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左伴读|人总是挥刀向更弱者,也终究走向罗生门·《地下铁道》
到了神休息的日子,人便开始汇报一周的工作
因为每日的早出晚归,读书也成了一种奢侈的事情,点开公号,还发现又添加了几位朋友,感觉还是挺温馨的,正如我在开头和大家说的那句一样:
因为文字,你我在此相遇,
倘若一朝情冷,务必随缘珍重。
谢谢你们相伴,我也不奢求若干年后还能再从用户列表中看到你们,但务必珍重。
这周才匆匆忙忙将这本怀特黑德的新书看完,然而因为翻译确实如网友们所说有些拙劣,情节和思考却也并非没有文学水准,虽然文本的社会意义可能大于文本意义,但是作为一本畅销书,它并没有像类似另一些畅销书一样,来卖泪点。
下面我按上周承诺的一样和大家简述一下这本书。
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科拉的黑奴在南方种植园生活,面对着同类的欺凌以及奴隶主的凶残,她被驱逐到了边缘,住进了类似死亡养老院的“伶仃屋”。而机缘巧合下,她跟随一个被卖到南方的北方黑奴西泽一同开始坐地下铁道逃离。一边是遇到善良的白人,一边又是遇到了告密者和赏金猎人,她困难重重。而且在科拉不断追逐自由的过程中,她同样面临着自己的选择和有色人与白人之间冲突问题。人是该选择在追逐自由中受尽磨难和惊慌,还是留在原地守着三寸土接受奴役,不过她一旦做出决定就没有回转的余地,且势必反抗的黑人团体与白人的矛盾在日后又该如何消解,这同样是一个问题。
其实这类文学所讲述虽然是黑奴反抗的个人史,但是却同样涉及到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学母题——种族歧视。那么作为中国人该如何去理解遭受迫害的其他种族的生存状态将是阅读此类文本首先需要考虑的一个支点:
首先我以为应该套用曾经读到过的词叫——底层碎片化,这或许正是书中所写的状态,我们注意一个细节,科拉的母亲是被抽选为监工的摩西以年幼的科拉为威胁,而屈从妥协。那个被提拔的黑人摩西其实是从被虐待的摩西被提拔,由而变成了凶神摩西,并开始欺凌妇孺,满足自己的权欲和性欲。这像极了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皇协军。
鲁迅在《华盖集》里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如果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或许我们就能感同身受。人性都会有自私的一面,暴虐和欺凌弱者的人并非所谓强者,而弱者更没有内心恒定的善良和勇气,这或许就是这本小说中需要琢磨的一点。
其次是逃难的安全感和迫不得已,作为一个逃难者,就仿佛《黑镜》里面的白熊这一集中所讲述的那样,作为逃亡者,你不知道谁是可信的,谁将会是陷阱,谁将会无私提供给你帮助,谁将会在你身上剥夺更多的自由和各大的利益。这种书写其实对于今天来说依旧是现实的。我曾读到过逃荒的女性因为一顿饭出卖身体的故事,具体出处也是忘了,大概也是先锋作家写的。
作为人用作交换的东西还有很多,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恐怕写得不能再真实了。人说身体是珍贵, 而灵魂须是高尚的,但是除却为了虚荣和其他物欲出卖身体和灵魂之外,面对生存或者说更高尚的生命和事业,我们总会杀身成仁,例如《南京大屠杀》电影里面自愿充当慰安妇的女性,以及《许三观卖血记》里面出卖自己的血液的许三观。
由此我们再次归罪于社会和制度,可是这个社会本身就不是一个天国似的存在,乌托邦是不存在的,社会也不过是一群有着欲望和私心的男女的协约团体,由此我们面对的文明并非是一种虚构出来的理想文明,其真实的面目本身就是人性,而所谓的不甘命运者的挣扎大约不仅仅在于反抗自己的命运了,小说中,科拉更多的是在见证着社会,目睹着真实而波折在善恶之间的人性。
以上就是我所阅读的一些感悟了,下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