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关田:传世颜真卿楷书碑志著录考略(下)
一九、柳恽西亭记
颜真卿撰并书。
碑目又称《梁吴兴太守柳恽西亭记》。文见《全唐文》卷三三八。大历十二年四月,立在湖州。著录首见《颜鲁公文集》卷二八引《湖录》。
碑主李清,天宝十二载进士登第,与皇甫曾、刘太冲及鲍防同年,并出杨浚榜下。大历初年在越州,偕吕渭、鲍防诸人预唱《柏梁体状云门山物》。大历十年出任乌程县令,十二年四月代受,赴京,皎然有诗送行。生平事迹未详,惟见是记“清,皇家子,名公之胤……两参隽乂之列,再移仙尉之任,毗赞于蜀邑,子男于吴兴,多为廉使盛府所辟荐”云。至于政绩,尤见赞许,有称:“弦歌二岁,而流庸复者六百余室,废田垦者三百顷,浮客臻凑迨乎二千,种桑畜养盈于数万,官路有刻石之堠,吏厨有餐饯之资,敦本经久,率皆如是……夫知邑莫若州,知宰莫若守,知而不言,无乃过乎?”按,皎然诗题曰《送乌程李明府得陟状赴京》,又有云:“士林推玉振,公府荐冰清。为政移风久,承恩就日行。”参是记“真卿……启于十连优诏以旌清之美也”云,李清之移官,盖升迁,出自颜真卿之启旌也。
是记有石刻存世,金石经籍则不见著录。《嘉泰吴兴志》有记嘉祐中张田移颜真卿所书《干禄字书》《放生池碑》《项王碑述》和《射堂记》于忠烈庙,而不见有是记,盖早佚于嘉祐之前而或在晚唐年间,而今复见之。残碑现藏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唐 颜真卿 修西亭记原石 图版由“展玩”团队提供
唐 颜真卿 修西亭记碑阳、碑侧原石 大历十二年(777)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藏
唐 颜真卿 修西亭记碑阴、碑侧原石 大历十二年(777)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藏
唐 颜真卿 修西亭记碑阳拓片(部分)
唐 颜真卿 修西亭记碑阴拓片(部分)
唐 颜真卿 修西亭记原石(部分)
二〇、李玄靖碑
颜真卿撰并正书,吴崇休镌。
碑目又称《玄靖先生后碑》《李玄靖先生碑》《玄靖李先生碑》《茅山玄靖先生李君碑》《茅山玄靖先生李含光碑》《李含光先生碑》《李含光碑》。全称《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文见《全唐文》卷三四〇。著录首见《墨池编》卷十八。大历十二年五月,立在句容县茅山。《金石萃编》卷一〇〇记:“碑已断裂,约高一丈余,广三尺二寸五分,厚一尺四分。四面刻,前后各十九行,两周各四行,行皆三十九字。正书。”颜真卿结衔“金紫光禄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又记:“绍兴丁巳(公元七年)五月十四日大风折颜碑,霅溪沈作舟扶起之。”参张廷济道光十一年题跋“颜书《茅山元静先生碑》……绍兴七年丁巳为大风所折。嘉靖三年甲申玉晨观火,碑石糜碎”(上海博物馆藏南宋拓本)云,是碑明代中叶已见碎裂。王澍《虚舟题跋》记:“原碑断于宋绍兴七年丁巳,不知何时毁去。今茅山所有碑乃是覆刻,笔画细瘦,全乏鲁公雄健之气,且字之讹者七十余处,而原碑不可复得矣。”王澍,清代康、雍时人,其所见重刻者,或立于晚明。是碑,因前有大历七年张从申行书柳识《玄靖先生碑》(李阳冰篆额,世称“三绝碑”),遂称为“后碑”。
