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老了如何处理好资产
文/潘长宏
2021年5月4日
为安度晚年,高龄老人曾与两侄女约定由其照顾生活起居,与两侄女签订过《遗赠抚养协议》;待自己“百年”后由两人共同平等继承其遗产。谁知其中一个侄女不但不履行约定,多年后还争起了老人拆迁补偿款。老人的钱财到底是生前就分给子女还是身后以遗产的方式留给子女?意见不一。
实践出真知,现在大城市里老年人,哪个手里没有十万八万的?这点辛苦钱自己不舍得用,也不给小辈用,老是紧紧地捏在手里吗?这很不聪明!
学会放短线守塘边。如果手里有钱,就一点一点撒。有些儿女的孝心就是这样喂出来的。
如今五六十岁以上的人一般都把孝敬长辈视为“本职工作”,但他们的后一辈就没这个耐心了,没有耐心我们就得慢慢地培养,通过培养使得他们做好“本职工作”,既靠灌输,也靠日积月累地喂养。
人一旦老了,子女把他们送到郊区的养老院,从此没再回家住。儿子、媳妇和孙子每周必去看老爹,有时候一星期去看两次。护士们都觉得这帮小辈特别孝顺。老人笑着说:你们可以偷看我的秘密。周六,儿子来了。临走,老人又掏出一个厚厚的信封,取出三张刮嚓刮嚓响的新一百元人民币,一人分一张。儿子说谢谢阿爸,孙子说谢谢爷爷。后来护士问:你这样每个礼拜发钞票,积蓄不是要发光了吗?老董说:一个星期发300元,一年52个礼拜才发15600元,10年就发15.6万,20年就是31.2万,我还能活到100岁?你一下子给他15万,他会想阿爸反正没有什么用了。董爹用的就是放短线钓小鱼的办法。他儿子背后跟我说:阿爸真大方,不像别的老年人,勒煞吊死!
有的老人心态特别好,她自己认为,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是大家都很赞同的观点。她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目前两个孩子均已结婚。婚前,负担他们的生活学习费用直到独立。工作后,子女们赚的钱由他们自己打理,结婚购房时我们适当给予资助。平时如子女向颜太太借钱,都必须写借条,到时归还。他们结婚后,老太太就要求他们独立生活,平时都不送钱,反之老太太也不要他们负担。她对子女的要求是:“自力更生,分忧解难;尽心尽力,孝敬担责。”
老太太和老伴均已退休,各自尊重各人的爱好和兴趣,太太爱静,多做手工,缝缝衣服,打打毛线,带带外孙;爹爹则做些公益活动,为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做点有意义的事,每年都共同外出旅游。至于身后的财务等,二老人有个约定,手心手背都是肉,儿子和女儿是平等的。对于家产、房屋和收入等我一一做了登记,按照有关法律做好预嘱。“本是同根生”,同胞兄妹,手足之情,为父母的“身外之物”闹矛盾,不值。当然,根据实际情况,作为老的要一碗水端平,客观、公正、公平而无怨。财物总会散尽,而抹不去的是永远的记忆。
还有两位老人每月初和一些当年插兄插妹总要聚会。每次,孩子的家庭和我们晚年生活的安排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大家基本的共识是:几十年风风雨雨过来了,要为晚年幸福生活提速为主,适当对孩子“扶持”为辅。
我们都是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者,孩子大都成家立业,但潜意识里难免牵肠挂肚:孩子的工作和生活是否顺心?孩子有问题有困难,如婚房的购置啦、新居的装修等,总要扶他们一把、送一程,适当予以帮助。但孩子成家后,我们都主张他们“单飞”,靠自己的辛勤和智慧提升生活质量,如果还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对今后的家庭有弊无利。记得我插队的地方有位李姓村民,靠做生意发了点小财,孩子认为大树下面好乘凉,整天沉迷于吃喝玩乐,不思进取,搞得家庭不和,令人扼腕。我们都觉得,把自己的身体搞好,就是为忙于工作和生活的孩子们最好的“减负”,是送给他们最实惠的“大红包”。
有一位老人性情开朗,知识结构丰富,好学而不厌的人,工作四十年,在农村,部队,乡镇,机关,都蹲过,他的自学能力超群,南京大学都是自修出来的,他六十岁了,当年听旁人说,他在电脑上打字,打过红楼梦上、中、下三册,所以现在都可以盲打,一分种能打50-60个字,他还学会了一些特技,如摄影,常用尼康D-90拍摄三农(农村、农民、农田),他拍摄的作品上万幅;他喜爱周游中国和特别行政区域,他玩的地方,都是一些世界性的名胜,也就是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过的各类遗产在中国的胜地,全国至今为此只有45处,他已玩了29处,每到一处游玩都摄像,留下了珍贵的痕迹,就是他自学成材,通过Premiere pro cs4软件,再辅之以边缘学科的软件40余种,做成VCD,DVD光盘或影像视频电子版,熟识的朋友同事总爱打趣,阁下这几年东游西逛,潇洒得很,难道真像你平时挂在嘴边所说,将潇洒进行到底吗?就不准备给孩子留点什么吗?
朋友同事的提醒并无大错,但其实静心想想,时下孩子的经济条件和收入,是我辈难望其项背的。虽是退休的工薪族,不能和家庭条件优越者相比,但毕竟衣食无忧,可以用结余的资金在条件可承受的范围内,做些自己喜欢的事,丰富晚年生活。有的老人嘴上说起来要潇洒的人,但真正要他潇洒一下,往往思前顾后,优柔寡断,直到因身体条件和年龄发生“变化”,无法完成心愿,才想到要吃那永远不可能有的后悔药。
享受晚年生活,一定要“想开”。辛苦工作了几十年,只要条件许可,就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做些年轻时想做但因种种原因没做成的事。一次在医院里碰到了八十一岁的一位长者,一辈子省吃俭用,欲将省下的钱分给两个孩子(其实两个孩子的家庭条件非常好)。虽然老人嘴巴上也常唠叨要去50多年未回的故乡看看,但依旧舍不得花费,直到脑梗,半身瘫痪在病床上长吁短叹、流泪不止,故乡梦成了老人心中永远的痛。两个孩子再孝顺、努力,也无法完成老人回乡的“宿愿”。虽然时隔五年,病房里那情那景,让我记忆犹新。有句大实话说得好:思想是孙子,计划是儿子,行动才是老子!
儿孙自有儿孙福,不给儿孙做马牛。要相信下一辈的通情达理,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会比我们生活得更美好。当年我们不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过来的吗?况且孩子有了“压力”才会有“动力”。作为老一辈,我们尽可把潇洒进行到底,不必人为地杞人忧天。
可有一位老人,自费请原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专家来村里办了场时政报告会。她小时因腿致残,但她退休后积极参加村里各项志愿者服务,特别关心老人。她常自掏腰包请剧团为村民免费演出,被村民誉为“播撒爱心的人”。邀请社区里的八路军老战士、89岁的傅泉给放假的学生讲革命的故事。傅泉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给大家讲述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共产党人和革命先烈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先烈事迹。他还向大家展示了自己革命的功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