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脱对错输赢,做个“听话的人”

模式一

模式二

人们对于犯错总是本能的抵触,像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之类的话,认知上多想几步我们可以理解,但情感上仍旧不好接受。
在很多沟通不良的家庭中,最常出现的模式就是冷漠和指责,似乎表达自己需求和渴望的方式只能通过发泄情绪、指责对方来实现。然而吵出来不等于对方就能听进去
一方失望、心灰意冷:“我说这么多有什么用,TA又不改,结果还不是一样”;
另一方生气、委屈:“原来TA是这样想我的,反正我永远达不到TA的要求,那就这样吧,何必白费力气”。
我们习惯挑错,很少有人主动挑“对”。如果事情进展不顺利,那一定是有人错了,而且那个人不是我。即便我有错,那错的也不是我一个人,还有人错的更多。
对,是理所当然的;
错,是你的问题,你要负责改正。
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知道接纳是改变的第一步,但人们总试图用不接纳,去“推动”改变

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在文章开头的例子当中,模式一激起了对方想要捍卫自己的冲动,即便你说的是对的,TA也不会承认,或者至少不会按你的想法来;
模式二虽然看上去配合,但实际上只是想要稳住你,从不安全的氛围中暂时逃脱,至于会不会改很难说。比如有的家长抱怨孩子“两面派”,很难管,看起来乖乖坐在书桌前,心思早不知道飘哪里去了。表面上配合,心里怎么想,父母根本不知道。脱离了你的视线,完全是另一幅样子。
想要改变,你要先接纳目前未改变的状况,这是很反直觉的。
大量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揪着对错说事,非要分出谁对谁错,对于问题、对于改变都不是充分且必要条件。原因有几个方面:

对错不好分辨,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真相,有各自的道理。在考试以外,对错不再那么绝对。同一件事情,每个人有各自的解释空间,都有道理,正因如此,也更难以说服对方。

被判定为“错”的那个人不见得愿意改变。如果你们都能不理解我,那我为什么还要配合你?出于自我保护和维护自尊的需要,不愿意承认自己是错的。

担心自己没有能力改变。有人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也有人是极度自恋。只要我想改,我就能改,但是我不想,或者因为其它不可抗的原因,阻碍的了我,我控制不了,我也没办法。

比如有一类拒学的孩子,他们原本成绩不错,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成绩下降,出现各种躯体化症状不去上学,生理检查也查不出问题。你跟他们聊,他们通常会说只要自己的身体好了,他们就能回到学校,恢复原来的学业水平。但只要症状还在,他们就什么都做不了。

你觉得TA不对,所以你要TA改,也就是说只要对方能证明自己是对的,那TA就可以不改。因此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为自己辩护,你越要证明TA是错的,TA越要证明自己没错。

通常的人际关系中,除非涉及核心利益,不然我们不会太执着于给别人挑错,毕竟不听劝,现实就能给TA结结实实的教训。

但放到亲密关系和教育孩子中,我们就不淡定了:这个人和我关系密切,会影响到我,所以我有责任指出TA的错误,督促TA改变。你不理解TA为什么就是不改,TA也不能理解为什么非要听你的

改变是个人的事,人要感觉安全、自尊不受威胁,才愿意打开心门,放下防御,接收到别人的想法。

在亲子关系中,想让孩子听话,首先要听孩子说话,听听TA的理由;在亲密关系中,对方向你抱怨一堆,是真的需要你指点迷津还只是想要得到支持,让你看见TA有多么不容易......如果你不去听,自己脑补理由,很可能反过来指责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对方怎么这么爱抱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