碑主李含光(六八二—七六九),本姓弘,因避孝敬皇帝庙讳,改本姓,广陵江都人。神龙初度为道士,四十八岁从师司马子微,居茅山紫阳观,赐号玄靖。为上清派道士第五代传人,即陶宏景(隐居)—王远知(升元)—潘司正(体元)—司马子微(正一),传三洞真法。工篆籀、楷书。又善文,著有《本草音义》两卷、《〈老子〉〈庄子〉〈周易〉义略》三卷、《内学记》二篇。碑记:“真卿,乾元二年以升州刺史充浙江节度,钦承至德,结慕元微,遂专使致书于茅山,以抒诚恳。先生特令韦练师景昭复书于真卿,恩眷绸缪,足励超然之志。”其乃神交,不及谋面,然钦承、结慕之情已溢于言表,后之奉道尤特崇于上清派,以至于有出世之想、归心茅山者,盖缘起于此也。复信人景昭(六九四—七八五),字怀宝,丹阳延陵人,俗姓韦氏,父思蒇、祖道会,并为道士。初师事包士荣。乃上清派第七代传人,即陶宏景—王远知—王轨—包方广—包法整—包士荣。天宝十一载奉诏与李玄靖修功德,造茅山紫阳观,因而居之。碑称其为玄靖门人,盖误。贞元元年卒,检校国子司业陆长源撰碑颂述之。
与《述书赋》作者窦臮友善,有称“声同道韵, 理契德源”,见陆长源《华阳三洞景昭大法师碑》,时任浙江东西道节度支度判官、检校尚书兵部郎中、兼侍御史,为之正书铭石,立在雷平山。是碑又称:“大历六年……永负借山之记,而景昭洎郭闳等以先生茂烈芳猷,愿铭金石,乃邀道士刘明素来托斯文。”郭闳,葛立方《韵语阳秋》引陆羽《王维画孟浩然马上吟诗图》序有记“颜太师好异典,郭山人闳赠金匮文”云,颜、郭盖有交游,而时在修《韵海镜源》之大历八九年间。是年来湖托撰者为刘明素,颜氏之与景昭,或亦仅为神交,未曾周旋。
是碑有记颜真卿与李含光门人殷淑、韦渠牟“尝接采真之游,绪闻含一之德”。道家重养生修摄,李含光有《修真秘旨》一书,是或亦一金丹之术,“采真”乃“修真”之异称。
碑原存江苏句容县茅山玉晨观。上海博物馆藏有南宋拓本,今较集本,亦见十余处异文。盖出拓本之异,或为刻工所讹。内又有“生门人”与“门人中”三字,“子韦”与“韦渠”二字,“接”与“采”字相叠,显然出自铭石时所改,斯亦可见当时上石摹勒,刻工仅依点画直斤斤然而不论文字。
吴崇休,无考,或与《放生池碑》刻工吴文休并出一家。
唐 颜真卿 李玄靖碑残石 大历十二年五月(777) 拓片 私人藏 碑原藏于江苏句容县茅山玉晨观
唐 颜真卿 李玄靖碑残石拓片(部分)
二一、杜济墓志 杜济碑
颜真卿撰并正书。
志目又称《杜济墓志铭》《梓州刺史杜济墓志》。全称《京兆尹兼中丞杭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杜公墓志铭》。碑目全称《京兆尹御史中丞梓遂杭三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杜公神道碑铭》。文并见《全唐文》卷三四四。大历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入窆(立石)万年县。著录首见《集古录跋尾》卷七。《墨池编》卷十七作“大历十三年”,盖误。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北京卷》收有《杜济墓志》,谓:“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拓片高33c m,宽35c m。正书。”按,是志二十四行,行二十四字,不署撰书人姓氏。书法出自颜字。其文字,较之集本多有讹误,显然伪鼎。
