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吕梁山纪行》 寒嫣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吕梁山系禹州市箕山西南山麓之尾,今在小吕镇境内,山周有大吕、吕西等村。为赓续大禹精神,追寻大禹足迹,笔者在高国和等老师带领下于辛丑仲夏踏游吕梁山。
  在悠悠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有一位值得后人敬仰的伟人,他就是大禹治水故事的主人翁,夏禹。从小就听长辈讲起"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但真正让我值得去了解,去找寻的是一种"大禹治水"精神,那是一种民族信仰的力量。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现史上起重要作用。
  我觉得用一句蒲松龄的话来概括大禹精神,再好不过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石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古有都江渠,今有三峡小浪底;古有大禹治水,开天辟地,今有水务工作者兴修水利,强国富民。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改变了"诸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民众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水,常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十三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禹成功治水,世人把他敬为神人,尊为"大禹"、"神禹"。将他与天地相齐名,所谓天大,地大,禹大。当时人们甚至把中国叫"禹域"。"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大禹几乎成为无所不能的天神。
  曾听闻大禹妃子七娘子传奇故事,但从未想过放弃去寻找它的踪迹。今得知,在河南禹州市小吕乡每年腊月二十三举办七娘文化节的活动,又得知哪里有个七娘庙,到底是启娘庙?还是七娘庙?
  在来时的路上,诗友告诉我今天要去的地方是小吕乡七娘庙,说是游玩,算不得上采风!沿途风景被我迷倒的是:那一大片大片的绿叶子植物烟叶,而不是玉米地。那些绿叶子密密麻麻,像不透风的墙,总感觉让人窒息。于是,我想起北宋诗人王令一首诗《暑旱苦热》:"清风天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径,何忍身去游其间?
  七娘庙即禹妃庙,(又叫启母祠)它位于禹州城南小吕乡大吕村后的吕梁山上。现存有山门,拜殿、正殿、配殿、后殿等十多座清代古建筑庙宇。吕梁山高120米,东西绵延十余里,山势由东向西,有"启母祠"后修改为"启娘庙"。源于祖先及圣贤崇拜,始建于年代久远汉代可能已经存在,后经多次重修,现仍存一清代嘉庆年间石碑,文曰:"七娘庙"。上个世纪末,文物部门专家考证,乃为谐音讹传。遂恢复"启娘庙"正名。七娘庙下临吕梁江,有十数条河流汇聚而成。上古时期,江水漫溢,使周围数十里内尽为湖沼,民不聊生,大禹奉尧命率众治水,公而忘私,新婚第四天就去工地治理水患,数年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禹妃既思丈夫又疼爱儿子,便带着儿子启居住于吕梁山上,遂大禹一起治水,凿开下游隘口,使洪水消退,恢复了吕梁江流域大片良田。
  七娘庙大约一百米处有一座七娘墓,墓地此处是一片荒芜人烟的空地,除了一些杂草树木,就连行人也是寥寥无几。在七娘庙石碑前立足凝思观看,此碑立于打大清乾隆二十二年,是吕不韦将七娘墓从西边迁到东边,相距一百米左右。我们在高国和老师带领下穿过七娘墓,来到车马坑处,车马坑处只见有三个黑色石碑,碑文由包献珍篆刻,碑文大概是这样记载:"碑文一,吕氏春秋述要。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著,杂家著作,此书二十六卷,内分十二纪、八监、六伦、共一百六十篇。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
