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殿堂 | 从“江上式无知”现象再说说N代人“青铜文化盲”累积的恶果

所谓“青铜文化”指的是青铜作为代表先进的生产资料的历史时期的文化。众所周知,青铜文化历经了夏商周直到汉代廉价而且资源丰富的铁取代了青铜为止大约1500年的跨度,这要比从唐朝以来的瓷器时代长久。

青铜文化不仅仅是时间上占了传统定义的中华历史一半以上,更重要的是中华文明的哲学、思维方式、语言、法律、政治体制、美学、造形艺术等等等等几乎都是源于青铜文化,可以说青铜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DNA——即,中华文明的鼻祖、源头。举个浅显易懂的例子,中国语言的特点之一是成语多、典故多,仅从这一点上讲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一种语言能与中国语言比肩了。语言中的成语和典故是语言和思维的精粹表达方式,因为成语和典故可以高效地、精辟地、惟妙惟肖地表达人的思维和意境。因此,看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以及文化修养的高低就看他语言中的成语和典故掌握的多寡以及运用的高深精妙的程度足以了。而中国语言中的成语和典故几乎全部源于青铜文化,尤其是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就连后世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国家体制、国家管理、国民教育等的主体架构几乎都是青铜文化的延续,这些话题说起来太庞大了,就此打住。

从艺术的角度看,同样,青铜器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美学、审美意识、造形艺术的源头。举个例子,举世推崇宋瓷,赞叹宋瓷的溢美之词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吧?可是你想了吗,宋瓷的造形艺术是凭空来的吗?不是!是宋代“文艺复兴”即青铜器艺术复古而来的!几乎所有宋瓷的造型都是青铜器的复古再现或者是在青铜器造型艺术中寻求得到的灵感!对于古陶瓷收藏爱好者而言,唯有在收藏青铜器、欣赏青铜艺术、且能够陶醉于青铜意境之后,再回首看唐宋元明清的瓷器,那才会有“一览众山小”、“心领神会”、“融会贯通”的感受。下面举几个简单的例子看青铜器与宋瓷之间的文化基因传承关系吧,之所以说这个问题重要,是因为宋瓷成为了元明清的造形艺术的楷模,然而许多人知有宋而不知有上三代,若将陶渊明的名句“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何论魏晋”改为“后世人,不知青铜文化,何论中华文化起源”倒是蛮贴切的。

(商代青铜器三羊尊)

(北宋汝官窑三羊尊)

(北宋茶叶末釉三羊尊)

(春秋青铜器虎足方壶)

(春秋青铜器虎耳方壶)

(北宋官窑粉青釉夔龙耳方壶瓶)

(汉代青铜错银玉壶春瓶)

(北宋汝官窑连座玉壶春瓶)

(宋辽时期天蓝釉红斑玉壶春瓶)

(商晚期青铜器弦纹颈象流盉)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净瓶)

(中国瓷器上的弦纹纹饰源于青铜器)

(西周青铜器四羊方尊)

(北宋官窑粉青釉四羊方尊)

(春秋战国青铜错银奁)

(战国青銅错银三熊足温酒樽)

(战国青铜器镏金嵌宝温酒樽)

(北宋汝官窑奁式炉)

例子不能再举了,篇幅会庞大起来。再以“江上”嘲笑过的重大博物馆的那件“怪物”“三分像龙,七分像狗”的青铜器为例。

(重大博物馆商代青铜器朝天貔貅)

这件是商代晚期的神品之作,青铜器文化中的兽的造型极为丰富,或是《山海经》记载的奇异神兽、或是原本栖息于中华大地其后逐渐匿迹了的珍兽、或是集中动物的优势组合在一起的复合体兽、甚至还有恐龙中的霸王龙(可参见笔者2019年9月26日《收藏殿堂 | 神秘的青铜文化——看不尽的美,猜不完的谜》),现代人对于历史尤其是远古文明、史前文明知之甚少,狭隘的见识限制了想象力,对于没有见过的、不懂的古代艺术品要心怀敬畏、要谦虚、要补课,任性地否定、诋毁只能是造恶业。把重大博物馆商代青铜器朝天貔貅贬损成“怪物”“三分像龙,七分像狗”的“江上”们可不是少数,这才是民族真正的悲哀之处。

(商代青铜器貔貅)

(战汉铜鎏金雌雄貔貅)

可以看得出商代晚期到战汉时期的青铜文化貔貅在艺术上的造诣有多么精深博大。三千多年前的艺术大师们肯定没有学过什么解剖学,但是,艺术大师们却对动物的骨骼结构、肌肉走向掌握得出神入化。貔貅们的姿势、神态、骁勇的气势、强健的骨骼、极富弹性的肌肉,给人百战百胜的精神刺激,彼时的貔貅们全都是活灵灵的神兽——呼之欲出、跃跃一纵、摄人心魄!然而,如此人类历史上的艺术神品竟然被后世子孙的“江上”们当成“怪物”、看作“三分像龙,七分像狗”!我们接着再看青铜器文化以后的貔貅是衰败成什么样子了吧!