黄本骥《古志石华》卷十三收有《杜济墓志》,首题“友婿颜真卿撰”,不见“并书”字样。其编次《颜鲁公文集》“书评”条下引《集古录跋尾》《金石录跋尾》以及《集古录目》《金石录目》有关文字,所谓鲁公书者多出揣测之词。《集古录跋尾》已有“盖世颇以为非颜氏书”之记,至黄氏则直言非鲁公书,其《颜鲁公年谱》大历十二年条下有“作友婿京兆尹杜济墓志并为济撰书神道碑”云者,甚为审慎,其笔画并非宋人所谓“非鲁公不能为者也”盖泛泛之谈也。
志(碑)主杜济(七二〇—七七七),字应物,襄阳人,望出杜陵,杜甫从侄。太子中舍人韦迪三女婿, 即颜真卿妻妹夫,有友婿之份。解褐南郑主簿,后官至京兆尹,终于杭州刺史任上。三子:匡、陟、肃。《新表》“襄阳杜氏”条记“匡、陟、缉、宁、杨”五子, 盖误读碑文,以“缉宁家残”句中之“缉宁”为杜济两子名。黄本骥《颜鲁公文集》卷十于碑后已考正之。“杨”为“肃”之讹。匡、陟、肃为颜真卿襟侄,是时未见职守,或尚未入仕。杜氏三兄弟,见于史者,仅陟一人,《宋高僧传》卷十六《唐钱塘永福寺慧琳传》有“元和丁亥,太守、礼部员外城南杜陟,请出永福寺登坛”云。元和丁亥,即元和二年。另,《唐才子传》卷七“李远”条记“大和五年,杜陟榜进士及第”。元和二年、大和五年相距二十五年,两杜陟,盖非一人。杭州刺史杜陟当是。进士杜陟,为别一人。四女,长女时适校书郎卢少康。
《唐会要》卷七九《谥法上》“简”条下记有“杭州刺史杜济”。碑、志,并不见,盖出追谥。
杜济为元载集团中人,京兆尹任上为徐浩妾弟侯莫陈怤冒选违典,为御史大夫李栖筠弹劾,史称:“始, (徐)浩罢岭南节度使,以瑰货数十万饷(元)载,而(杜)济方为京兆,(薛)邕吏部侍郎。三人者,皆载所厚,栖筠并劾之。”(《新唐书》卷一四六《李栖筠传》)济为之违典,虽承元载意旨,盖亦出自徐浩请托。又,杜济永泰元年剑南节度行军司马任上,因节度严武故,奏请郭英乂为节度,见《新唐书》卷一四四《崔宁传》。按,严武卒于四月庚寅,郭英乂为成都尹、充节度使在翌月癸丑,其奏请,盖在四月庚寅至五月癸丑间,并见《旧唐书》卷十一《代宗纪》,而前年十一月十五日颜真卿因郭英乂谄事军容使鱼朝恩有《与郭仆射书》,先后未隔半年。颜、杜为联襟,而视右仆射郭英乂清浊如是,其与权相元载者更有墨朱之别矣!
《集古录跋尾》卷七称《杜济碑》:“已残缺,铨次不能成文,第录其字法尔。”宋代盖已残甚。其别称《梓州刺史杜济碑》者,洵有由也。
二二、殷君夫人颜氏碑
颜真卿撰并正书。
碑目又称《殷夫人墓志》《钱塘县丞殷府君夫人碑》《杭州钱塘县丞殷府君夫人碑》《殷府君夫人碑》《钱塘县丞殷履直夫人颜氏碑》。全称《有唐故杭州钱塘县丞殷府君夫人颜君神道碑铭》。文见《全唐文》卷三四四。大历十二年,立在洛阳。著录首见《墨池编》卷十七。《宝刻类编》卷二作“开元二十六年”。参《金石萃编》卷一〇一,是碑标题记颜真卿结衔“金紫光禄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公”,盖书于湖州刺史任上。
颜真卿湖州任上不见上计归京事,其洛下扫祭伯母当在大历十二年五月后归京次洛之日。“开元二十六年”,盖殷氏夫妇合葬之日,《类编》误。《萃编》记:“碑两面刻,连额高七尺七寸五分,广二尺二寸三分,各九行。两侧各四行。每行并二十九字。正书。额题'唐钱唐丞殷君夫人颜君之□’十二字,篆书。”是碑久晦,至清复显,见黄叔璥《中州金石考》卷六引《金石补遗》:“四面环刻……在河南府学道居寺天王殿前,新自地中掘起者。”按,刘青藜《金石续录》卷三有记“《唐殷夫人墓志》。右志在河南旧府治门内掘土得之,委弃粪壤。学博齐君怀瑜言于当事,移置关将军庙中。