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亭畲乡织带
水亭畲乡织带
民间织带,历史悠久,通过考古学家的考证,早在奴隶社会时已趋成熟。自南宋年间开始,黄道婆的纺织术,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之后,“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织布、织带普及千家万户。
民间织带流传,也有200多年历史,水亭畲族在清同治五年(1866)由景宁迁入之后,便由景宁传入,大多农妇娴熟织带,传人众多,至今水亭畲族乡奎塘畈村里,仍有流传。较有代表的是奎塘畈村织带高手钟根花,经常经纱织布,交流技艺。
过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裤带、袜带、作裙带、背带、各种打包带、新娘出嫁打铺盖带,担盘上所系各种织带,都离不开民间编织,因此,民间织带在历史上曾是农村家庭收入的重要补充。
水亭畲族乡的民间织带,技艺精湛,经过历代农妇的艺术积累,形成了机织300毫米的宽带和5毫米的狭带。
钟根花是水亭畲族乡奎塘畈村织带能人,她是“钟家七姐妹”之一的七妹。她现在织一根3米多长的织带要织20多天。古时,畲乡人有这样的习俗:以前畲族女儿出嫁时,母亲都会送女儿织带,意为看到织带就能想到妈。
畲族织带全凭手工操作,工艺独特,这是畲民嫁女的必备嫁妆。每根织带需要200多根棉纱,织带上有花、草、鱼、虫、人物以及各种几何图案等,色彩鲜丽。
民间织带渗透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承载着中华民族黄道婆纺织术支脉的文化渊源基因。同时,蕴含着绚丽多彩的艺术花样。目前,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亭畲族乡民间织带技艺濒临危亡。因此,保护、传承、开拓、创新民间织带,对于维系社会生活和民间技艺、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