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谋士是怎么思考问题的?


文 | 敖让
来源 |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ID:dushiwudao)

1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献皇帝 建安元年 公元196年
初,帝既出长安,宣威将军贾诩上还印绶,往依段煨于华阴。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礼奉甚备。
诩潜谋归张乡,或曰:“煨待君厚矣,君去安之?”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

【译文】当初,献帝离开长安后,宣威将军贾诩向李傕交回印绶,到华阴投靠段煨。
贾诩(在凉州系)素有名望(注:贾谊十二世孙,武威世家,跟过张奂董卓),深为军中将士仰慕,段煨[wēi]对他礼遇十分周到。
贾诩暗中谋划投奔张绣(凉州系),有人说:“段煨(段颎族弟)待君甚厚了,你还要去哪里?”
(段颎事见:没有格局,很多事就想不通,想不通就要失败
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的意思,现虽礼遇周到,但恐好日子长不了,将来或有杀身之祸。
我离开后,段煨定会很高兴,又希望我在外给他结交强援,必然会优待我的家眷;
而张绣军中没有谋主,也愿意收留我:这样,我与家眷就都能安全了。”于是贾诩就去了张绣军中。
张绣对他很是尊敬,以晚辈自居,段煨果然也十分优待他的家眷。
【解析】一、材料背景
这段材料接: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关中大乱以后,献帝东奔,贾诩也弃官投奔驻扎在华阴(今陕西渭南)的段煨。
段煨当初是董卓的中郎将,孙坚入洛,董卓迁都长安,留了很多将领驻扎在长安以东,其中就有段煨。
贾诩投奔段煨以后不久,发现情况不太妙,于是又开始谋划离开段煨,投奔同是凉州系的张绣。
这个张绣是凉州四大天王之一张济的侄子,张济驻扎在弘农郡,缺粮,于是进犯荆州,结果被荆州本土势力给射杀了,于是侄子张绣接管了军队。

2

二、顶级谋士是怎么思考问题的?
材料中,详细记载了贾诩做出离开段煨投奔张绣的思路,我们来简单分析下贾诩这位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是怎么分析和决策的。
我认为贾诩的决策基础,是建立在以下三个起点之上的:
1.识人
煨性多疑...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
贾诩离开段煨的第一个原因,是认为段煨多疑。这是对身边人物性格特点的判断。包括投奔张绣,张绣对贾诩那是言听计从,让打就打,让投降就投降。
段煨是凉州系,张绣也是凉州系,怎么段煨忌讳贾诩,而张绣对贾诩言听计从毫不怀疑?
这就是识人上的功夫了,对于人物性格的充分了解,是做出决策的基础之一,如果贾诩不了解段煨,又怎么会提前跑路;如果贾诩不了解张绣,又怎么敢劝他投降曹操?
所以说,做决策,识人是重要的基础,如果对对手和队友的性格特征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往往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最后坑了自己。

2.察势
有忌诩意
多疑的不仅仅是段煨,包括后来的曹操,也是多疑之人。那为什么贾诩要脱离段煨,而后来又主动劝张绣归降曹操呢?
可见对于人物性格特点的认识,并不是做出判断的唯一依据,还有就是对人物的政治意图,对形势的理解。
贾诩要脱离段煨的原因,是贾诩认为段煨过于忌讳自己;而没曹操同样多疑,贾诩后来为什么又敢投降曹操?
为什么段煨忌讳贾诩,而曹操不忌讳?贾诩这么牛逼,是曹操比段煨更加无脑吗?还是说贾诩的判断失误了。
都不是的,而是形势变了。段煨那里这个什么形势?曹操那里又是个什么形势?
段煨的军队构成以凉州系为主,而贾诩又是凉州世家出身,声望极高,又足智多谋,将士仰慕,段煨当然忌讳。
曹操的军队,没有什么凉州成分,都是曹系、颍川系、青州系、徐州系。
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因为在凉州系的影响力,贾诩在段煨处就好比龙潜九渊,随时可以升腾而起;而在曹操那里,没什么人鸟贾诩。
就算贾诩自身能力再牛,那也是虎落平阳,无能为也,这就是贾诩对于形势的审视。
虽然段煨、曹操都生性多疑,但形势大不同,贾诩在曹操处没什么群众基础,这就是贾诩离开段煨的第二个原因,和认为曹操能容下自己的依据。

3.经验
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
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
光有准确的识人能力,以及对于形势的判断还不够。还需要有推演进程的能力,如果你不知道一个生性多疑的人又忌讳你,会发生什么后果,就意识不到危险。
什么是推演进程的能力?
说白了就是经验,看见天上有乌云知道大概率马上要下雨,看见狗狗撅屁股知道马上要拉粑粑。
这个经验是怎么来的?不可能凭空得来,一是看书本上的知识,二是实践出真知。
你学过了关于气象的书,自然知道天上起乌云了要下雨了,你淋多了雨,自然也知道了每次下雨之前,大概率会乌云密布;
你看过养狗指南,自然知道狗狗要拉粑粑前会撅屁股;你养了一条狗,铲屎铲多了,自然也就知道了狗狗一撅屁股很可能就是要拉屎。
这就是贾诩离开段煨的三个依据,第一是对人性的准确洞察,第二是对形势的准确判断,第三是强大的推演能力,从而达到算无遗策的效果。

3

那么,怎么才能提高这三项能力呢?有两个选择,第一是多看历史,第二是多磨练。
历史就是人和事的汇总,你见多了人,自然就知道谁大概是什么人,是个什么性格,对你什么态度;你看多了事,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自然就能够大概预测一件事情未来的发展方向。
现实同样是人和事的汇总,你阅人无数,自然就知道谁大概是什么人,是个什么性格,对你什么态度;你经历丰富,自然也能够大概预测一件事情未来的发展方向。
然而,看历史和真正去实践,这中间有什么区别?看历史是你看别人的经历,去历练是你自己亲自上阵。
你看别人的经历,你没有下场不会吃亏;你自己入场历练,得出来的教训往往深刻难忘,因为这都是吃亏上当换来的。
所以说,两者是各有优劣。然而人可以不看历史,但不可能不经历历练,每个人都要面对生活,面对工作,面对各种斗争。
因为自己下场历练不可避免,自身历练带来的教训虽然深刻,但成本巨大。所以,我还是建议大家有空多看看历史。
虽然每个人的资质不一样,不说都练成贾诩那样识人、察势的准确判断力;
至少,你也可以在实践中少走点历史人物走过的弯路,不上历史人物已经上过的大当,这是几乎毫无成本的事情,只是收获大小的事情。
当然了,你要是刚好关注了我,和二十万人一道探讨资治通鉴,相信会更加事半功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