(唐代铜错金雌雄貔貅)

(唐代铜镏金貔貅)

(宋代和田玉貔貅)

(明代和田玉貔貅)

(清代和田玉貔貅)

可以看得出,青铜器以后的貔貅完全没有了青铜文化貔貅的吼声震山河,咆哮惊鬼神的气势!从唐代开始可谓“一代不如一代”,彻底玩偶化、卡通化了——软弱无力。艺术源于现实,艺术是精神的再现——从这样一个狭小的侧面我们就可以“管中窥豹”,一窥青铜文化的伟大精神力量。

造形艺术是以一个民族文化积淀为基础的,中华青铜器的技术水平之高、艺术造诣之精深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独树一帜、遥遥领先,这是全世界公认的。日本NHK曾经制作过青铜器的专题纪录片,客观、高度地赞叹中国的青铜文化,令人钦佩。在青铜造形艺术的滋养下,中国瓷器的艺术魅力自宋代到清代的800多年间一直是世界名牌,是“出口换汇”的主力商品,这都是祖先文化遗产的恩赐!然而,原本是造形艺术大国强国的中国,近百年来却在造形艺术上名落孙山。改革开放之初山西汾酒厂从日本进口第一套白酒自动灌装生产线的时候,当看到日本上千种酒瓶造形的设计时汾酒厂的厂长们真的是惊叹得目瞪口呆,欣喜若狂地从中选了一种瓶形用在了汾酒上,笔者是参与方,至今细节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将近40年过去了,中国的酒瓶造形可以说至今连正道还都没有摸着,非驴非马的酒瓶造形设计比比皆是,可是在我国青铜文化到瓷文化浩瀚的历史中盛酒器的杰出艺术造形数不胜数——可悲的是,灯下暗!(可不要狭隘理解为笔者提倡简单地抄袭古代艺术品造形为今所用,任何艺术的杰作都是建立在坚实深厚的社会基础之上的,就像没有成功的全民体育运动普及就不可能产生优秀的运动员是一个道理——闭上眼睛去想吧!)

再举例,笔者在国内无论到哪个城市办完事就走,无意顺便旅游。为什么,各个城市都大同小异,或者干脆叫“千城一面”,都是一样的水泥盒子建筑,实在单调乏味,眼不见心不烦。原本各地风土还有各自的建筑风格,结果几十年间却变得全都雷同了,实在索然无味。你以为中国的建筑设计者们不愿意标新立异出新的设计吗,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搜肠刮肚地设计出来还是那一个味道!根本原因在于青铜文化盲、古代艺术盲造成了民族的艺术思维的枯竭。所以,现在国人各行各业都舍近求远到处去抄袭别国的造形设计,更有甚者把别国的小镇整体复制过来,这种粗暴的盗版行为古人早就嘲讽过“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注定要成为笑柄的!

例子不能再举了,举不胜举!古代艺术品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传承载体,青铜文化时期留下的文化遗存、文化典籍原本就很少很少,又经历过后世几代帝王对典籍的特意焚毁,可资研究的实物资料和典籍极为匮乏,青铜器则是极为重要的、珍贵的、稀少的实物。然而,现行的文物政策却宁可让青铜器被贱卖于地摊甚或被迫出口也不让民间收藏和流通青铜器,民间碰触即犯刑律,其结果只有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江上式无知”——“美丑颠倒,少见多怪”的青铜文化盲。要知道,“江上”可不“孤独”,“江上们”遍布各个行业和各级岗位上,曾经有位热心的清华大学的老师,向清华大学的博物馆推荐几件青铜器,一位不懂专业的领导像是被电击一般地反应——诶呀!真厉害,青铜器造假能造成这个水平,真可怕!这话不是草民“江上”们说的,而是出自于堂堂博物馆的管理高层之口——不用细思都极恐了吧,其实这也不是罕见的例子,现实中还很多很多!N代青铜文化盲的恶果远不止如此,现在已经是病入膏肓了,不合时宜的文物政策该改了!再不亡羊补牢只能更加雪上加霜!

(美盲)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收藏家对藏品不但要有“看得懂”的能力,

还应该具备“会欣赏”的素质,

进而达到“能陶醉”的境界。

微信号aoshima002

老翡翠网www.oldfeicui.com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