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脚尖上的视觉震撼悲悯中的民国往事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我对上海歌剧院经典现代舞剧《早春二月》的第一印象。
《早春二月》是上海歌剧院创排的首部现代舞剧。故事改编自柔石的小说《二月》,以主人公萧涧秋在理想与现实矛盾之间的内心感受为主线,反映上世纪二十年代江浙一带乡土文化的传统观念下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冷漠,折射出旧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在压抑的、扭曲的社会现实面前的苦闷彷徨。据了解,该剧创作团队也颇具实力,包括享誉国际的现代舞编导王媛媛及获得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原创音乐奖提名”的杜薇。
灰色的长袍、大红色裙子、素色的粗布衣衫说明人物的身份,同时将观众缓缓带入民国时期。昏暗的灯光下,演员们用动作和神情来交代人物内心情感的纠结,那种在取舍之间的难舍难分,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幻想,在拥有与背弃之间的破灭,无比诉说着主人公内心的纠缠。舞台通过灯光、音乐、道具等来补充说明时代的压抑、彷徨、纠缠,渲染故事的悲剧气氛。舞剧自始至终,演员没有一句台词和旁白,人物所有内心的世界都是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演员通过舞蹈表演对人物内心情感进行挖掘,吸引观众的目光,让情绪跟着剧情的发展徐徐前行,文嫂的死将全剧推向高潮,明暗对比中展现内心复杂的情感。打击乐的敲击配合更是在节奏上对主人公内心的一阵震慑,一唱三叹,荡气回肠。舞台在观众静静的感受中完美谢幕,折射出对人性的思考。
提起《早春二月》就不得不联想起作者柔石和电影版《早春二月》。上世界六十年代,影片《早春二月》就已根据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改编,得到夏衍的支持与帮助,他亲自划剧本修改一百多处,并将片名政定为《早春二月》,亦寓示了当时的时代如早春料峭的天气那样,寒意袭人。时代虽然过去,但经典永恒流传。此次在临沂大剧院上演的现代芭蕾舞剧《早春二月》,与时俱进,舞台表演更具挑战性和感染力,是一部需要用心去感受的舞剧。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该剧没有华丽的舞台装饰,没有绚烂的灯光,舞者全靠自身精湛的演技用高雅的芭蕾舞演绎民国往事。三位主舞的表现更富有生命的张力,115分钟完美展示了演员深厚的舞蹈功力,让该剧在中西文明相互交织和融合,视觉效果可谓惊艳全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感谢《早春二月》带给观众经久不息的情感回响和艺术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