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社会学的现实关怀与理论进路

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工作学家雷洁琼先生对中国社会学尤其是社会工作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应用社会学思想体系。追述雷洁琼先生的应用社会学思想,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她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怀,领悟她对中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所指引的方向。

密切联系理论社会学与应用社会学

1997年,雷洁琼先生在为郑功成教授《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一书所写的序言中写道:“作为我国第一代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我一直关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专业社会工作者,是雷洁琼先生对自己毕生志业的概述和定位,也是这位“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爱国知识分子的谦谦自道。

1924年,雷洁琼先生赴美国留学,最初就读于加州大学化学工业科。1927年转入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学系学习,从此走上了应用社会学研究与教学的道路。1931年,她完成了以探讨旅居美国的华人后裔人格成长特点为主题的毕业论文——《美国华侨的第二代》,获得了社会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回国任教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

在她求学和归国教学的年代,社会学一般被认为包括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两部分。应用社会学包括社会问题的研究和社会工作,而社会工作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工作指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事业,狭义的社会工作则指社会救济和社会服务。按照这样的理解,雷洁琼先生的学术重心是在应用社会学领域,这可以从她在大学讲授的课程列表中清晰地看出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主要有“社会学入门”“社会服务概论”“贫穷与救济”“家庭问题”“儿童福利问题”和“社会服务实习”;20世纪80年代起,又陆陆续续以“社会工作”为题在多所大学做讲座,可称得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讲授社会工作课程的第一人。

应用社会学是一个广阔的领域,雷洁琼先生将应用社会学的内容概括为“用社会学的原则、原理来了解社会,发现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但同时,理论社会学与应用社会学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应用必须在社会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没有实践的工作来丰富它的内容,社会学也不能提高理论水平”。

雷洁琼先生之所以强调理论社会学与应用社会学的密切联系,是因为作为一门学科的社会工作在那个时期尚未发展成型,社会工作课程或专业依附于社会学。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在1925年改称“社会学及社会服务学系”,社会服务就是与当今社会工作基本一致的概念,故而雷洁琼先生教授的课程当中就有了“社会服务概论”和“社会服务实习”。将社会工作理解为应用社会学,既是同社会工作的形成性过程相伴随,也是与社会学家对中国社会问题的特有认识分不开的。

雷洁琼先生认为,中国社会问题的产生与存在,有着结构性或制度性的因素。因此,必须通过社会调查研究社会问题,并在实践上努力解决社会问题,这便规划了应用社会学的领域。雷洁琼先生认定,应用社会学包括社会问题的研究和社会工作。这里所说“社会问题的研究”,所指并非纯学理的研究,而是要为社会问题的产生寻找原因,并根据认定的原因探求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江西从事妇女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在燕京大学开展儿童福利事业研究、改革开放后指导城市家庭问题调查等,都体现了雷洁琼先生一以贯之的学术态度与价值取向,即在应用社会学的框架之下从事社会工作或社会服务,以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

王思斌教授曾指出,从现在的观点来看,雷洁琼先生所从事的更多的是宏观层面的社会工作。信哉斯言!雷洁琼先生本人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她说过:“我们一般来说比较注意从全面的大局来看,这是很好的,但从具体细节地方的分析很不够,所以说没有把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这段话是1982年12月17日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社成立大会上讲的,尽管是针对社会学整体状况而说的,但仍表明雷洁琼先生对应用社会学的未来发展有着某种期许。今天重新审视这段话,我们还是难免汗颜,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对个案工作有意无意的忽视,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中最大的“痛点”。

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婚姻家庭问题研究是雷洁琼先生主要的学术方向,或者说婚姻家庭问题在她的学术研究中处于首要地位,而妇女儿童问题又是与婚姻家庭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也成了她社会工作实践的重要领域。

