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十二年(二十)

28、该替他考虑考虑了

一九七三年中共十大召开,七四年召开了四届人大,周恩来总理拖着沉重的病体在大会上勾勒"要在夲世纪末使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宏伟蓝图。中美关系因尼克松七年访华出现积极变化。小平同志的复出并委以重任,体现了人民对他的期待和信任。毛主席"…大革命…已八年…现在…以安定团结为好"。反映了全国人民人心思"安",人心思"定"。但四人帮的破坏和干扰却变本加厉七四年大队又来了几位女知青全部安排在四队,呆了年把就人去室空了。之后盐城下放工作暂停了。因福建的李庆霖的一封给毛主席的信,主席回信"寄上…三百元…此事…当统筹解决…。"补足知青三十八斤口粮,然而在这个时候,我们盐城地区真正还在农村劳动的知青不多了。

象我们新乡大队只有一队魏沫铭(常被大队抽调外出)和三队我和弟弟。农村各大队各生产队似乎为知青的工作也轻松了许多。似乎不再是几年前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了。我以为"当统筹解决"是农村知青工作的一个分水岭。经过几年的"旱改水"和轮作,加上队內农田水利以及改变耕作模式,引进优良品种和科学种田,盐碱地逐步缩小再也不是当初"太阳一晒冒盐霜,"而是变成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田了。连续几年丰收,生产队又砌了一幢队房,副业也兴旺起来,养起了趟鸭四百多只,猪存栏由过去一年只有几头现在有几十头,还养起了母猪自繁自育,做豆腐卜页,粉条粉,甚至还"偷偷地"淌酒,其脚料既能喂猪,鸭又增加了有机肥。

科学种田深入人心,一批初、高中本地毕业生成了推广科学的主角。杂交稻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农民的主食结构由玉米麦子改为以水稻(大米,中米)为主,"瓜菜代"成了农民桌上真正意义上的"菜"了!科学种棉,用"复壮棉"优良品种代替,改过去田间洒种播种为"营养钵"移栽,过去种棉花又要翻土又要播种间苗等一系列繁杂劳动程序减少了,减轻了。原来播种棉花一亩田要几十斤种子,现在放在"营养钵"里只要几斤就够了,光棉种就省下几千斤。以前每家每户分油只能用小瓶子去装,省下的棉籽兑成油各家各户用盆,塑料壶,大桶去装了。合作医疗极大方便了社员看病治病。现在是手中有粮,手中有钱,心中不慌。许多农活由机械替代,省下了不少农民用工,科学的种田再也不是那种起早摸黑去做无用而浪费的工。

农民也有些时间忙家务活了。明显的变化是住房,在队场头河边侧的农庄上高大宽敞明亮的瓦房一家接一家地砌了起来,相比较早先的队房显得婑小,我们知青房已被社员的大瓦房"淹没"。从室内看,不少人家还添置了大钟(美其名叫"走时")自行车,有人家还购置了老的台式收音机,有人家购置了半导体收音机。从衣着看,变得"五颜六色"了,再不是那种染坊染的粗布,代用布,而是穿上了的确良,滌卡……有社员相亲男的足蹬皮鞋,身穿尼子大衣,带着手表,眼撑墨镜。女的则打扮得"花枝招展"。从膳食结构看:许多社员家不是过去一天三顿粥,而是有饭有粥,有干有稀,菜里的油明显多了,过去养猪养鸡卖钱舍不得用,现在不少人家过年自已杀猪腌起来,就象肉圆子过去以米加少量肉为主(其实那很好吃)现在则以多肉纯肉为主。过去过冬包大饺子以菜为主现在以肉,虾米为主了。社员带干部吃饭酒是瓶装的,烟是好抽的,菜的"纯度"加大,品种增多,味道更好!从"行"方面看,几乎家家都有自行车,无锡产"长征"牌的,载量大,上街下海出行更方便快捷。

基层干部队伍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批有文化知识的回乡青年被委任技术员,以干部。队干部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连年丰收,再也不为"没粮吃”"没钱用"去外出"求""借"了。心思放在了如何"科学种田"上,放在了"如何提高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上了。队长,副队长手上都带上了我通过关系弄到的三十块钱一只的南京产"钟山"表。

那年我得了一场大病,从未体验过这场病的"滋味",不是发热就是寒要不就发抖,浑身有气无力,食不甘味。是疟疾。俗称“打摆子",一连几天,天天这样。大队书记得知后叫诊所医出拿出仅有的几支“喹啉"并十分关心我的病情进展,队干部安排社员照应我,有的社员还送来了鸡蛋,糖。我切实切身地感受了当地干部社员的温暖。感受到"似如亲人"般的照顾。病好后,队干部安排有经验的社员带我上新洋闸下柴荡里去"捉蟹",去“兜风"。尽管我走路还有点崴。回来后他们做"蟹豆腐"喊我吃,鲜美极了!