剥落殊甚,其可识者:篆额'唐钱塘丞殷’,余缺。首行'钱塘县丞府君夫人□□’,侧书'并序’二字。次行'第十三侄男金紫光□□□□湖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公真卿撰并□’。志云'君(号)□定,琅邪临沂人。北齐黄门侍郎之推府君之元□,皇朝寿(秦)王记室思鲁府君之曾□,著作郎弘文□贤□之孙,天皇曹王侍读赠华州刺史昭甫□君之季女’。以下文字漫漶不可句”云,所谓墓志者,诚误。
按,瞿中溶《古泉山馆金石文编残稿》卷二记:“右碑文廿六行,两面两侧环刻……皆正书。其上横题,篆书,两面各六字。在洛阳玉虚观(道寺居)。嘉庆丁丑虞山张子恂文学夔游中州,手拓其文,归以赠予。”刘青藜所见“唐钱塘丞殷”诸字,乃碑阳之篆额。所谓墓志云者,盖未见碑阴字题额。是时碑阴当已泐损,且其出土地及之移置关将军庙者,与《金石补遗》相左,盖出而复晦,至时遂重见之。参刘青藜卒于康熙中叶,其重见已移置关将军庙中,则必在康熙初年。
碑主颜真定(六五四—七三七),颜昭甫之季女,颜真卿之姑母,钱塘县丞殷履直之妻。碑记:“君号真定……天后当宁,旁求女史,太夫人殷氏以彤管之才,膺大家之选,召置左右,不遑顾复。二弟曰秘书监元孙府君、太子少保惟贞府君,藐焉始孩,倾隔怙恃。君躬自诲育,教之诗书,悉擅大名,皆君力也。叔父吏部郎中敬仲府君,为酷吏所诬。君率二妹宜芳令裴安期妻、司业岑献妻,割耳诉冤,因获减死。”其乃颜昭甫小女,元孙、惟贞之姐。按,颜敬仲遭诬获免而左迁外郡,时在仪凤二年,颜元孙生于乾封三年,正值十岁,见《颜真卿年谱》。太夫人殷氏“膺大家之选”,必出其前。又,《颜元孙碑》记元孙“少孤养于舅殷仲容家”,真定年长十四岁,其“律母师”,代母诲弟,当在其后。其为殷仲容侄媳,古制虽族居,然夫亡多寄归娘家,元孙、惟贞兄弟少孤,随母寄养于外祖家,亦即迁至姐夫家与之同居于殷家,宜有诲育之恩!二妹,宜芳令裴安期妻、司业岑献妻,盖从妹,为敬仲之女也。按,宜芳令裴安期,《新书·世系表》记为汾州司马,宜芳令乃其父知久。裴谟《唐故陆浑县令裴府君墓志铭》亦记:“公讳行著,字长裕……五代祖□(立)本,皇朝户部郎中。郎中生宜芳县令知久。宜芳生长举县令安期。”宜芳令者盖误父为子。长举县令,乃其终官(元稹《唐故福州等州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中大夫使持节都督福州诸军事守福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左散骑常侍裴公(乂)墓志铭》误为长安县令)。
三子:长曰嘉绍,武康丞,工小篆,柳冕乃其婿,时职太乐令;次曰齐望,处士;幼曰成己,晋州长史。碑记颜氏开元二十五年卒于成己尉氏县尉任上,晋州长史,盖在其后。或与嘉绍,并为时职。六女:长适李氏,乃安陆令李铨之母;次适王元淑;次适蔡九言;次适颜昭粹;次适杨钦;季适颜阙疑。碑称成己每与内第曜卿、允南同赋诗,其亦当有娶于颜氏也。颜真卿同母十人,七男三女,其颜氏者,盖居其一,为其长姐。柳冕乃其姻亲。
唐 颜真卿 殷君夫人颜氏碑碑阳、碑侧、碑阴、碑侧 大历十二年(777) 拓片 纵190cm 横54cm 碑原藏于河南洛阳玉虚观
唐 颜真卿 殷君夫人颜氏碑碑阳(局部) 大历十二年(777) 拓片 私人藏
唐 颜真卿 殷君夫人颜氏碑拓片(局部)
二三、马璘新庙碑
程浩撰,颜真卿正书,韩秀实隶额。
