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在铁架上的戏台艺术

刊发日期:2021-03-15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黄玲玲

扎故事传承人邓裕龙正在指导扎故事表演

老街铁匠唐来保为扎故事表演打道具

扎故事传承人罗海林向记者介绍扎故事

扎故事《开弓吃茶》

扎故事演员上柜

扎故事道具

民俗文化带着一个地方最厚重的历史印迹。

要触摸千年古镇黄阳司的历史脉络,扎故事是最能带我们穿过悠远的历史长河,探寻到它历史轮廓的文化之一。

黄阳司扎故事又叫扎台戏、故事柜,始于明洪武年间,是端午举办龙舟赛事期间,举行的一种传统优育、游艺杂技活动。扎故事展示的内容都是忠、孝、节、义、仁的故事,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民俗表演形式。

“欢迎来到千年古镇黄阳司。”3月4日,记者一行来到冷水滩区黄阳司镇,接待我们的是黄阳司镇文化站站长罗海林,也是黄阳司扎故事的传承人之一。

“走,带你们去看扎故事的表演道具。”罗海林热情地邀我们参观黄阳司扎故事非遗文化保护馆。说是非遗文化保护馆,其实仅有两间房屋,摆满了扎故事表演的各种道具。

“这是《虎门禁烟》的柜台,这是《兰继子打砖》的柜台,这是《铁弓缘》的柜台……”罗海林介绍,黄阳司扎故事大多是宣扬礼义廉耻、惩恶扬善的故事。通过典型化的造型,直观地劝诫世人明事理、行孝道,辨忠奸善恶、知廉耻礼义。在知识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地区,利用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人物,深深地镶嵌在人们的心中。

“这边是表演的服装,扎故事的服装式样来源于戏剧但又不同于戏剧。扎故事的服装不但要让演员穿着贴身、整齐,而且还要求藏巧,就是能遮掩可能暴露的铁架和机关。以前我们请专门的缝纫师傅做,现在师傅年纪大了,只能从网上购买,远没有手工做得那么合适。”罗海林有点遗憾。

彩柜、服装、连接杆、脸谱……两间不大的陈列室里,大大小小的表演道具整齐地摆放着,仿佛诉说着黄阳司扎故事的前世今生。

谈起黄阳司镇扎故事,有个地方不能不去,那就是老街。要到黄阳司老街,必过一石拱小桥,它就是关帝桥。

“关帝桥是我们老街的福桥,这么多年,桥上没出过大事故,车开江里、人掉水里都能无恙。”对于这个说法,罗海林很坚信。

罗海林介绍,关帝桥以关羽命名,与三国时期关羽助张飞取零陵有一段渊源。三国时期的零陵城三面环水,背靠天堑大山,易守难攻。刘备担心张飞寡不敌众,便令关羽作为后援部队,率兵日夜兼程支援张飞。在黄阳堡(今黄阳司老街),关羽率部为当地百姓搭了一座木桥过河。之后,为了纪念关羽,当地百姓筹集善款在关羽搭建的木桥处重新用上等青条石,配以雕刻饰物建造了一座单孔石拱桥,命名为关帝桥。

关羽走时还教会当地百姓一个防火防盗的妙计:每年五月初五日,用儿童扮演各路诸仙,扎在铁杆上,而铁杆又插在彩箱上,再由八个壮汉抬着游街穿巷,祈求神灵护佑。之后,黄阳堡的百姓安居乐业,从无天灾人祸发生。这也是黄阳司扎故事由来的说法之一。

关于黄阳司扎故事的由来,还有一说,相传跟洪武帝朱元璋与其母有关。当时朱元璋杀孽深重,其母屡劝不听,其母毅然在黄阳司的娘娘庙出家。洪武登基后,为报母恩,每三年差员到此进香朝拜,看望朱母。到清代,又演变为每年端午,周遭十余里的乡村和黄阳司镇的六街九巷各扎一台“故事”上街赛艺的盛大庙会。

跨过关帝桥,走在老街上,看到被水泥遮住的青石板路和已经有些稀疏的老房子,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叮叮当当,在老街唯一的铁匠铺里,老铁匠唐来保正在打铁。“现在扎故事的框架很多都是唐师傅打的,依据所选演员的身高和剧中人物的活动姿势,锻炼成上下带插口的可自由拆装的活动塔形架子,还要设踩脚和垫座。”罗海林介绍。

