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营田
营田,洞庭湖东汊、湘江下游的一个小镇,汨罗江和湘江经此地入洞庭湖,屈原晚年居住和投江的地方。1958年依此往北延伸,围垦建设屈原农场,是湖南省最大的国营农场,后改为汨罗江农场,现为屈原区。家父张业精、家母胡凤英,是最早一批参与围垦、组建农场的先行者,农场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这里度过的。
回到营田
张效雄
昨天晚上,我又回到了营田。
我光着脚丫,走在营田的麻石路面上。营田的小街,分为上中下三段。小街是竖条麻石铺成的,从上街的东头辖神庙开始,一直铺陈到中街的末端。中街和下街相连接的地方,有一条与湘江平行修建的小堤。麻石路面在这里戛然而止,拦截它的是小堤中间的那个旱闸。从旱闸到湘江边,是沙石路面。每年涨水的时候,旱闸变成了水闸。下街每年总有一两次被洪水浸泡着,这就是下街没有铺麻石路面的原由。
我光着脚丫踩在条石上,条石凹凸不平,很多地方还有深深的槽痕,那是农民进城的独轮车压出来的痕迹。或许这槽痕有了几十年几百年,反正我来到这条小街上的时候就有了。我在条石上轻飘飘地行走,脚板上依然还有夏天太阳晒过后留下的热度,清风从凹槽里嗖嗖地流了出来,脚丫居然有了酸酸的感觉。
在上街和中街交接的地段,顺着麻石路面上一个小坡,我走到营田完小的校门前。校门在这个小坡之上。它的左边是一条长长的巷子,长长的巷子的尽头小坡上,是血防站,洞庭湖区好多地方有这种防治血吸虫病的小医院。医院后的山头上有个高高的尖尖的木架子,,据说是测量定位的装置。这个木架子下留存着长沙会战期间战壕。这弯弯曲曲可以开进汽车的战壕,是我们当年游戏的大本营。长长巷子的左边,是一个大屋场。那是我儿时玩耍的天堂,叫养正堂。离开营田的几十年里,有好些时常纠结不清的问题:是谁给这个破旧的建筑群起了这么一个高雅的名号?养正堂南边那间刻章子的小铺子依旧开着吗?我的耳边还留着刻章子的易毛四的细声细语,他给我讲述他们家族陈年的故事。还有养正堂里住着的那个敲梆子的易四方,抑扬顿挫的声音,已经远去了几十年,却依然那么响亮。
光着脚丫迈着轻轻的脚步走进营田完小的大门。这个大门不是开在正中间的,而是在四四方方四栋平房教室的东南角上。这门,或许是风水先生建议这么开门的,或许是随势而建,毫无讲究。我在这个院子里住过,出出进进至少十年。南面和北面的教室是什么时候修建的,我一点记忆也没有。修建东面的教室,我那年不到五岁。记忆最深的是两颗树交叉做成的吊装装置,一个工人把握住横杆的树,将装满了砖瓦的箢箕吊起来送到屋顶,这是我最早见过的起重机械。这一栋平方教室的南边角落,有一口水井,水井顶盖是木头做的,有个轱辘吊水。北边的平房教室前,有一颗芙蓉树,十月的花开的红艳艳的。它的旁边还有一颗香椿树,笔直的高高的。春天里可以摘些椿野煎蛋吃,香喷喷的。西边的那一排平房教室,是四清运动的那一年,也就是1965年,由担任校长的我的父亲主持建成。与东南角对称的西北角,有个后门,紧挨着的是两件小屋子,外婆带着我和弟弟妹妹在那里住了两年。后门出去,上个小坡就是公共厕所,再往外边就是学校的篮球场。篮球场好大好大,放过电影,演出过节目。晴朗的夏天的清晨或是傍晚,我们站在球场上,可以看见远在百里之外的大山的轮廓。母亲说,那是玉池山。玉池山是什么山,我一点儿也不懂。洞庭湖边的少年见惯了大江大河,遥远的山确实太神秘了。后来流行的那句“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唱词,的的确确是我儿时写照。
我光着脚丫走到了挂帅塘边,依稀记得外婆颤巍巍地颠着小脚,等待我从塘里挑水回家的急切模样,那种焦急的神情永远是挥之不去的定格画面。我曾经无数次地问过外婆,这塘为什么叫挂帅塘?外婆只是说,那塘边的空地,是岳飞当年征剿杨幺起兵的地方。大名鼎鼎的岳飞,我是从小书摊上看过《岳母刺字》知道的。至于杨幺是何人,外婆说不清楚,我也没有多少兴趣。这么一口小塘,怎么会和拥有雄兵百万的岳元帅联系在一起,与我至今还是一个问号。长大了,我才知道,这个营田小镇,因了岳飞在这里屯过兵而得名。几百年以后的长沙会战,国军在这里与日军有过一次殊死大战。牺牲的国军将士后来埋骨与湘江边上,营田人把这公墓叫百骨塔。那尖尖的的纪念碑上,刻着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题词。
我光着脚丫站在湘江边上码头上,看风风雨雨中轮船来来往往,憧憬着上游的长沙和下游的岳阳,憧憬大城市繁荣,思忖灯红酒绿是个什么意味。我从春天站到秋天,经历了小雨大风残阳冬雪,竟然不知冷暖变故。我凝视湘江的对面,这里是湘江和洞庭湖交汇的地方。洞庭湖的深处,水面那边的大小青山,还有那些不知名的岛屿,飘忽不定在斜阳中晃动。在岛屿的这一边和那一边,芦苇荡和湖水层层叠叠,野鸭大雁飞进飞出,那是一个多么神奇的天地。我想借一只小船,悄悄地划了过去,但水面太阔,芦苇太深,一直达不到彼岸。
五十年过去了,营田,洞庭湖东汊、汨罗江下游的小镇,昏暗的街灯、吱呀吱呀叫的独轮车、麻石路、小作坊、商店和银行,还有辖神庙东面的那几片荷塘,我梦魂牵绕的儿时故乡。我渴望回到从前,是否早就改变了模样?
一次又一次,我又回到了营田,光着脚丫走在营田的小街上。营田,我瑰丽的梦乡。
上下两张照片均为作者与弟弟张跃雄童年时摄于营田镇。
上图,作者与弟弟张跃雄、妹妹张雄飞童年时摄于营田镇。
下图,作者1960年代与父亲张业精摄于营田镇。
作者介绍
张效雄,湖南湘阴人,生长于国营汨罗江农场,写新闻通讯和报告文学出身的小说作家。高级编辑。湖南日报社(集团)原副总经理,湖南省新闻阅评专家。湖南省广告协会副会长。作为中宣部、教育部的专家之一,担任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的教授,有多种公共关系学、新闻学著作。出版过报告文学《谁来当股东》、《广佬启示录》、通讯集《到洞庭湖去》和论文集《新闻文化随想》等。以开放的视野、独特的视角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著有各类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数百万字。代表作有畅销长篇小说《风起》(东方出版社2015年出版),美国美南新闻集团报纸和电视媒体曾作专题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