碑目又称《泾原节度使马璘先庙碑》《马璘先庙碑》《扶风郡王君璘碑》《赠司徒马璘新庙碑》。全称《唐故尚书左仆射知省事扶风王赠司徒马公璘碑》。大历十四年七月,立在京兆。著录首见《墨池编》卷十八。《宝刻丛编》卷七引《集古录目》记颜真卿结衔“吏部尚书”,韩秀实结衔“太子中允翰林待诏”。其后久晦,至光绪十六年西安蕃署出土,已残损裂为五石,存二十二行四百余字及隶额(缺唐、仆、扶、徒四字)。陶子久有跋记之。现存西安碑林。《西安碑林书法艺术》记“宽114cm”。
碑主马璘(七二一—七七六),字仁杰,扶风安定人,为抚边名将,官至检校左仆射知省事,封扶风郡王,卒后赠司徒,谥曰武。常衮撰有神道碑铭志述之。新、旧《唐书》有传,见《旧唐书》卷一五二、《新唐书》卷一三八。一九九五年元月,西安洪庆镇田王村出土《马璘墓志铭》,全称《大唐故四镇北庭行营节度兼泾、原、颖、郑等节度观察、尚书左仆射、扶风郡王赠司徒马府君墓志铭》,亦常衮撰,挚宗正书,并出奉敕。其记卒于大历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旧传》所记十二年,盖误。其志不记谥号,其谥必在其后。《旧传》称:“广德初,仆固怀恩不顺,诱吐蕃入寇,代宗避狄陕州……代宗还宫,召见慰劳之,授兼御史中丞。永泰初,拜四镇行营节度,兼南道和蕃使。”按,颜真卿扈从幸陕,除尚书左丞,随驾还京,除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朔方行营汾、晋等六州宣慰使,时在广德二年正月初五日,与马璘授中丞相先后,详见《颜真卿年谱》。大夫乃御史台长官,中丞为其副手。又,《马璘墓志》“永泰二年,特加御史大夫”云,是年二月,颜真卿出贬峡州,马璘之大夫,盖其后任。颜、马,盖有宪台同僚,例有行谊。
《旧纪》:大历十四年七月“壬申,毁元载、马璘、刘忠翼之第,以其雄侈逾制也”。此碑曰新庙,盖其私第为新君德宗所毁者。立碑,盖其前,以六月为近是。是碑多目,如《金石录》作《马璘先庙碑》,《金石略》作《泾原节度使马璘先庙碑》,《宝刻丛编》引《集古录目》作“赠司徒马璘新庙碑”,《宝刻类编》作“扶风郡王君璘碑”,盖出于残损所致。当年毁第之时殆祸及池鱼,随之颠仆,至宋代已见不完。是石虽存,不见全貌,良可惜也。
篆额人韩秀实,韩择木之子,与兄秀荣、弟秀弼并继家业以隶书名世,历梁州都督府长史,官至太子中允,以书充翰林待诏。封武阳县男。所书碑志见于著录者凡十:《薛嵩碑》(程浩撰,大历八年十月立)、《郝玉碑》(杨炎撰,大历九年立)、《李光进碑》(杨炎撰,大历十年)、《李深碑》(大历十二年三月立)、《鲜于氏里门记》(韩云卿撰,李阳冰篆额,大历十二年五月立)、《平蛮颂》(韩云卿撰,李阳冰篆额,大历十二年□月二十五日立)、《李氏墓志》(独孤愐撰,大历十三年七月二十四日入窆)、《辛浩墓志》(成朝秀撰,大历十三年入窆)、《禹庙碑》(韩云卿撰,李阳冰篆额,建中元年三月二日立)以及是碑。
唐 颜真卿 马璘新庙碑 大历十四年(779) 拓片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唐 颜真卿 马璘新庙碑原石(局部)
二四、颜勤礼碑
颜真卿撰并正书。
