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古说古珠第三十篇-夏家店上层文化的珠子

公元前1000年,在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地层上面,另一个族群兴起。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是文献中提到的“东胡”,而另些人则把他们想象成“山戎”,认为《史记》和《左传》中记载的春秋五霸之首一一齐恒公“北伐山戎”就是跟夏家店上层的人作战。这些推测多是由于《史记・匈奴列传》中有“燕北有东胡、山戎”的记载,夏家店上层文化的编年和地理范围正好被附会在司马迁这段记载上。也许一些出土证据也能够用来佐证他们的确是东胡和山戎之类的族群一一夏家店上层出土大量青铜兵器、马具和草原风格的、毫无实用价值的青铜牌饰。这些东西看上去的确像是好战民族的证据,但也有另一种可能一商业贸易。

就像我们在“大甸子一一北方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珠子”一节提到的那样,夏家店上层文化的人们远远没有下层文化的农业繁荣,他们的遗址规模比叠压在下面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小很多,耕作方式也比较粗放,文化堆积层不够深厚。这些证据可以解释为半牧半耕的经济结构,但是却不能解释夏家店人为什么要过半牧半耕的生活。我们推测在公元前1000年,正当欧亚大草原的游牧文化兴起,夏家店人在一致的时间作出了回应,他们定居在这一草原文化与农耕文明交会的地方,就像中亚沙漠中的绿洲定居点一样,生产兵器、马具、金属牌饰、各种半宝石珠子和装饰品,向北方草原民族和南方山地那些牧耕结合的边地民族提供他们的手工艺品。他们的农业的确不够发达,因为他们从事手工业和贸易。

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这里不能像华北平原的中心地区那样开展集约化农业,而始终处在河岸台地的园圃农业状态,相似的经济状态呈半月形从东北到西南分布在华北平原的边沿地带,我们称之为“边地文化”。它们在整个青铜时代都是作为重要的角色与中原文明一也就是我们所谓华北平原的集约化农业文明发生各种联系,有时是战争,有时是贸易。夏家店的珠子最为繁荣的时期是在春秋战国,这一时期,中原和南方都有大的都市兴起,北方草原和各个边地民族也异常活跃,夏家店上层大量制作青铜武器、青铜饰品和珠子的情形是对这一现象的回应。从北方草原到西南过地,都出土一些相似的实物资料。

贸易交流使得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器物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因子,南面的中原文明和北方欧亚루原文化在这里都有可见的影响。我们在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章节里曾经提到过中亚一支重要的青铜文化安德罗诺沃文化( Andronovo Culture)对夏家店下层文化器物形制的影响,当公元前1500年夏写店下层文化衰落后,安德罗诺沃文化仍活跃在欧亚草原的西端,它很可能持续了对夏家店这一地的影响,一种颗粒不大的青铜串珠和一些青铜小装饰件在安德罗诺沃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都有土,这种珠子和小饰件在四川西北部战国墓葬(或者更早)中也有出土,并且在这里演变出一种青铜馏金的小直管,类似的镏金小铜件也能在甘肃境内的战国墓葬中见到。

夏家店上层文化的珠子是明显的“边地”风格,材质丰富,形制多样,不求规矩,意趣天成(图129、图130)。然而我们在前面多次提到的、在夏家店得以大量制作的红色玛瑙珠和夏家店特有的天河石珠子所使用的原料却不是本地所产,至少目前还没有发现本地出产这些原料(图131)。夏家店遗址所处的内蒙古赤峰的半宝石资源是叶蜡石、萤石、煤精和水晶,他们的天河石原料可能来自内蒙古的武川,而玛瑙原石则来自库伦或者更北方。原料的长途贩运也能说明夏家店的手工业的繁荣,除了我们经常见到的“算盘子”和圆鼓状珠子,夏家店人还利用这些材料制作各种管子和吊坠饰。这些坠饰与中原人喜欢在表面做工的风格不同,多是素面无纹,以形制和材质本身的美丽色彩取胜,比如那些大大小小不合规矩的天河石和绿松石吊坠,它们经常是利用材料的剩余部分制作的,半随形的样子是天然雕琢的审美趣味。就半宝石材料而言,善于造型、不重纹饰似乎一直是这一北方地域的传统,从红山到夏家店,这种风格都表现得比较明显。


