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里学到的方言和文化
童谣里学到的方言和文化
作者:金 华
女儿是小学老师,有一天回家告诉我说,学校里有个活动,要找几个学生录一段吴江方言,全校千挑万选出来的选手,一说起方言,却还是“叼嘴大舌头”听得人捧腹。女儿感叹说:现在会说方言的孩子实在太少了,别说他们了,我这一辈,我的那些同学们,绝大多数也是不会讲吴江方言的。
《吴江市方言志》
我说,这点你得感谢我,从小到大,我一直坚持在家和你讲方言,你一口本地话特别正宗,很多俚语俗话运用自如。
我是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我觉得方言就是最乡土最本色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根。很多当地的文化传承都展现在方言中,通过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绵延不绝。地方戏剧就是如此传承和发扬的,宣卷、山歌、昆曲、评弹,这些都是我们吴文化的瑰宝。如今,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开始重视传统文化。
《吴江方言语音典藏》
有些特定的俚语俗话,用普通话也可以说,但是却意趣全无,一定要用方言说出来才“煞根”(过瘾)!
还记得女友小红告诉我,结婚纪念日,老公请她吃牛排,她是这样发微信给我看的:晓得恩奴格两日了海减肥,还要请恩奴吃饭,还讲要吃啥个牛排,刮血淋带滴格洋货担么事啥人要吃!勿吃吧,又对勿起人家。熬苦点,就去吃子吧!
西餐牛排
我看了大笑不已,这如天书一样的吴江方言如果翻译成普通话就是:知道我这几天在减肥,还要请我吃饭,还说要吃什么牛排,这种血淋淋的西餐谁要吃!不吃吧,又对不起人家。忍耐点,就去吃了吧!
同样一个故事,用普通话说和用方言说,语境完全不同,效果也完全不同。用方言说出来,真是从字面上都看得出顾盼神飞,灵动活泼。用普通话一翻译,平铺直叙,意趣全无!最有力的证明是2015年度茅盾文学奖得主金宇澄先生的《繁花》,通篇用上海方言讲述。30万字的小说,一百多个人物,言谈举止,一颦一笑,作者统统用上海话一一描述,对于吴方言区的作者来说,只有一个词形容“煞渴”(过瘾)。
金宇澄长篇小说《繁花》
前段时间,网上有段“上海话八级小朋友和外婆闹别扭红遍上海滩”的视频十分火,小朋友看来不过四五岁,一口上海话却十分地道,和外婆顶嘴也特别有趣。一时之间大家点赞转发无数。不用说,大家都是为小朋友那一口地道的上海话点赞。
我常说,最不理解小区里那些带孩子的本地外婆和奶奶,她们为啥总是坚持和孩子讲普通话,还是舌头转不过弯的洋泾浜吴江普通话,老老实实和孩子讲各地的方言不好么?吴江各个镇上的方言千差万别,各有特色。正因为老人不教,家里没有这样的语境,导致现在会讲方言的孩子越来越少了。
在家讲方言,传承很重要
我一直呼吁,家长们在家里要坚持和孩子说方言,普通话让学校里的老师教去,只有你坚持和孩子说了,他才会继承流传下去。我们小的时候,除了上课以外,都是一口呱啦松脆的本地方言,有些老师上课也讲方言,小朋友们毫无语言障碍,大家都自带语言转换功能。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外婆和奶奶们都是不会讲普通话的,她们那些用方言讲述的,朗朗上口代代相传的童谣,是一代代的孩子们学习方言最直接简单的教科书。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那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娘娘真要好,买条鱼来烧。烧来头勿熟尾巴焦,盛了碗里豁虎跳,一跳跳到城隍庙,城隍老爷香烟蜡烛全打翻。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这首童谣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外婆教的,每个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后,教自己的孩子唱起这首童谣的时候,心里一定会想起自己的外婆。奇怪的是,外婆家门口往往会有一座桥,桥边还真的有一座城隍庙,长大成人的孩子在教自己的孩子唱起这首童谣的时候,心里不由自主一遍遍想起自己的外婆,想得心里酸溜溜的。
宝宝和外婆
不懂事的孩子偏偏还要追着问:你的外婆在哪里?你带我去看看你的外婆桥呢!
