新娘婚礼现场面对“孝顺规矩”,当场悔婚:我不是丫鬟,伺候不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27岁的莎莎,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城市姑娘,按部就班地上学、工作、恋爱、结婚。她怎么都没想到自己会悔婚,而且还是在婚礼现场。她和男友林奇通过相亲认识,两人对彼此都比较满意。林奇觉得莎莎长相乖巧人也稳重,莎莎觉得林奇幽默风趣,和他在一起时,总能看到莎莎笑颜如花,两人的婚事也被提上了日程。只是她没想到,林奇会在婚礼现场拿出一份《孝顺规矩》念道:“婚后,要孝顺父母,不跟婆婆顶撞;不能惹婆婆生气;尊敬老人,凡事要忍让……”听到这些的莎莎当场懵了,这也太奇葩了,跟古代伺候娘娘似的。于是,没等林奇念完,抢过话筒说:“各位来宾这个环节是临时增加的,我并不知情。我是结婚嫁人,追寻幸福生活,不是入府当丫鬟,我伺候不了,所以我觉得需要慎重考虑一下,抱歉。”
说完一把扯下头纱,就要离开,亲朋好友们根本拦不住执意要走的莎莎。莎莎的悔婚桥段,确实颇具戏剧性,但是背后折射的问题,却是我们这片国土上的一个千古难题。年轻人应不应该孝顺父母?当然该。这一问题无论放在哪个年代答案都是一样的,但孝顺和愚孝不一样。很多人错误地把“愚孝”当成孝顺,一切以父母为中心,牺牲自己以及伴侣的利益只求父母过得舒心。这看起来似乎很伟大,但实际上扭曲至极,并没有人能从愚孝中获得真正的安慰。《礼记》中说:“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养之。”意思是说真正的大孝顺是你的品德和成就,可以使你的父母能够获得别人的尊敬;其次就是你的言行举止良好,父母不会因此而受到他人的诟病;奉养只是最底层的一种孝。
孝顺的本质是爱,而真正的爱不会把事情推向糟糕的一面。可现如今太多中国式家庭因为“孝顺”分崩离析,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有些父母子女们钻了“孝顺”的空子。这些人就像林奇的父母把孝道妖魔化,通过给孩子灌输孝顺的概念,从而实现控制孩子自由意志和人生的手段,而长期在这种状态下的孩子,通常很难意识到这些歪曲的爱。仔细说来林奇也算是某种程度的受害者,因为从莎莎的言辞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林奇这个人单拎出来其实还是很不错的,只是当和他的父母组合在一起,展现出来的效果就会让姑娘们望而却步。林奇如果不从愚孝的模式中跳脱出来,那么愚孝迟早会将他人生的可能性吞噬殆尽。很多中国式家庭里流动的孝顺,实际上都是非良性孝顺,其出发点是基于回报,而不是爱,这让孝顺的浓度大打折扣。
胡适曾说:“我想这个孩子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我们做父母的不曾得他的同意,就稀里糊涂地给了他一条生命。况且我们也不曾有意送给他这条生命。我们即无意,如何能居功?如何能自以为有恩于他?他即无意求生,我们生了他,对她只有抱歉,更不能'市恩’了。”所以为人父母,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回报自己。你的孩子并不欠你什么。子女们也要明白,真正的孝顺,不是对父母百依百顺,那只会削弱他们自己生命的韧性,如果你的父母认识不到这一点,那你就要学会主动跳脱原有枷锁。你依旧要尊重父母的选择,尊重父母的生活,但自己生活的主动权必须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你绝对不可以将自己的人生选择权、甚至思想给予出去。
对待父母的态度应该是:孝而不顺。生命是一个轮回,父母和子女的位置随着时光的改变会有一个自然地循环和接替。从另一个维度来讲孩子对父母的爱,其实要比父母给孩子的爱更加纯粹,他们在给予的那一刻并不会像父母那样期待回报。如果你的父母对你提出了过分的孝顺请求,请一定要学会拒绝。
若是纵容,长期看它影响的不只是你一个人的命运,而是一家人的命运。固执于愚孝的人,终归会被愚孝毁灭。当然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也不会向孩子提出无理的要求。现实中那些会对孩子提出无理要求的父母,只不过是借着孝顺的名义,满足自己的私欲罢了。- The End -作者 | 汤靡达编辑 | 一粒米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Schütze, R. (2016). Re‐thinking over‐thinking pain: What can metacognition add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pain catastrophising? Clinical Psychologist, 20(3), 147–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