发表于《燕大旬刊》1934年第3期的《大学女生的修养问题》一文,是目前所知雷洁琼先生最早一篇见诸报刊的文章。她在文章中提出,讨论大学女生修养问题的前提在于如何认清楚妇女问题,而妇女问题的关键在于整个社会组织的男女关系问题。对此,她这样写道:“妇女问题并不是妇女与男子在社会上争权夺利,怎么可以战胜男子的问题,更不是使妇女男子化,怎样可以和男子事事都一样的问题。妇女问题就是男女平等问题。”女性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制度性的弱势群体,要解决妇女问题,实现男女平等,就必须破除以父权、夫权为中心的中国传统家庭制度。沿着这一思路发展下去,雷洁琼先生将妇女权益问题与婚姻家庭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她又从事了将近4年的妇女干部培训,帮助妇女发展以实现抗日救亡的目的,把理论成果转化为应用社会学实践。

1936年,发表于《益世报·社会研究》的《中国家庭问题研究》是雷洁琼先生关于婚姻家庭问题研究的第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与一年后发表于《社会学界》第9卷的《中国家庭问题研究讨论》一文,构成了她研究婚姻家庭问题的奠基之作。这两篇文章都强调了家庭制度在中国社会的重要性,指出“我国之家庭制度为一切社会制度的中心”“个人的社会地位因其家庭的地位而决定”。既然强调中国家庭制度的重要性,就必须加强中国家庭问题的研究。这里不评论雷洁琼先生的具体研究结论,只关注她所指示的研究方法,先注意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然后选择范围以个案方法做个别家庭研究。“实地详细调查与研究个别家庭过去历史与现实情况,始能对于家庭问题真相有所认识。”这是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也是她应用社会学思想的一大特点。

早在1935年,雷洁琼先生就对儿童福利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提出国家要大力发展儿童福利。她认为,儿童福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主要原因是文化与社会制度安排上存在诸多问题,如儿童被视为父母的私有财产,家族主义高于儿童的权利和地位,在家庭无力教养儿童知识时社会(政府)也不施以援手,等等。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婚姻法》公布后,雷洁琼先生大力呼吁要废除旧制度,保护儿童合法权益。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学科

如果说雷洁琼先生对于理论社会学的最大贡献,是承接1957年恢复这门学科的倡议,在1981年率先提出《关于社会学的几点意见》,为重建社会学鼓与呼,并推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成立。那么,她对应用社会学的贡献就是直接推动了社会工作专业的恢复重建。

1979年冬,第一期中国社会学讲习班在北京举办,雷洁琼先生应邀主讲“社会工作”课程。在讲课中,她旗帜鲜明地阐明了社会工作发展至今早已成为相对独立的一个专业,并明确指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的社会工作必然会有空前的大发展。1985年3月,民政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民政理论研讨会。在这次会上,雷洁琼先生提出了“民政工作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的著名论断,比较准确地指出了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从那时起,这一论断逐渐被全国民政系统所认同,被全国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界所认同,成为认识与研究民政工作、认识与研究中国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支撑。1987年9月12—14日“马甸会议”召开,主要是论证创办中国社会工作学院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雷洁琼先生应邀作了发言,她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外到国内,系统而深刻地阐明了我国应尽快创办社会工作学院,发展社会工作教育事业,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主张。马甸会议正式拉开了中国社会工作恢复重建的序幕,从此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逐步推开,而社会工作实务也随之跟进。除了呼吁与推进社会工作的恢复重建,雷洁琼先生还对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指示了方向,甚至可以说这是她一生从事应用社会学事业的理论归宿。要点有三:

第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应用社会学的理论基础研究。1949年以后,雷洁琼先生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法来研究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她指出,要为中国的应用社会学或社会工作学科建立牢固的理论基础,一定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第二,要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深入思考并介入中国的实际社会生活,才能建成中国的应用社会学或社会工作学科。她曾这样写道:“要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不仅需要理论上的提高、方法上的借鉴与创新,还需要广大社会学工作者更加深入地思考并介入中国的实际社会生活,在深入了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与总结。”

第三,要坚持学科化、专业化和职业化,才能推动社会工作的全面发展。雷洁琼先生曾说,学科化、专业化和职业化是社会工作相关联的三个基本特性,缺少哪一个都不利于社会工作的发展。真正解决社会工作的职业化问题,还要靠社会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程度。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学科的历史与体系研究”(20BH16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社会工作研究中心)

编辑:刘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