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藏汉代医简·治心痛方

北京大学藏汉代医简·治心痛方

2009年初,北京大学接受捐赠,获得了一批从海外回归的西汉竹简,学界称之为“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简称《北大汉简》)。竹书的内容包括近二十种文献,基本涵盖了《汉书·艺文志》所划分的“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大门类,批竹简的抄写年代多数当在汉武帝时期,可能主要在武帝后期,下限亦应不晚于宣帝(汉宣帝,前74年—前48年1月10日在位)(朱凤瀚,韩巍,陈侃理.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概说[J].文物,2011(06):49-56+98+1.)。其中医简共711枚,整简516枚,残简185枚。医简没有书名,根据简文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医方目录”、“医方甲”、“医方乙”和“医经”四类(李家浩,杨泽生.北京大学藏汉代医简简介[J].文物,2011(06):88-89.)。医方甲公开的简文有一“治心痛方”,简文如下:

摘自:朱凤瀚,韩巍,陈侃理.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概说[J].文物,2011(06):49-56+98+1.简2600.

释文:

百五十六·治心痛:茈蓼、黃芩各十,桂、薑、蜀椒、朱臾各一,黃連、山朱臾、少辛各三,凡九物

按:A

此方以紫参、黄芩配合桂、姜、蜀椒、吴茱萸、黄连、山茱萸、细辛,治疗心痛。其中紫参、黄芩比例最多,是为主药;黄连、山茱萸、细辛次之;桂、姜、蜀椒、吴茱萸更次之。

B

此方吴茱萸、山茱萸同用;亦可知出土医方中的“茱萸”,是指“吴茱萸”,非“山茱萸”。

C

此方使用黄连治疗心痛,传世文献亦有记载。如《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记载“疗心痛,黄连汤方。黄连八两,上一物,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绞去滓。适寒温饮五合,日三。忌猪肉、冷水(《肘后》范汪同。出第八卷中)。”

D

此方桂、姜、蜀椒、吴茱萸、细辛等药同用,此是出土医方常见配伍组合(有更加附子或乌头)。如:

《六十病方和齐汤法》(摘自梁繁荣,王毅,李继明.揭秘敝昔遗书与漆人老官山汉墓医学文物文献初识[M].2016)

八治风。

石脂七分,蜀椒五分,方(防)风、细辛各四分,厚村(朴)五分,陈朱(茱)臾(萸)一分,圭十分,(姜)六分,皆冶合

九治风聋。

屑细辛、薑(姜)、圭(桂)、蜀椒、土瓜,并蕉荚

五十六治风痹初发,身为寒热洒洒痛者。

杏核十四取中人,细辛一小□(研),蜀椒一合,姜二果,圭(桂)二尺,父沮(咬咀),置酒半斗

《武威医简》

治久欬上气,喉中如百虫鸣状,丗岁以上方:

茈胡、桔梗、蜀椒(各二分)桂、乌喙、姜(各一分)

凡六物冶合,和丸以白密(蜜),大如婴桃,昼夜含三丸消,4咽其汁。甚良。

治鴈声□□□言方:

术 方风 细辛 姜 桂 付子 蜀椒 桔梗

凡八物各二两并冶合和,以方寸匕,先餔饭,米麻饮药耳。

《敦煌医简》

治久欬逆、匈(胸)痹、痿痹、止泄、心腹久積、傷寒方:

人參、茈(紫)宛(菀)、昌(菖)蒲、细辛、薑、桂、蜀椒各一分,烏喙十分,皆合和

《悬泉汉简》

残方:

□朱臾桔梗小细辛乌喙芍药各二分,姜、桂各一分,凡八物,皆冶合合和丸以□□

以上诸方,皆是“姜、桂、附(乌)、椒、辛、茱萸”的类方。

E

此治心痛方主药在紫参与黄芩。

紫参《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苦、辛,寒、微寒,无毒。主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通九窍,利大小便。”陶弘景补充“(紫参)治肠胃大热,唾血,衄血,肠中聚血,痈肿诸疮,止渴,益精。一名牡蒙,一名众戎,一名童肠,一名马行。生河西及宛朐山谷,三月采根,火炙使紫色。(畏辛夷。)”

紫参一药,高频出现在出土医方中,如《六十病方和齐汤法》记载:

五十七治血暴发者,屑土瓜二,牡蒙、菌圭各一,取一菕,温美酒半升,莫(暮)毋食。旦酓之,日一,五日已。禁。(揭秘敝昔遗书与漆人老官山汉墓医学文物文献初识[M].2016.P132)

十六治颓山。取茈帚七分,少辛四分,厚村二分,杏核中实、圭、蜀椒、蕉荚各一分。合和,以方寸半刀取药,直温酒中啻之,衰益,以知毒为齐。(揭秘敝昔遗书与漆人老官山汉墓医学文物文献初识[M].2016.P144)。

尤为值得留意的是:《六十病方和齐汤法》记载:“丹参(参)主匈(胸),莎参主腹,苦参主胁,玄参主肠,茈参主心,勺(芍)药主少腹”(揭秘敝昔遗书与漆人老官山汉墓医学文物文献初识[M].2016.P143)。”“紫参主心”的理论,恰好对应此治心痛方。

