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伟大诗人的高启,为何却被朱元璋腰斩?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起点最低的皇帝,赤贫的出身,从乞丐做起,再到庙里最低等的和尚,连最初的名字都是随意用数字叠加的朱重八。

父母亲惨死,兄弟姐妹之间只能忍痛分离,这种痛苦的遭遇造就了朱元璋坚毅的性格,但同时也给他性格中带来了极端的一面。

一个曾经经历过残忍的人,心中总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痛苦,这种痛苦在普通人那里也许会被掩盖,但是组中成为大明帝国的朱元璋,这种曾经的创伤,最终可能会演化出来一种极端的性格,甚至是完全看似完全矛盾的做法。

在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中,陈友谅和张士诚都是朱元璋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三个人都是苦出身,皆一时之英雄。

但这两个人都有明显的缺点,张、陈二人,一个当时最富,一个当时最强。以实力来论,元室衰微之际,他们谁都比朱元璋更有资格成就霸业,一统天下。

但士诚其人,永远只看得见眼前利益,一个地地道道的守财奴,本性如此,毫无办法。陈友谅骄狠雄才,心黑手辣,倒是贪得无厌之徒,怎奈量小气狭、器局逼仄——仅从一件事上即可知其胸襟:鄱阳之战,友谅势蹙之际,居然“尽杀所获将士”以泄忿,“而太祖则悉还所俘”——同样也是本性如此,毫无办法。

我们常说成王败寇,不能说朱元璋没有缺点,但朱元璋有个最大的优点,而这个优点又恰恰是他们两个最缺的,那就是对读书人的重视。

至正二十年,朱元璋的事业有了历史性的转折,标志是,这年三月,他成功地将刘伯温、宋濂、章溢和叶琛延入阵营。这四人声望卓著,才智、文章、学问,皆一时泰斗,你可以理解为明代版的商山四皓。

这就是滚雪球效应,这四个人不但厉害,而且他们还会影响更多的读书人来加入朱元璋,四个顶级人才的背后,是当时整个士人集团的认可。

这里面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刘伯温,正是这些读书人的加入,让朱元璋的阵营有了明显的不同,从典章制度到仪轨法律,一开始朱元璋集团就是朝着一个正轨的朝廷规模发展的,而其他两个人实力再强,也顶多是草寇的性质。

尤其是张士诚,小富即安,占据的是当时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于是就开始不思进取,一心就想着怎么保住自己这一亩三分地,患得患失,一副小商人的做派。

正是他们缺少了文人的加持,明末三雄,最终没能演变成汉末的三国演义,朱元璋没用多久就消灭了他们,而且据史料记载,朱元璋这个人也是很爱读书的。

这些辅佐朱元璋取得霸业的人,原本以为读书人的辉煌时刻又要重现了,毕竟宋朝那种读书人的天堂,是每个读书人都很羡慕的。

但谁也没想到,朱元璋在取得天下之后,却变了另一幅嘴脸,对于读书人,却有着一种极端的仇视和压制,如果不是实在是没人可用,朱元璋可能都只用苦出身的军功集团了。

但朱元璋不傻,他知道自己的天下是怎么来了,而且自己后来也读了很多书,知道这治理天下还得靠读书人,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所以明太祖定下的祖制就是文在武之上,但这并不妨碍朱元璋对读书人某种极端形式的迫害。

朱元璋作为一个帝王,尤其是开国帝王,杀人整顿吏治,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但朱元璋杀人杀得有点太猛了,没弄出来一个大案,那肯定是要深挖到底,尤其是宰相胡惟庸案,一直持续了十年,最后把早早退休地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牵连进去弄死,这个大案才算是告一段落。

读书人有个毛病,那就是读了点书之后,就感觉自己很厉害,有了什么想法看法之后就一定要说出来,比如说国子监生员叶伯巨,他明知道朱元璋那对自己的儿子们是非常好,而且尤为重视这些藩王的作用。

但是仍然给朱元璋上书,说燕王朱棣有造反的可能,朱元璋一看,气得不行,你这是这离间我们父亲的感情,立马下令把这个人抓起来,我要亲手射死他。

没等朱元璋动手,他先死在牢里了,大家又都不傻,于是后来说这话的人就没有了,但读书人总要舒服点情绪,写写诗是读书人的标配呀。

平常年景,你写诗那叫风花雪夜,但在朱元璋文字狱的时代,你写诗随时可能要你命,那读书人说,我不写政治总可以吧,我写点小情小爱,小哀怨什么的总可以吧。

要不说读书人傻呢,如果这样可以的话,那皇权就不称之为皇权了,皇权的特点就是,我想弄死你的时候,哪怕你什么都没写,只是引用了杜甫的诗句,也能把你弄死。

洪武二十六年的状元张信,被朱元璋任命为皇家教师,这可是无上的荣耀呀,有一天他挑选了杜甫的一首诗,让皇子们临摹:

舍下笋穿壁,庭中藤刺檐。地晴丝冉冉,江白草纤纤。

杜甫是用格律的登峰造极之人,这首诗对仗极工,意象独绝,兼得瘦劲与空灵之妙,诗家评为“语不接而意接”,但这首诗杜少有点忧患的意识,这也是诗圣之所以为诗圣的原因。

但敏感的朱元璋很快就觉的这里面有问题,于是大怒,“堂堂天朝,何讥诮如此?”,于是直接把这个状元给腰斩了。

这可是腰斩,古代的死法有很多种,腰斩是最严厉的一种,就引用了杜甫的一首诗,这个读书读得好的状元郎,就这么莫名其妙的丢了性命。

不过他并不孤单,明代类似于这样丧命的读书人很多,其中最有名气的就是明初文坛“四杰”之一高启。

高启可是个大才子,毛泽东主席曾手书其诗《梅花》,并称之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导致他直接死亡的,是一首跟政治毫无关联的哀怨诗,《题宫女图》,诗云:

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侍宴回。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

这类诗是所谓“宫怨诗”,唐以来不计其数,若论写得哀伤、凄绝的,较之为甚者比比皆是,如白居易、元稹、顾况等,高启只不过算是个普通的模仿者而已,只能怪自己不幸生在朱元璋时代,竟因一首“老生常谈”式的宫怨诗,被朱元璋腰斩于市。

腰斩在古代属于最严重的刑罚,但是在朱元璋这里,似乎都算是轻的,有个人可就比较惨了,这个人叫张尚礼,是当时的监察御史,同样写了一首宫怨诗,

庭院深深昼漏清,闭门春草共愁生。梦中正得君王宠,却被黄鹂叫一声。

朱元璋看了这首诗后,觉的这位作者“能摹图宫阃心事”,也就是说,你写的实在太真实了,就像钻到宫女心腹里去一般——对这种人,朱元璋做出的安排是:“下蚕室死。”

一般人可能不知道什么叫蚕室,直接点说这个人直接被阉了,所谓“蚕室”,宫刑、腐刑之别称;盖受宫刑者,创口极易感染中风,若要苟全一命,须在蚕室似的密处,百日不遇风,方能愈合。

不过这个张尚礼应该是没熬得过这个伤口期,死前还要受到如此的大的羞辱,这个读书人实在是太惨了点。

朱元璋的滥杀行为,目的并不是十分明确的钳制思想之类的政治企图,而是单纯的要臣民们无条件臣服,臣服于他朱元璋。

表现出来的这种傲慢和无礼,甚至到了荒唐的地步,连孟子作为亚圣都要把他的书给删改了,本质上还表现出他内心的一种弱小和害怕。

因为他没有自信,能够从文化上驾驭这帮读书人,于是只能用最粗鲁和野蛮的方式,来让他们臣服于高压的政策之下。

朱元璋是苦出身,在打击读书做官的人同时,他对农民那可是非常的好,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从来没有民告官,但是朱元璋直接赋予了农民这个权利。

朱元璋本身是个复杂的人,他的滥杀和对读书人的残忍,根本上是对读书人的恐惧和不屑,因为那个年代能读得起书的人,都算是有钱人,朱元璋就是要打击这些人,让穷苦的百姓获得新生。

但到最后,你个人再厉害,也无法抵抗命运和经济规律,朱元璋的很多政策到最后都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尤其是他不断的教育之女要遵守祖制,要相互帮助,藩王的作用就是要拱卫中央,甚至临死前还给朱棣写了封信,要他好好辅佐自己的侄儿建文帝。

结果朱元璋死后一年,朱棣就发动了叛乱,生前如定海神针,没人敢喘一口大气,死后那些藩王们桀骜不驯,最终朱棣造反成功,彻底打破了朱元璋最初的设想。

历史人物往往不是简单的,而是多面的,尤其是对于一个开国帝王来说,不能用简单的好与坏总结,只能说朱元璋杀人杀得实在是很多,而且最终也没能给自己的孙子创造一个稳固的统治环境,还是被儿子篡了权。

关于朱元璋,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