  • 图129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地方材料珠子。赤峰市宁城县小黑石沟出土。直径05厘米左右,高0.1-1厘米不等。这种用黑色和白色地方石料制作的珠子是夏家店典型的材料和形制之一,同样形制的珠子也出现在甘素和川西北沿线的战国石棺幕中,村料可能是就近取材。石材的硬度不高,加工相对容易,出土数量很大。
  • 图130夏家店文化的珠子和小坠饰。它们是各种可以利用的地方材质,除了一些硬度较低的材料比如煤精和巴林石,还有天河石、绿松石和玛瑙。其中一些小坠饰很可能早于夏家店上层文化。私人收藏,由赵彦博先生提供藏品。
  • 图131夏家店上层的天河石珠、绿松石珠和地方材料制作的珠子。双孔和三孔的珠子是用作佩饰的提领或者节珠,这种形制的用法在辽宁博物馆收藏的高向丽组佩上可见。私人收藏,由孙伟女士提供藏品。

到目前为止,这种从公元前1500年甚至更早就出现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和般商大墓中的红色玛瑙珠正在接近它的尾声,到战国末年最终消失的这1500年里,这种珠子由于加工工具特别是钻具的改良而呈现不同时段的工艺特征,尤其是它的打孔方式(图132)。早期的珠子由于钻具的笨拙,内孔一般都很大,呈喇叭口、表面粗颗粒的研磨孔,这使得珠子的个体一般都比较大,最大者外径甚至超过2厘米。西周时期,中原周人制作的这种玛瑙珠则显现出精湛成熟的制作工艺,保留在珠子上的工艺痕迹显示周人使用的是较为精致的钻具,所使用的起研磨作用的金刚砂一类的介质也经过淘洗沉淀,这与周人制玉的高超技艺相一致,只是要特别注意到玛瑙的硬度一般高于玉料,所以,有相当一部分西周玛瑙的孔口边沿残留有钻孔之前用某种凿具敲击出的坑点,以固定钻头的位置;另外,这一时期的玛瑙珠多是两端对钻孔,在中间相互贯穿;如果有单面钻孔贯穿到底的,钻头的入口一般比出口大。战国时期,这些工艺痕迹仍然经常可见,但更多的是那种利落的所谓“直孔”,这可能与一些机械装置的发明有关。汉代的北方草原地带特别是匈奴人还有佩戴这种红色玛瑙珠的风气,但由于珠子可以长期流传和匈奴人本身游牧的特性,他们的红色玛瑙珠可以是掠夺的战利品,也可以是前朝遗物,更可以是舶来品,所以很难确定其具体来源和制作时间,只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珠子不是他们自己制作的。由于铁的使用和某些机械装置的发明,给许多手工制作都带来技术上的革新。生产效率的提高,也是战国时期无论中原还是边地的手工业都十分繁荣的原因之一,这使得手工制品的数量猛增。很可能在战国时期,西南边地民族已经能够自己制作这样的红色玛瑙珠,特别自川西北沿岷江、金沙江河谷沿线南下至现在四川的西昌、盐源一带,战国时期异常活跃的氏羌系民族的墓葬中大量可见这样的红色玛瑙珠。由于审美和原料的差异,后者也具备一些比较细小的地域特点。直到现在,在金沙江及其支流的江岸还出产一种天然红玛瑙原石,质地与这种玛瑙珠一致,推测战国时期的当地民族就是利用这样的玛瑙原石自己加工制作了那些石棺葬中大量出现的红色玛瑙珠。


  • 图132算盘子红色玛瑙珠的形制和工艺沿革的比較。由于技术エ具的改进,比如合金技术的成熟和后来治铁技术的出现以及一些机械装置的发明,使得这种珠子的打孔和形制有一些变化。从右至左:1.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红色玛瑙珠。由于材质的硬度和技术工具的原因,这种珠子还不够精致,珠子个体较大,喇叭形孔是使用锥形钻具利用颗粒较粗的金刚砂研磨出来的。这种珠子在般墟的商代贵族墓葬也有出土。2.西周玛瑙珠。由于合金的成熟和工艺的进步,珠子的表面抛光和打孔明显改进,制作工艺显得很成熟。这种珠子也出现在西南地区的三星堆和金沙文化遗址。3春秋战国时期的红色玛瑙珠。保持了西周以来的基本形制和工艺特征。这一时期的中原文明已经不再佩戴这种珠子,出士资料反映在春秋时期的秦国墓葬和西北戎狄墓葬,战国时期则出现在整个沿川西北南下西昌直至云南的滇文化的“民族走廊”沿途石棺墓葬中。私人藏品,作者提供。

以上文本由【牧古说宝珠】整理(如有侵权 请联系作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