碑目又称《颜勤礼神道碑》《夔州都督府长史颜勤礼碑》。全称《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文见《全唐文》卷三四一。大历十四年,立在万年县凤栖原。著录首见《集古录跋尾》卷七。《金石录目》卷二八记“元祐间,有守长安者后圃建亭榭,多辇取境内古石刻以为基址。此碑几毁而存,然已摩去其铭文”云,是时盖已残损磨灭。其石久晦,至民国十一年始显,见宋伯鲁碑下题记:“右《唐夔州都督府长史颜勤礼碑》,曾孙鲁郡开国公真卿撰并书。民国十一年壬戌十月之初,何容星营长获之长安旧蕃廨库堂后土中,石已中断,上下皆完无缺。”按,碑不见额及铭,盖已早佚于宋时。现存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书法艺术》记:“高268cm,宽92cm,三面刻四十四行,行三十八字。”故宫博物院藏有初拓片,较之集本,集本多误。故宫博物院所藏初拓本,亦间见夺字,不可句读以致文理不通,盖出装帧之误。
碑主颜勤礼(?—六六一),字敬,颜真卿曾祖,解褐秘书省校书郎,历右领(军卫)左右府铠曹参军(武德中),轻车都尉、兼直秘书监(武德九年十一月),兼行雍州参军事(贞观三年六月),秘书佐郎(贞观六年七月),詹事主簿(贞元七年六月),转太子(詹事)直监、加崇贤馆学士,出补蒋王文学、弘文馆学士,擢陈王府属(永徽元年)。迁曹王友,无何,拜秘书省著作郎。后以夫人柳氏受其兄中书令柳奭亲累,出贬夔州府长史,显庆六年卒于任上。夫人,先殷氏,后柳氏。七子:昭甫(即颜真卿祖父)与弟敬仲,出自殷氏;殆庶、无恤、少连、务滋、辟强,出自柳氏,受舅氏柳奭之累,终身不得仕进。六孙:元孙、惟贞、会宗、孝友、澄、润。元孙、惟贞为昭甫子,会宗、孝友、澄、润为敬仲子。十七玄孙:春卿、杲卿、曜卿、旭卿、茂曾、阙疑、允南、乔卿、真长、幼舆、真卿、允臧以及长卿、晋卿、邠卿、充国、质。按,颜真卿《祭侄季明文》自称第十三叔,《干禄字书》《颜真定碣》自称“第十三侄”,其行第当十三。今列名第十一,之前当有二兄。又,《家庙碑》自称第七子,今列名为弟六,参《允南碑》允南为惟贞第二子,《幼舆碑》幼舆为惟贞第六子,允南、幼舆间当有一兄,上引长卿、晋卿、邠卿、充国、质五人早世者,必有二人早生于真卿,而其一为亲兄弟,另三人少于真卿。按,元孙年长惟贞二十年,真卿亲兄一人除外,余下四人盖并为元孙子。又,《殷践猷碣》谓其母殷氏中年孀嫠,遗孤十人,未能自立,今可知者仅阙疑、允南、乔卿、真长、幼舆、真卿、允臧七人,加上早世一人为八人,允臧即其第八子,与真卿仅隔周年,不当更有早世者,意以为间少二人者必为女子,而殷成己夫人必为其一,其长于允南,盖长姐也。按,江西观察使韦丹,韩愈撰有墓志铭称“以甥孙从太师鲁公真卿学,太师爱之”云,甥孙乃姐妹之孙,其祖母即韦政之母,为颜真卿之姐妹。又有沈盈,《颜杲卿碑》称“从父甥”,《颜氏家庙碑》为“外孙”,其必颜惟贞之女子,即颜真卿姐妹之子。联想到颜真卿《沈氏述祖德碑阴记》自称“江南婚姻之旧”,《授颜真卿太子太师告》又谓“太后崇徽,外家联属”,太后沈氏即沈震之妹,“外家联属”,颜、沈姻谊,盖出沈盈之母。韦、沈二夫人亦“遗孤十人”中人,偕殷成己夫人为颜真卿之三姐妹。为是七男三女,正合“遗孤十人”之谓。
唐 颜真卿 颜勤礼碑碑阳、碑侧、碑阴、碑侧 大历十四年(779) 拓片 纵268cm 横92cm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唐 颜真卿 颜勤礼碑原石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唐 颜真卿 颜勤礼碑原石(局部)
二五、张敬因残碑
颜真卿撰并正书。
碑目又称《和州刺史张敬因碑》《赠和州刺史张敬因碑》。大历十四年,立在许州。著录首见《集古录跋尾》卷七。参欧阳修云“碑在许州临颍县居民田中,庆历初有知此碑者,稍稍往模之。民家患其践田稼,遂击碎之。余在滁阳,闻而遣人往求之,得其残缺者为七段矣”,北宋时已残损过甚。故宫博物院有端方旧拓本。
