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113方——甘草泻心汤

第五十一方——甘草泻心汤

太阳百二十八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其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四两(60克)黄芩三两(45克)干姜三两(45克)半夏 半升(65克)洗大枣擘,十二枚黄连一两(15克)  (人参三两。考)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日三服。

(考: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匿虫)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黄师的原著与小本《伤寒论》(郝万山与钱超尘整理)都没有人参,但小《伤寒》甘草泻心汤下有此备注)

伤寒、中风,应当解表,医反下之,败其中气,水谷不化,土木皆郁,升降倒行。脾陷而贼于乙木,则腹中雷鸣而下利。胃逆而迫于甲木,则心下痞硬而干呕。君相二火皆升而心烦。医以痞为结热,而复下之,其痞益甚。不知此非结热,但以胃中阳虚,不能堤障阴邪,阴中客气,上逆阳位,故使心下结硬也。甘草泻心汤,甘草、姜、枣,补中而温下寒,半夏、芩、连,降逆而清上热也。

1  伤寒,中风,本当解表,医反下之,败其中气,则脾陷胃逆,升降失常而倒行,脾升而不能,清阳沉陷于下,木郁疏泄,腹中则下利十余行。胃不能降,浊阴逆填于上,则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此已是败中之坏病,治当理中调其升降,或解表,或用生姜泻心汤)

医见其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医不知此心下痞而非结热,是因胃中虚,升降倒行,客气上逆,浊阴不降,故使痞结也。复下之后,其痞益甚,则成结热之痞,甘草泻心汤主之。甘草、干姜、大枣补中而温下寒,半夏,黄芩、黄连泻其结热。

2  表病误下,是为一坏,医见其心下痞,又复下之,是为再坏,则成结热之痞。医见心下痞,且干呕心烦,忽略了下利十余行与中虚完谷不化的证。不知脾胃升降倒行之理,只知心下痞,误以为此痞为结热,而复误下,则真成结热之痞,甘草泻心汤,黄芩、黄连、半夏,泻其结热也。

3  脾胃虚寒,中气升降倒行之证,下之又下,则病机一转,由客气上逆之痞结,变成结热之痞,甘草泻心汤,泻其结热。以下诸方,五苓散,旋覆花代赭石汤,瓜蒂散方之痞结者,皆是客气上逆之痞结,而非结热之痞。仲圣的胃中虚之纲要与客气上逆之病理,加黄师把痞证的编排,把甘草泻心汤放在此处,以作间隔,在真是还原仲圣原著,从本条开始,区分痞证,前面为泻心汤结热之痞对比后面的客气上逆之痞,终于看懂此种排序递进的含义。仲圣与黄师真是良苦有心,看懂者,金刚也

胃中虚,浊阴上逆之痞,能用泻心汤。五苓散之痞,旋覆花代赭石汤,瓜蒂散方之痞者,皆是客气上逆,浊阴不降之痞。从本条开始分出结热之痞与胃中虚客气上逆之痞。

4 生姜泻心汤,以生姜为名,温胃寒以化水气;甘草泻心汤,以甘草为名,补脾胃以化中气;半夏泻心,以半夏为名,降浊阴之上逆也。半夏降浊,甘草补中,生姜温胃寒,三方三名,突出什么意思,中气寒、中气虚与中气逆,而病心下结热也。

生姜泻心汤,是汗后中虚,而胃腑虚寒,停水不化也。甘草泻心汤,本是中虚,升降倒行,而又误下,反成结热之痞,甘草泻心汤,泻痞之结热。半夏泻心汤,是少阳坏病,救逆之方,少阳病,本木旺而土虚,而又误治,则胃逆不降,心痞结热也。这三个方,大同小异,比如半夏,每个方的剂量,都是半升,大枣都是十二枚,甘草都有,黄芩都有,黄连都有,干姜都有(人参也有),就一味药或剂量的差别。

由于剂量普遍小,三方泻心汤,在医案中也就基本上虽方名有异,而实际是同化了。医案中说是哪个泻心汤,就是哪个泻心汤。就像治疗外感,桂二越一汤,与大青龙汤,方子很近,都是石膏麻黄为主,由于使用时剂量小,都是9克以下,你说用的哪个方,就是哪个方子。所以甘草泻心汤医案中,很多都是生姜泻心汤案,医者说甘草泻心汤,就是甘草泻心汤。

