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三台塔的遗憾

益阳资阳区的三台塔是益阳名气很大的名胜古迹,用邓亚龙先生的话说,它是益阳的“文化符号”。遗憾的是边上的挡土墙有一篇介绍,可以说是差不多是瞎扯淡。这里不妨把它的照片摆出来看看:

“其含义有二,一是锁龙镇妖……。二是在县城东门外之外,建一对宝塔站岗,以构成一道威武雄壮的县门,使江上航行的船只和排筏,感到千年益阳古城的“威武”……。”

虽然字迹清晰,但通篇介绍简直是胡编乱造的瞎扯淡。基本就没有说出三台塔的来由。三台塔的前身是三台阁,网络上已有不少介绍,想必益阳不少人也清楚。但可能有不少人对“三台”二字的含义不是很清楚。既然要说三台塔的“含义”,当然应该说一说“三台”二字。

“三台阁”是益阳明代晚期著名的风水建筑。史料记载,“三台阁在贺家洲,明神宗庚庚戌(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知县王德坤建”。明代是科举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社会各阶层对科举功名趋之若鹜,因此各地士绅百姓为祈求本地文运昌盛,各地开始大量修建风水建筑。自从万历五年丁丑(1577年)益阳贺逢舜及第进士到万历三十八年已有33年了,期间益阳无一人再中进士。益阳官员、士绅和民众都期待文运改变。

 “三台阁”之“三台”是汉代对尚书、御史、谒者的总称,即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合称“三台”。起名“三台阁”就是希望本地士子将来能位登台辅,同时也是为了附会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台谓之三阶,三公之象也”之说,《晋书·天文志》也有载:“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开德宣符也”。故而“三台”之称实是人们希望本地能够出现位列三公之人才,以荣耀一方。“三台阁”位于益阳县城东面,此处为益阳资江段水口,是依照风水堪舆之术选定的风水宝地。“三台阁”也成为当时益阳县的标志性和观赏性建筑。

果不其然,“三台阁”修建之后不久,益阳学子罗喻义和郭都贤先后进士及第。看来,“三台阁”的神秘力量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应验。

“三台阁”于崇祯十四年“圮于水”,就是被水冲垮了。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旧址不远处的孟家洲新建“三台塔”。虽然阁改成了塔,但保留原来的“三台”二字,其振兴文运的旨意也未改变。关于三台塔有两篇重要文章,就是益阳住在离清水潭不远处的文人阮芝和赵先雅的《重修三台塔记》所写,两篇文章已经把“三台阁”的来龙去脉和含义讲得清清楚楚。

宝塔并不是中国的“原产”,而是起源于印度。“塔”是印度梵语的译音,或称为窣堵波,又称窣堵坡,本义是坟墓,是古代印度高僧圆寂后用来埋放骨灰的地方。故益阳文人姚国士有诗云:“窣堵波擎水不奔,十洲未许较卑尊。”

益阳进士赵先雅的《重修三台塔记》记载,“始议兴役于治东五里孟家洲,命之曰三台塔,盖前明罗萸江郭些庵两公尝建三台阁于此,而塔因以名焉仍前志也。”又:“吾友文君汉卿(文良策)慷慨负意气,毅然以邑中事有关风教者为已任,常欲修举废坠复还旧观,成乡前辈之志。” 可见三台塔在于祈求本地文运昌盛,或者说事关益邑风教。

阮芝《重修三台塔记》:“皇帝之二十年(嘉庆),又于东关下二里许植一塔,亭亭杰竖,尤足以为下游重镇(不能理解为镇河妖),蓋江流之不可停蓄者,至是资砥柱焉。”

“塔之建也乡前辈著有成劳矣,乾隆四十八年蔡二然夫子暨熊玉峰、周树园、温巨湖、阮云阶、朱次仲、王锦堂、叶一山(叶植篙,族谱有传,叶氏“吾族伯儒第一人”)诸先生。”…….。即二然夫子即世后踵修者谢云槎(即进士谢最淳)、许鹅湖、邓梅亭、臧近亭(臧逢春,家谱有传)、周斗南诸乡达。”

其实,宝塔的作用说到底是风水用来弥补环境缺陷,改造地里环境的一种手段。所以,除了宝塔镇水,为中流砥柱,又有用宝塔来增加高度,用以补充地形的不足,达到振兴文运的作用。