【作者简介】邱丕民,盐城人,盐城中学1966届初中毕业,1968年8月到原盐城县南洋公社新乡三队插队劳动,1979 年回城。1981年起任盐城中学司务长,招待所所长,宿舍管理员兼司务长。2003年任新校区司务长,直至2014年卸任。

(0)

相关推荐

  • 徐宜业丨顺兴叔

    顺兴叔 作者:徐宜业 顺兴叔在金圩是个名人,提到他的名字,大人孩子都知道.不知不觉,他已去世十多年了. 顺兴叔是我大爷爷的儿子,顺兴叔的爷爷与我父亲的爷爷是亲弟兄.顺兴叔与我父亲算是至亲.听父亲说,很 ...

  • 追寻远去的记忆(68)驻点厦铺新华刘家村

    追寻远去的记忆(68)驻点厦铺新华刘家村 驻点厦铺新华刘家村 雪岸 在公社化时期,农村基层干部,除了公社的司务长.炊事员和留守办公室人员之外,无论你具体从事什么业务工作,一般情况下都要配合抓好中心工作 ...

  • 回忆在罗山插队那几年!(7)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远离家乡的游子,喜欢在这里聊聊故乡.过往.世间百态,记录平凡人走过的时代.欢迎投稿.交流. 20 1970年插秧前夕,我们到高店公社礼堂首次演出亮相.由于准备充分, ...

  • 知青日记(1975.9.5—9.7):我是一名社员(徐景洲)

    1975年9月5日晚 上篇日记由于他人的打扰及夜渐深未能记下去,今天,去运河买桶,花了一个整天. 早清,走在无际的.绿茵茵的旷野上,沐浴着灿烂的朝霞,鬹感到身心振奋,心胸开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街市 ...

  • 钱老二的那几年

    钱老二的那几年 作者 ▏ 尘埃 1 瓜娃子才想当知青,但在那个年代,大多数青年人是别无选择的.1970年,还在上初二的钱老二,不想毕业后去当知青.他给父母说,他想当兵,都要想疯了! 要他们找熟人,弄个 ...

  • 南洋十二年(十九)

    26.队里来了个大学生   稻田里,他头戴草帽,顶着烈日,赤足卷裤,一行行一株株在仔细地数,认真地测量,准确地记录,是那样的专注,微风下稻叶在缓缓摇摆,仿佛在欢迎这位年轻的,充满朝气和科学精神的农学院 ...

  • 南洋十二年(十八)

    25.又一"发明",工分打折   七四年元旦刚过,中舍河工我因年终决分方案在陈姓农家也就是裁缝师傅家同队干部研究方案最终定夺.我先大致汇报了一下七三年粮棉副业总收入情况,鉴于七三年 ...

  • 南洋十二年(十六)

    22.那米真香 知青组里就剩下弟兄俩了.七十年代初知青有一部份招工进厂了,户口也迁走了.还有一部份知青不是投亲靠友就是"想方设法"离开到社办厂,街道工厂或大厂做"临时工& ...

  • 南洋十二年(十五)

     21.挑秧草 记得有一年,弟弟在船上称秧草,社员杨书英挑的秧草称过后往船仓一倒,一条地皮蛇钻了出来!把人吓死了.   星星还在天上吊着,月亮还在天上挂着,大地一片安静,昨晚十点钟才把一船秧草下完,回 ...

  • 南洋十二年(十四)

    19.研究?"烟酒"!   直到现在,文彬老书记提当年事总忘不了恢谐几句.说邱会计"发明"了几件事情,而且一经"发明"迅速"传播& ...

  • 南洋十二年(十二)

    17.被抽到"一打三反"工作组   一九七O年,原盐城县副县长陆荫吾同志被"解放",担任南洋公社书记.陆书记蹲点在新乡大队.毕竟是老县长,很受爱戴和崇敬.这年春 ...

  • 南洋十二年(十)

    14.转折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农村各地掀起了刷新标语的热潮.队干部觉得夲队政治气氛还不够浓,决定将队房仓库墙面充分利用起来,南面墙(正墙)可以在门窗之间刷上大标语,还要求在 ...

  • 人生中心情驿站二十二(之十二)

    徜徉在知识的海洋而不觉得自己渺小  劈波于历史的长河贯看天地秋月春风 --------中国摄像师潘长宏题 心情驿站之十二 1.一切一切都在变,只有人性没有变. 2.家庭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 3 ...

  • 这个部位只要松开了,打通任督二脉,十病除九

    无论男女,一般过了 30 岁以后,肾气都开始走下坡路.过了 40 岁会明显感觉体力.精力等等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大不如前.而到了50岁,各种各样的症状就就出现了,比如说掉头发.头发变白.耳聋.耳鸣.还有乏 ...

  • 民国十七年上海钱业工会发行《钱业月报》第八卷特刊号一册;民国二十六年中国古泉学会编《古泉学》第一卷第四期、第五期各一册;民国三十三年中国泉币学社编《泉币杂志》第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

    民国十七年上海钱业工会发行<钱业月报>第八卷特刊号一册:民国二十六年中国古泉学会编<古泉学>第一卷第四期.第五期各一册:民国三十三年中国泉币学社编<泉币杂志>第二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