1胃痛——岳美中医案

张某,男性,军人,1975年10月9日来诊。患者喜饮酒,两个月前开始感到每酒后胃脘胀痛不适,渐至食后亦胀痛且有堵塞感,其后不时发作,夜眠常因痛而醒。饭量大减,不敢食辣味,不敢饮酒。无矢气、嗳气。曾服胃舒平等西药,效果不显。X线钡餐透视确诊为胃窦炎。便结如羊矢,现已五六日未行,诊其心下拒按,脉浮缓而虚,用《伤寒论》小陷胸加枳实:黄连6克半夏9克全瓜9克枳实6克10月27日二诊:前方服3剂,饭后及夜间脘痛减轻,怕冷,右脉滑大而缓,便仍稍干,此脾胃正气仍虚,寒热杂邪未能尽去,改与甘草泻心汤加吴萸、柴、芍、龙、牡,以辛苦开降:甘草30克,黄芩6克干姜6克半夏9克大枣4枚吴萸3克柴胡9克白芍9克龙牡各18克

10月30日三诊,疼痛已止,大便仍干,右脉滑象已减,仍用上方改吴萸为6克,干姜为炮姜6克,再服数剂。

1976年2月1日来信云:愈后两个半月期间脘痛未发,食欲明显增加,辛辣亦不复畏。

《岳美中医案集》

2胃脘痛——梁惠光医案

霍某某,男,35岁,1974年5月21日初诊。患者胃脘部疼痛已有四年之久,曾被诊断为慢性胃炎及球部轻度溃疡,服药暂得缓解,终未痊愈。近一年来病情增重,疼痛时有灼热感,胸胁满闷,饮食减少,嗳气频频,腹中鸣响,形神疲乏,饥则痛甚,食热食甘则痛缓,舌质淡,尖边略红,苔薄腻而略黄,脉弦细无力。此为肝郁脾虚,湿滞热壅,寒热互见,升降失和。治用舒肝健脾,燥湿清热法,以甘草泻心汤加木香、佛手投服5剂。服后其病若失,唯有纳谷尚差,遇刺激时胸胁尚感饱闷,又加人鸡内金、谷芽、白芍、隔山撬等再服5剂。至今随访,未再复发。[浙江中医杂志1982,(5):227]《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论:本条又是寒热错杂。胸胁满闷,即是痞证,痞为结热,弦细无力,加食热食甘则痛缓,是为虚寒。舌苔薄腻略黄,此黄即是胃热。胃为阳腑,本气则寒,不降则热,仍是寒热互结,干姜人参治本虚之寒,黄芩黄连泻痞之结热。寒而温之则脾升,热而泻之则胃降,中气升降复常。

(0)

相关推荐

  • 泻心汤

    生姜四两,炙甘草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1]. 生姜4两(切),甘草3两(炙),人参3两,干姜1两,黄芩3两,半夏半升(洗),黄连1两,大枣12枚(擘). ...

  • 生姜泻心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

    浏览:964编辑:天鱼   来源:养生之家   发表时间:2019-08-16 20:18:25 养生之家导读:生姜泻心汤和中降逆,散水消痞.下面小编为您介绍生姜泻心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生 ...

  • 习惯性下利,心痞胃胀,失眠——生姜泻心汤

    26常习性下痢--朱木通医案 生姜(应是甘草)泻心汤在<金匮要略>用治狐惑,狐惑相当于今日之神经衰弱,前条(44例)的治例就是.在<伤寒论>即为下痢或呕吐的治剂,与半夏泻心汤. ...

  • 伤寒论113方速查(很强大)

    太阳上篇 计一十四方 桂枝汤 桂枝 白芍 甘草 生姜 大枣 五苓散 猪苓 茯苓 泽泻 白术 肉桂 桂枝加附子汤 于桂枝汤内加附子一枚 桂枝加桂汤 于桂枝汤内加桂二两 桂枝人参汤 桂枝 人参 甘草 白术 ...

  • 伤寒论113方

    ​伤寒论113方 1.桂枝汤 5味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 ...

  • 【中医】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八月阅读排行榜 [西医]解剖学大图版 [中医]国家级名老中医名方精选 [中医]中医金句100条 [中医]中医治病法则120条 [中医]十二时辰养生表[内附口诀] [中医]傅青主女科方解歌诀总结版 [中 ...

  • 伤寒论113方集锦(附剂量换算)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 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 ...

  • 干货分享: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导读:本文总结了<伤寒论>113方方药组成与煎煮方法服药禁忌等,且后附有汉代方剂剂量与现代的换算.值得收藏与分享!经方是我们中医人的财富,不可弃之如草芥,亦不可束之以高阁!有老师感叹,现在 ...

  •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配连芩,人参半夏姜枣行: 益气和胃与消痞,中虚得补热也清. 组成:甘草.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大枣. 功效: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主治:①中虚湿热痞利证.症见心下痞满,下利,腹中肠鸣, ...

  • 伤寒论113方集锦(附剂量换算) – 经方派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 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 ...

  • 伤寒论113方集锦

    伤寒论113方集锦

  • 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 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