虽然佛教认为塔具有驱逐妖魔、护佑百姓的作用,也有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被和尚法海镇在雷峰塔下。其实,《白蛇传》故事是雷峰塔建成近千把年后才有的。显然雷峰塔的修建与“锁龙镇妖”没有关系。益阳两座塔的来由是清晰的,历史文献依据尚存。虽然益阳民间有此“锁龙镇妖”传说,但传说没有历史根据。

“锁龙镇妖”之说实际上是对三台塔的历史不甚清楚的一种通俗而又错误的解释。

两篇文献可以参阅《同治益阳县志》,国家数字图书馆可以免费看到且文字清晰。 

建一对宝塔站岗,以构成一道威武雄壮的县门,使江上航行的船只和排筏,感到千年益阳古城的“威武”-----不知从何说起。“宝塔站岗”?通常没有这种说法,而且,三台塔最先是乾隆48年建,而斗魁塔是嘉庆二十二年建,显然不能构成一道门。即使是到了嘉庆年间有了这两个塔,任何看到宝塔的人也不会联想到“威武”,千年古城的特点也不是“威武”。益阳虽然在历史上确实交通要道和战略重地,但看不出嘉庆二十年之后或者之前,益阳或者外地人体会到了益阳的“威武”。

再说,排筏从资江上游下来,过了县城,离开之际怎么突然感觉到了“威武”。还说资江上游的竹排放下来,看到宝塔,益阳威武。都已经过了县城,怎么突然发现益阳“威武”,实在不敢苟同。

此外,还有介绍说此处经常垮堤,修宝塔镇水。属于个人想象,没有根据。(有关三台阁建议参看:国风高唱“三台阁”大公湖南  :https://www.takunghn.com/s/91951a6736d149caa1f1e88771a4f5ad.html)

如果看看益阳文人刘澜的诗,就会感觉到上面挡土墙的介绍不仅是瞎编,而且大煞风景。

   诗云:                                 

信有星辰履底收,城东高处共名流。

一江风雨登孤塔,双眼烟波俯十洲。

小语犹防惊上界,朗吟应许续前游。

座中豪气谁人擅,最忆元龙百尺楼。

其实,现今三台塔南门有一幅对联差不多已经说出了三台塔的含义。联云:

风云拥地腾霄汉,山水开人焕日星。

希望钟灵毓秀的资阳山水孕育了代代英才。

此联显然源自谢最淳进士的“风送腾骞银汉路”和郭都贤的“山水开人玉出昆。”

实在是有点遗憾,挡土墙的介绍属于个人想象,或者穿凿附会,没有历史依据。也没有说出三台塔的由来和含义。

实际上说了半天,你把“三台”二字说清楚,三台塔的含义就清楚了。

希望有关部门尽快拆掉三台塔旁挡土墙的介绍,因为错得太远了。不然外地人会笑话我们千年古城益阳人。

再看对面资江南岸的斗魁塔,塔前新立一碑,刻其建筑时间为乾隆十二年,实际上是嘉庆二十二建成,错了七十年。建议参看:

再说说江北明清古巷附近的资江防洪堤,那时益阳十大丑陋建筑之首,本来资江大堤上极目远眺,心情舒畅,但你要是在这段堤上,你整过神经紧张,水泥堤太宽,你不得不两边跑,因为你永远只能看到一边,你看到完整的的江面,你就看不到明清古巷,这样,你就一会儿跑到这边,一会儿跑到那边,简直是活受罪。

还说资江北的名人公园,不知哪个确定的,有些人是不是益阳人还没有定论(比如蚩尤),或者益阳有没有这个人还未知(比如姚妃),就搞上去,粗制滥造,贻笑大方。

南面的大禹广场的雕塑不错,但要说大禹来益陽治水,也无充分考证。

资江边的益阳人文历史被糟蹋,遗憾至极。

如果说糟蹋了人文,还容易纠正,那么资江边大肆破坏自然景观,则更加痛心,有些可能永远不会恢复,仅举数例。

龙洲广场,广场砖铺到资江枯水季节河床底,违反河滨湿地生态学原则。

十洲公园栽单一花草,违反河滨湿地生态学原则,也违背河边竖立河长告示牌上生物多样性原则。

江边资江堤修成统一坡度,实无必要,也无美感,今人反感,属于沟渠化。

白鹿山下修栈桥。破坏自然景观,也不会增加游人的安全,因为塌方照样打人。

志溪河边公路直线化,河滩彻底消失,已经成了沟渠

现在资江河边已经没有江边的味道了,与秀峰公园差不多。

总之,看到是自然景观的破坏,人文历史的糟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