参端方《匋斋藏石》记:“碑已残毁,现存之石,广三尺一寸,高尺寸不计。前后漫灭,惟中间八行,行存四五字。正书,径一寸八九分。”是碑至清末光绪年间残存仅一石,惟得三十余字矣。
碑主张敬因,无考。据《集古录跋尾》所记,乃南阳人。祖澄,父连。
唐 颜真卿 张敬因残碑 大历十四年(779) 拓本
二六、臧怀恪碑
颜真卿撰并正书,李秀岩摹勒。
碑目又称《赠工部尚书臧怀恪碑》《将军臧怀恪碑》《右武卫将军臧怀恪碑》。全称《唐故右武卫将军赠工部尚书上柱国上蔡县开国侯臧公神道碑铭》。文见《全唐文》卷三四二。大历中,立在三原县。著录首见《墨池编》卷十七。《金石萃编》卷九五记:“碑高一丈一尺一寸,广五尺四分。共二十八行,行字自五十八至六十四不等。正书。”颜真卿结衔“金紫光禄大夫行抚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李秀岩结衔“翰林待诏、光禄卿”。以其子希晏,卒于广德而葬于大历五年,父之重立碑,盖在同时。《宝刻丛编》卷十引《集古录目》及《宝刻类编》卷二作“开元十二年”。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卷四作“广德元年”,《金石萃编》所记“李秀岩题额”,并误。
现存西安碑林。首行题记颜真卿条下有“翰林待诏、光禄卿李秀岩模勒”字样,为行书,盖出李氏自题。故宫博物院藏有晚明拓本,较之集本,集本多异,盖出刊刻之讹。按,是本裱装亦有讹错,如“(又赠)太常卿,广德元年”句,“德元”另出一行,移在“太常卿”前;“(促龄)悲于逝晷而积善垂裕余庆,光于后昆,故得业(济艰难)”作三行,为“善垂裕余庆光,悲于逝晷而积,于后昆故得业”,以致不可卒读;“我骑如云,我旗连天”,前句误作“骑好云我”;“令人趋奉”,“趋”讹作“趍”乃出装帧之不慎。是碑有篆额“唐故东莞臧公神道碑”三行九字,王昶失载。
碑主臧怀恪(六六九—七二四),字贞节,东莞人,初仕胜州都督府长史,后官至右武卫大将军,赠工部尚书,封爵上蔡县侯。颜真卿与其侄即怀亮子谦为田苏之游,又为其子希让山南西道节度使辖下州牧(蓬州刺史、利州长史),自有交谊。是碑记其七子希崇、希昶、希忱、希愔、希景、希晏并有赠官,盖已下世,而于希让又特加颂述,其撰并正书者,殆出其人之请。一九八五年四月,陕西三原陵前乡三合村出土颜真卿所撰《臧怀亮墓志》,记祖宠骠骑将军,父善德银州郡太守。是碑,误骠骑将军为其曾祖满(《臧氏纠宗碑》同),父德少一善字,盖误从李邕碑,银川郡太守亦从之作赠官(张孚《臧希晏碑》作德善)。李秀岩,时以光禄卿充翰林待诏。其他俟考。
唐 颜真卿 臧怀恪碑拓片 纵337cm 横189cm 私人藏
唐 颜真卿 臧怀恪碑(部分) 清拓本 私人藏
唐 颜真卿 臧怀恪碑(部分) 清拓本 私人藏
二七、颜氏家庙碑并碑后记
颜真卿撰并正书,李阳冰篆额。
碑目又称《赠太子少保颜惟贞庙碑》《颜少保碑》《赠太子少保薛王友颜惟贞家庙碑》。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府君碑铭》。文见《全唐文》卷三四〇。《碑后记》,见《唐文拾遗》卷十九。建中元年十月立在京兆,现存西安碑林。
著录首见《墨池编》卷十八。《金石录目》以其碑阳竣工日(唐建中元年七月朔日)误以为立石年月。《金石萃编》卷一〇一:“碑连额高一丈一尺四寸四分,广五尺三寸。二十四行,行四十七字,碑阴同。侧广一尺二寸,各六行,行五十二字。并正书。篆额题'颜氏家庙之碑’六字,篆书。”颜真卿结衔“光禄大夫行吏部尚书充礼仪使上柱国鲁郡开国公”。
