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你家的娃可能正在准备离家出走......

13岁,四川达州,初中女生离家出走,原因竟然是:暑假作业没做完。
15岁,山东滨州,孩子离家出走前,留纸条给爸爸:我不想上学了,你要好好的。
18岁,南京,高三男生,真的永远离开了家,因为他亲手把妈妈杀了。
触目惊心的悲剧不断上演,身为父母,不禁要问:
我们为孩子做了那么多,他们为何要“离家出走”?
妈妈小王:我为了陪儿子上学,连工作都不要了,这么多年,我放弃了朋友圈,远离了名利场,所有重心都在儿子身上,但他从初三开始,不认真读书,成绩一路下滑,我都没脸去开家长会了。
我觉得我已经无能为力了,无微不至的照顾,悉心的呵护,这到底怎么回事?是对我的惩罚吗?
小王感到很委屈,但,不得不说,她是典型的“家长否认”心理,她认为家长付出,孩子就要有回报,回报的主要表现是:学习成绩好。
如果成绩不好,就是孩子不懂事,不懂事就要教育他,教育的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可是,让老母亲伤心的是:孩子根本听不进去,反而越讲越烦躁,越感化越抵触。
“妈,你能不能出去!
你能不能别说了!
妈,说一遍就行了,我又不是聋子!”
你觉得痛苦或者焦虑吗?
小王:我觉得谈不上痛苦或者焦虑,孩子有孩子的想法,我觉得是孩子出了问题,我对他这么好,他是不是心理生病了。所以,我带他来看看。
否认心理:小王作为母亲,拒绝承认是因为自己导致孩子的“不优”表现,她不承认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反而觉得是孩子的心理需要疗愈,并且拒绝承认由此引发的痛苦、焦虑。
讲真,孩子叛逆,真的是TA出了问题吗?
1.孩子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家长身上。
叛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发展阶段,如何顺利渡过才是家长应该思考的问题。
研究表明,孩子接受到的来自父母的信息中,65%都是“禁令”性语言:
比如:“你不许,你不要,你不能”,你来回想一下,你是否经常对孩子说此类语言?
另有研究表明,超过66%的父母,在孩子三岁时,打过孩子屁股,80%的父母在孩子十岁前使用过扇耳光政策,50%的父母使用过皮带等类似工具。
文章开头提到的13岁初中女生,就是因为暑假作业没做完,妈妈打了她,她就选择离家出走。
南京高三男生,之所以杀死母亲,不是一时冲动学会的暴力行径,而是因为在长期的教育中,妈妈经常大喊大叫,歇斯底里,甚至出手相向,他习得的是:通过吼叫与动手,才能解决问题。
孩子不可能因为父母的一次体罚就离家出走,“不听话就上手”,就如同男性对女性采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一样,其性质恶劣程度,只能体现父母的无能。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孩子在成长期,逐渐发展出独立人格,因此,别怪孩子和你对着干。
格肖夫发现,体罚带给孩子的负面意义更大,亲子关系差,孩子更容易违法、反社会。
2.你为什么被孩子“冷暴力”?
妈妈晓芸:孩子现在长大了,不像小时候那么听话,那时,我说什么就是什么,哪像现在,动不动就顶嘴,或者直接不理我。
你们心理学是不是有个词叫做“冷暴力”,好像是指夫妻关系,我现在觉得我家孩子对我也是“冷暴力”。
让我们来看看孩子成长的脑科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两岁的孩子,大脑重量就已经是成年人的80%,大脑灰质不断增长,直到12岁。
大脑边缘系统和大脑前叶,在孩子12岁之前保持势均力敌的发展,也就是孩子的情绪脑和理性脑可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平衡,这就是你觉得孩子小时候“听话”的原因之一。
而12岁以后你觉得孩子不听话了,是因为孩子大脑白质虽然在迅速增长,却厚此薄彼,意味着孩子的情绪脑发育快于理性脑,因此,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情绪用事,不是他们不想听话,是确实很难“听进去”。
3.你该怎么办?
理解孩子的投射心理:青春期的孩子,会产生很多想法与冲动,这是成长的标志,也是发展的需要。
但,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不适宜的欲望,比如,恶作剧,反道德或者违法行为,这些“邪恶小心思”占据了TA的大脑和心灵,他还哪有精力用于学习。
你告诉TA,这是不对的,是不被社会规范所认可的,于是,投射产生了:TA就把内心欲望与冲动的不可落实,归咎于你的严厉管教。
孩子想:你是我不能如愿的破坏者,你是阻止我开心快乐的绊脚石。
于是,在还未产生有效链接物质(白质)的小脑袋中,就诞生了“一脚踢开”绊脚石的冲动。
文章开头讲到的15岁孩子,在离家出走时,写给父亲的留言中提到:
“爸,谢谢你,我现在长大了,这个学我真不想上了,我想自己出去找个工作,自己挣钱。
我知道你肯定不同意,所以我就不要告诉你了。
过年我可能会回来,也可能不会。
我希望你在家好好的,别想我,别找我,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以上文字是不是很熟悉?你的孩子是否向你表达过类似想法?而你不屑一顾?
青春期的孩子,经常会使用心理学的“合理化”方法,也就是用一种自己能接受的理由代替原来的理由,“离开”就是自己能接受的理由,而原来的理由是:我不想按照你说的做。
心理学家荣格也难逃叛逆,他在书中提到,他年轻时从未考虑过从事精神病学的工作,为什么?
原因竟然就是不想受到父亲的影响。
他的父亲是一名神职人员,对精神病学十分感兴趣。所以,重点来了:荣格像所有的儿子一样,认为父亲喜欢的就是不好的。
瞧瞧,伟大的分析心理学鼻祖,荣格也如此叛逆。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以下建议供大家参考:
A、摘掉你的人格面具,承认自己的失误与不足。
也许你是警察、医生、教师、董事长,戴着工作中的人格面具,但,回到家,别忘了摘掉它。
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懊悔、过失,不代表着懦弱,而是与孩子平等对话的开始。
B、尽量采用民主的方式,与孩子讨论问题
大到买房子,小到打酱油,远到梦想,近到当下,改掉“家长权威病”,从现在开始,认真倾听孩子在说什么。
如果双方都听不进去,说不出来,可以采用写日记、写信的方式,说出你想对孩子说的话,也让孩子给你回信。
纸面沟通的好处在于:都是经过冷静思考的产物,不会发生直接冲突,比语言更加打动人心与念念不忘。
C、助力孩子实现升华。
“升华”是弗洛伊德心理防御体系中的概念,指的是把本能冲动转化到社会认同与赞许的方面。
成功的父母,不是把顺从的孩子培养成才,而是无论孩子怎样“熊”、“闹”、“疯”,都能用爱把TA温暖,让孩子自己发现:原来我真的很优秀。
如果你已经做到A和B,那么,实现“升华”只是个时间问题,你只需要在一旁鞭策、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发现TA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创造机会,让TA发光发热。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TA是被沙石覆盖的金子,父母不应为孩子“制造”梦想,也不用处心积虑的“过度教育”,父母需要做的是,帮TA轻轻的吹去黄沙,你会发现“天然去雕饰”才是最美的风景。
References:
1.Freud, Sigmund,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New York, NY: Basic Books, 1976
2.Jung, C. G:Introduction to Jungian Psychology Introduction to Jungian Psychology,1925, ISBN: 9780691152059
3.Lea Waters,The strength switch,2017, ISBN: 978110198364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