曾经的老街,每当重大节庆,扎故事必定是重头戏。但随着陆运交通的发展,黄阳司老街的码头早已不再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商铺陆续关门,渐渐地只剩下一些老人居住在这里。如今,只有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仿佛在提醒着我们这里曾经的热闹辉煌。

如果说老街是黄阳司扎故事不得不看的地方,那么邓裕龙就是扎故事传承中不得不说的人。

因为历史原因,“扎故事”曾一度被禁锢,传承遭到了严重破坏。不仅没有扎故事道具、服装,连会扎故事的老师傅都不多了,只有邓裕龙和几个老师傅在做着薪火相传的工作。

1986年,为庆祝冷水滩复市两周年,黄阳司镇要举行一场大型的龙舟赛事,传统的黄阳司扎故事表演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我们这些新的传承人都是那一年接触扎故事的。为了组织那场扎故事表演,邓师傅带着我们到处找道具,找不到的就请铁匠打、请裁缝做。在那年的龙舟赛上,六台扎故事一出现,便牢牢地抓住了人们的眼球,成为整个赛事的大亮点。”回忆当时的盛况,罗海林记忆犹新。

邓裕龙就住在老街上,今年已89岁,但精神矍铄,十分风趣。

“以前三年一度的民间艺术庙会,扎故事表演是必不可少的。当时老街有六街九巷,多的时候老街有十五台扎故事比赛,有从祁阳、邵阳那边坐着轿子过来看热闹的,屋檐上都坐满了人,场面相当热闹,表演经费都是老街上的商铺赞助的。”谈起扎故事,邓裕龙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我四五岁的时候,当小演员被扎上去过,我孙子也参加过扎故事。”父亲是为扎故事做衣服的裁缝,邓裕龙很早就接触到了扎故事。邓裕龙介绍,以前在扎故事之前必须到“娘娘庙”进香祈福,是为“请娘娘”。一是求娘娘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是求娘娘保佑扎故事人员平安,代代相传,所以这么多年黄阳司扎故事也从来没有出过任何差池。

“我最近画了个《红灯记》的故事。”说罢,邓师傅从箱子里翻出一张旧的白纸,上面画着一杆长灯上立着三个人物,这个是他特意为创作的故事。

“老爷子每天开心得很,晚上做梦的时候还在哼戏曲。”邓师傅儿子笑着告诉记者。“我们有一种说法,表演过扎故事的人,都过得比较幸福。”罗海林说。或许,这不仅仅只是一种精神的激励,他们的乐观、豁达以及对民俗文化的热爱,或许才是生活幸福最重要的原因。

时过境迁,和许多曾经辉煌过的民间艺术一样,黄阳司扎故事在穿越漫长的时间之流时,很多光芒被遮住。

如今,黄阳司能够扎七层的故事已失传,保存下来的只能维持三层到四层的故事。过去六街九巷十五台扎故事浩浩荡荡的场面已不复存在,近年来最多的一次也只有十台扎故事。

“老一代传承艺人仅存邓裕龙老师傅健在,年青一代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愿意潜心学习扎故事技能的人更是稀少。我目前正在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希望尽一己之力,让黄阳司扎故事能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罗海林表示。

罗海林介绍,由于扎故事演员有年龄限制,小演员们一般只能参加一到两次表演,因此他们和黄阳司镇乐乐幼儿园达成协议,给大班小朋友上扎故事的课,以保证每年固定有几十个小演员可以参加表演。

“2013年,黄阳司扎故事《湘女出嫁》获市'欢乐潇湘、和美永州’群众文艺汇演一等奖,组委会担心演员众多花费较大,不建议我们参加省里汇演。我当时就表示自费也要带大家去省里参赛,三万元经费我都准备好了。最后组委会被我们的执著感动了,让我们免费参赛,最终获得了三等奖。”为了让黄阳司扎故事走出去,罗海林一直在努力。

根据丰收节创作《庆丰收》的扎故事,为宣传廉政文化创作《于成龙》的扎故事,为宣传禁毒创作了《虎门销烟》的扎故事,为迎接正在创作《血战潇湘》和《半条被子》的扎故事,罗海林希望,通过扎故事的形式向老百姓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古老的扎故事注入新的生命力。

近年来,黄阳司扎故事接连参加市春节联欢晚会、“文化遗产日”湖南非遗展演、湖南省抬阁故事文化节演出……在越来越大的舞台上,一台台扎故事款款而来,装饰奇特,玲珑秀美,带着故事从历史深处走到世人面前,绽放出新的光芒。

扎故事《送亲》

本版图片由胡新元 、陶旭日、彭雯、黄玲玲  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