还有的童谣,是跟着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的时候学会的。“官兵捉强盗”是男孩子们最热衷的游戏,强盗被捉牢了,官兵要来伸张正义了,扮演强盗的小伙伴很配合地低头服软,伸出手心等着挨打。官兵边打边唱:本来要拷千万记,现在辰光(时间)来勿及,马马虎虎拷三记,一、二、三……一场刑法就此现场开展。
官兵捉强盗
小姑娘有属于她们的童谣,两个小姑娘两手相拉,你来我往做推拉动作:炒炒炒,炒毛豆,炒好毛豆翻被头。金锁银锁,嘎啦搭一锁。最后的动作是两手拉紧同时一个上翻。小姑娘们乐此不疲,来来回回可以重复无数遍,嬉笑无数遍。
“一箩麦,两箩麦,三箩拍大麦,劈劈啪,劈劈啪,大麦熟,大麦香,磨面做馒头,馒头熟,馒头香,雪白馒头请先生。”两个小姑娘面对面互相拍手掌,两只小手配合默契上下翻飞,配合着童声呖呖,煞是好看好听,现在再也见不到这样的场景啦!
快乐童年
童谣并不都是可爱的,还有些骂人的话,比如,夏天里看到有些小姑娘赤膊在河里游泳,大家都会拍手拍脚一起唱:冬瓜皮,西瓜皮,小姑娘赤膊老面皮!边唱边用手指头刮着自己面孔,意为羞辱。这倒是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教育作用。妈妈们再也不用操心家里的小姑娘疯起来会如野小子一样,衣裳一脱就跳入河中游泳。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们都在替小姑娘的妈妈监督着呢,这全民监督的效果实在太好。
童年趣事
“麻子麻,采枇杷,枇杷树上有条蛇,吓得麻子顶倒爬。”那是羡慕别人家里种了枇杷树,可以随心所欲爬上树摘枇杷吃的小伙伴。为了息事宁人,只有不情不愿破费几颗干瘪破相的枇杷消灾封口。
小伙伴们只要有枇杷吃,解了馋,根本不在意品相如何。枇杷吃到了,大家会满意地齐声唱到“大家吃子大家香,一人吃子烂肚肠!”
话糙理不糙,有些道理,真的要从小抓起从小教育。在这首童谣里,孩子们学会了分享。
那时候大家生活水平都不高,除了过年,小孩子一年到头难得有新衣裳新鞋子穿。照规矩是阿大穿新,阿二穿旧,等到阿三穿的是筋了。大家都穷,越穷越光荣,虽然都是破衣烂衫,只要干净暖和,谁也不会嫌鄙谁。相反,谁要是鲜格格不年不节穿了新衣新鞋,那是会犯了众怒的。
那些年小孩难得有新衣穿
你稀奇勿煞穿了新跑鞋来上学?好么!“一双鞋子两样格,三个铜钿买来格,四面全是镂空格,五颜六色格,七穿八洞格,究竟阿有格,实在无不(没有)格!”保证你哭出乌拉跑回家赶紧换下来!
“今朝礼拜三,上海来个小瘪三,身穿白绸衫,手拿黑阳伞,跑到半路上,肚皮痛到勿来山(不行了),打只电话幺零三,请个医生猪头三,配个药么六六散,铜钿用忒三分三厘三!”电话打到幺零三(火葬场)去了,猪头三医生配的药是六六散(毒药),格个病还有救么?
当然,寓意美好的童谣也是有的。暑假里巴望着“风凉哆哆,螺蛳嗦嗦,咸蛋剥剥”,这放到现在来说,就是享受美好静谧的田园生活。无奈真实情况是:除了风凉哆哆大家都可以无条件享受,螺蛳是摸来给家里养的鸭子吃的,咸鸭蛋更是轮不到你来剥,煮熟烧好之后,要由当家的大阿姐尽量平均切成4瓣,大家轮流排队挑选,弟兄姐妹个个眼乌珠落出(眼睛睁大)啊,都要尽量挑一瓣蛋黄多一点的。
快乐童谣
“正月初一吃圆子,二月里来放鹞子(风筝),三月清明青团子,四月蚕宝宝结茧子,五月端午吃粽子,六月里来摇扇子,七月蒲扇拍蚊子,八月中秋剥剥西瓜子,九月登高去打梧桐子,十月剥开料红小桔子,十一月太阳里踢毽子,十二月底搓圆子。”
一年年真格快煞!一转眼,唱童谣白相游戏的小把戏(小孩子),就长大成人啦!
来源:《吴江通》微信公众号
2021-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