但陶弘景时期,医家已很少使用紫参。陶弘景感叹曰“今方家皆呼(紫参)为牡蒙,用之亦少。”很多行之有效的药物使用经验,随着岁月而流失或长埋尘土,此是中医可哀事。

F

此治心痛方,传世文献无类似方,尤其是紫参治疗心痛的经验,一直未传。黄芩、黄连合用治疗心痛方,亦不多。唯有《外台秘要》引《延年秘錄》“疗心痛,茱萸丸方”与之相近,摘录如下,供学者参考。

《延年》疗心痛。茱萸丸方。

吴茱萸(一两半)干姜(一两半)桂心(一两)白术(二两)人参(一两)橘皮(一两)附子(一两半,炮)椒(一两,去闭口者及目,汗)甘草(一两,炙)黄芩(一两)当归(一两),细切。

上十一味,捣筛为散,蜜丸,一服五丸,如梧子大。日三服,稍加至十丸十五丸。忌猪肉、生葱、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外台》卷七)

(0)

相关推荐

  • 中医常用药对

    升麻.葛根:透发麻疹. 麻黄.杏仁:宣肺治咳喘. 栀子.豆豉:宣泄胸脘郁热. 栀子.枳实:清胃热,散结破滞. 黄芩.栀子:泻肺清热. 桑白皮.地骨皮:泻肺清热. 黄芩.川贝:清润肺燥,化痰热. 大黄. ...

  • 肝火犯胃,嘈杂吞酸,呕吐胁痛,筋疝痞结,霍乱转筋

    [方剂名称]左金丸 [别名]回令丸.萸连丸.茱连丸.佐金丸.二味左金丸 [组成]黄连(一本作芩)6两,吴茱萸1两或半两. [功效]泻肝火,行湿,开痞结,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嘈杂吞酸,呕吐胁痛 ...

  • 十七、驱虫剂

    以驱虫药为主组成,具有驱虫或杀虫作用,治疗人体寄生虫病的方剂 本类方剂主要用于蛔虫.蛲虫.钩虫等消化道寄生虫病,以乌梅丸为代表方 驱虫药具有攻伐之力,驱虫后要注意调理脾胃 乌梅丸<伤寒论> ...

  • 李士懋乌梅丸2

    例29:嗳气(一)何某,女,18岁.2005年7月19日初诊:嗳气频,已半年,气涌如喷,其声巨,以致影响全班上课,不得已而休学.胃脘胀痛,牵背,有气上攻,逆气上而嗳气不畅时则胸胁肩颈及耳前后皆憋胀痛, ...

  • 花椒〔附:椒目〕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别 名]秦椒.蜀椒.南椒.巴椒.汗椒.陆拨.汉椒.川椒.红椒.红花椒.大红袍. [来 源]为芸香科花椒属植物花椒Z. bungeanum Maxim.及青椒Zanthoxylumschinifoli ...

  • 『名医经验』《武威汉代医简》“瘀方”加味治顽痹验案

    <武威汉代医简>是我国最古老的医方书,简牍共92枚,其中记载活血化瘀治法的有9枚,其中一首"瘀方":"干当归二分,芎穷(即川芎)二分,牡丹(即丹皮)二分,漏芦 ...

  • 王世彪应用《武威汉代医简》“瘀方”加味治顽痹案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一切均为原 ...

  • 第六节 治痹方药的辨证要点 武威汉代医简

    武威汉代医简是1972年出土于甘肃武威的汉代医简,共有医学简牍92枚,其内容涉及内.外.妇.儿.针灸等多个学科,其中论及痹证的有13枚,占14.13:在所记载的30个方剂中,治疗痹证的有6个,占20% ...

  • 武威汉代医简方剂学30个 武威汉简

    第三章 武威汉代医简的方剂学成就 第一节 方剂种类 武威汉代医简共载内.外.妇.针灸等科方剂三十多首,分别是: 一.内科方 治久咳上气喉中如百虫鸣状卅岁以上方(两则) 治伤寒逐风方 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 ...

  • 附:武威汉代医简研究著作、论文题录(代参考文献)

    附:武威汉代医简研究著作.论文题录(代参考文献) 著作 [1]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武威汉代医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 [2]张延昌,朱建平.武威汉代医简研究[M].北京:原子能出 ...

  • 《武威汉代医简》罕见的汉代墨迹

    <武威汉代医简>又称<凉州汉代医简>,成书年代约东汉以前,本医简是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医学简牍,也是迄今所发现的汉代比较丰富而完整的医药著作的原始文物. 共有9 ...

  • 罕见的汉代墨迹!《武威汉代医简》

    <武威汉代医简>又称<凉州汉代医简>,成书年代约东汉以前,本医简是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医学简牍,也是迄今所发现的汉代比较丰富而完整的医药著作的原始文物. 共有9 ...

  • 《集验方》治心痛方

    治心痛方. 桂心,末,温酒服方寸匕,须臾六.七服,干姜根据上法服之亦佳,忌生葱.(<外台>卷七) 卒心痛,桂心汤方. 桂心(八两)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服.忌生葱.(< ...

  • 《武威汉代医简》,罕见的汉代人墨迹

    <武威汉代医简>又称<凉州汉代医简>,成书年代约东汉以前,本医简是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医学简牍,也是迄今所发现的汉代比较丰富而完整的医药著作的原始文物.共有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