唐 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碑阳、碑阴 建中元年(七八〇) 拓片 纵338.1cm 横176cm 私人藏
唐 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碑侧原石(局部)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二八、颜氏家庙碑后额
颜真卿撰并正书。
碑目又称《颜家庙碑额斋堂记》《碑阴额上题字》。文见《唐文拾遗》卷十九。建中元年十月,立于京兆。与《颜氏家庙碑后记》并在碑阴。著录首见同《颜氏家庙碑》。《金石萃编》卷一〇一记“正书,十行,行九字”。
故宫博物院藏有宋拓本,校之集本,集本多异,盖出刊刻之误。
碑主颜惟贞(?—七一二),字叔坚,即颜真卿之父,官至薛王友,与贺知章、殷践猷、陆象先、寇泚、源光裕、崔璩友善。陆据撰神道碑颂述之。后因子追赠秘书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是碑不载夫人殷氏,及出追立,又称“家庙”,自非同于平常碑志。殷夫人后夫君二十六年卒,其时归葬合祔于祖茔,必有碑志,惟已无可考知矣。
惟贞七子,见《大宗碑》:“惟贞七子:阙疑……杭州参军;允南……累迁司封郎中、国子司业,金乡勇;乔卿……富平尉;真长,清直举明经;幼舆……左卫率府兵曹……允臧……江陵少尹。”真卿排名第六,而是碑标题称“第七子”。按,《颜允南碑》称允南第二子,《颜幼舆碑》称幼舆第六子,《颜允臧碑》称允臧第八子。幼舆为真卿兄,允臧为真卿弟,真卿排行第七正是。然碑述仅阙疑、允南、乔卿、真长、幼舆、真卿、允臧七子。黄本骥《颜鲁公年谱》以为“公兄之夭者,当在允南以下、幼舆之上”者,盖是。然其早世者真长,亦列名其间。此兄,疑其非出殷氏,且未见功名,故为真卿兄弟所不叙。
《碑后记》记建中元年十月壬子,封子頵,沂水县男;硕,新泰县男;侄顶,承县男;颂,费县男;颀,邹县男,并至二品。按,顶,六兄幼舆子,时为扬州都督府法曹。惟颀,浚仪县尉;颂,清源县尉,不知何兄之子。按,颂、颀,《家庙碑》为颀、颂,《大宗碑》同。《家庙碑》列颖、頔后,顶、愿前。《大宗碑》在颖、頔(岫)后,顗、颉前。颖为二兄元孙子,顶为幼舆子,頔时封任城县男、常熟主簿,行第在颀之前,颀、颂与其必为元孙、幼舆间诸兄之子。颜真卿长子颇,排行二十八,见皎然诗。幼舆四子,颀、颂当在二十二、二十三间。
碑后有李准宋太平兴国七年八月廿九日重立记,有称“颜真卿之隶书,李阳冰之古篆,二俱奇绝也,好古之士重如珠璧。自唐室离乱,其碑侧于郊野尘土之内,更虑年深为牧童樵□□□(夫之所)毁坏。且夫物不终否能者,即兴有都院孔目官李延袭者,真好古博雅君子也。特上告知府郎中移载入于府城,立于先圣文宣王庙庑,其永示多人,流传千古,乃命南岳梦英大师秉笔书记”云。《苍润轩碑跋》记有梦英“太平兴国七年八月廿九日重立,李延誉记”篆书,十七字,今不可见。可知是碑初随庙毁而晦,至宋初始显,欧阳修、赵明诚辈所见皆为重立之石。
篆者李阳冰,结衔集贤学士,盖在院中。唐制,书额者即题碑目必带碑主职衔,今简书仅“颜氏家庙之碑”六字,亦为特例。阳冰结衔亦见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