  碑文二:秦相吕不韦之碑。吕不韦,阳翟大贾,秦相昭襄王三十四年生,始皇十一年卒于赵都。遇人质秦公子子楚,以为奇货可居,游说华阳夫人立子为太子,继位任吕不韦为相,书遂宠妻,子楚生政,政幼继位,韦仍为相,政称相仲。又韦门客三千,命其著吕氏春秋,共二十六卷,兼儒墨合名法,政亲政罢韦相,迁河南,上遣往蜀,惧而自尽,世称杂家鼻祖。
  《史记曰》:"吕不韦,阳翟大贾人也。秦庄王以不韦为丞相,号称仲文。"清《禹州志》记载:"吕丞相不韦故里,在城南大吕镇。"由此可鉴,吕梁山一带正是吕不韦故里。
  在石碑左右两侧是几个车马坑,车马坑是指古代高等级墓葬陪葬,用马车的陪葬坑。包括车坑,马坑车马合葬坑三种。流行于商周至秦汉时期。车马坑一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依于你墓葬附近,按照墓葬等级的高低,在坑内级置数量不等的陪葬,用马车和马匹,也有发现殉葬车夫的早期多因真车,真马,后来,逐步用模型明器替代或者同车轮等马车物件代替马车。此外,考虑发现也有将马车置于车马墓道的,如山东长清双乳山汉墓墓道,秦始皇陵西墓道发现的铜车马,约为真车、真马之半。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商周时期车马坑是六匹马,表明墓主身份最高贵,是天子,因此,叫天子驾六。七娘庙那是三匹马,因此是中等贵族,启娘墓附近的车马坑在河南墓葬陪葬等级算是第二了。
  看完车马坑,我们又来到望夫石,原来叫望江亭,此处是一大块红色石头,不太规则,据说这里是大禹和七娘喜结良缘的地方,也是七娘和大禹分别的伤心处。
  我早就听闻关于启母化石的传说。在嵩山万岁峰下,有一汉代石阙,叫太石阙,如今是世界文化遗产,阙北有一巨石,被称为启母石,石高10余米,围50余米,石北面裂下一块传说为石开"启"生处。《汉书》载:"至于中岳,见夏后启母石,"遂建启母庙,是两汉时期,为纪念涂山氏协助丈夫大禹治水的功绩而建,关于启母石,清景日珍《说嵩》中,从科学的角度解释此石乃从山崖上脱落,但似乎人们更愿意相信神话传说。人们相信神话,更多来自于对大禹治水精神的称颂!启母化石这个古老神话,千年巨石,到底要向世人传说什么,或者传承什么?这真令人费解。也许,大禹别无选择地要完成他人的期待。他永远活在世人心中,但却不能为自己而活。他因理性来掩饰自己,他的内心除了骄傲与自豪,也许更多的是痛与寂寞。
  我又曾听闻另一个关于启母石的传说,这块启母石,现今在安徽蚌埠怀远县境内,涂山之阳,启母石之西,有巨石如慈祥的妇人端坐于山崖之上,即传说中启母所有人化之石。明代邑贤袁赋诗云:"涂山之国临淮海,山中石母几千载。苦历冰爽不世事故,任教风雨颜不收。独坐著名望百川,怀襄疏?海水变桑田,平成底绩非无日,不恤三婚实母贤……。"
  孟子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觉得这句话很符合,大禹治水的精神。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其实就是为了让大家得到快乐和幸福,只有大家得到了快乐和幸福,自己也感觉很快乐很幸福。相反,只有自己一个人感到快乐和幸福,也没有多大意义,也不会感到快乐个幸福的!
  大禹治水的精神是以民族至上,公而忘私,民为邦本科学创新"为内涵,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大禹不正时这样去做的吗?也正是大禹的伟大之处!
  我带着浅浅的绿意走来,又带着淡淡的忧伤离开。吕梁山上留下了我们的串串脚印,也留下了淡淡回忆。无须说什么,毋用想什么,就这样,山很静,花儿无语,我也无语……

作者简介:寒嫣,实名李采陵,当代著名女诗人,作家,素有"小清照"美誉。传世图书策划出版中心签约诗人。2014年出版第一部诗集《风铃情怀》,作品散见于《奔流》《华夏文学网》《今日作家》等杂志和网络文学平台。现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市郑东新区书法画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华夏文学网》副主编。2019年10月,诗歌作品收录于《当代文坛名家代表作》一书,同年12月,诗歌作品收录于《新世纪诗歌领军人物范本》一书。2021年2月 ,诗歌作品收录于《党建百年·文坛先锋作品珍藏版》一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