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卫灵公篇(二)
一、原 文
卫灵公第十五
15.02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二、释 解
老师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一个通过多方学习而将其一一默记在心的人吗?”子贡回答说:“当然是呀,难道还能说不是这样吗?”老师说:“不是这样子的啊!一方面,我确实是一个多方学习的人,另一方面,我却将这些事理知识用仁善之理义进行审察、辨正,之后让我知其礼、识其仁、明其德,这样我得到的自然是以一善之理贯穿于事理的仁义之道,从而很自然地就默记于心,化之为仁德了。”
三、释 字
《说文》:识:常也。一曰知也。从言戠声。赏职切。
《释名》:识:帜也,有章帜可按视也。亦言是也,察其是非也。
汉字“识”从言从戠,戠亦声。“戠”从音从戈。“识”表示“用语言描述图形的形状和细节”。本义区别、辨别图形或事物形状,并用语言描述之。《说文》:“常也,一曰知也。”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识字依事之先后分三义:最先为记识,一也;认识次之,二也;最后为知识,三也。记识、认识皆动作也,知识则为名物矣。余谓识字当以记识为本义。”
贯
《说文》:贯:钱贝之贯。从毌、贝。古玩切。
《玉篇》:贯:古乱切。事也。条也。穿也。行也。古文作䝺。
汉字“贯”,《说文》“钱贝之毌”, “毌,穿物持之也。从一横贯”,故贯是从毌贝的会意字。古初只有毌字,包含有动作用绳索穿之成串和已经穿之成串后的钱贝。引申指穿连、贯通、贯穿等义。
四、素 说
老师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一个通过多方学习而将其一一默记在心的人吗?”子贡回答说:“当然是呀,难道还能说不是这样吗?”老师说:“不是这样子的啊!一方面,我确实是一个多方学习的人,另一方面,我却将这些事理知识用仁善之理义进行审察、辨正,之后让我知其礼、识其仁、明其德,这样我得到的自然是以一善之理贯穿于事理的仁义之道,从而很自然地就默记于心,化之为仁德了。”
本章需要注意“非也,予一以贯之”。“非也”之“非”不是以“多学”为非,而是以“多学而识之”为非,即是说:我虽是一个多方学习的人,但是我不是只知简单“默识”的人。“予一以贯之”是说“对事理知识,我都使用仁善之理义进行审察、辨正,之后让我知其礼、识其仁、明其德,这样我得到的自然是以一善之理贯穿于事理的仁义之道,从而很自然地就默记于心,化之为仁德了。”注意,本章的“一以贯之”的主体是“予”。这和《里仁篇》的“一以贯之”的主体“吾道”是不同的。《里仁篇》是教导曾子学成君子的,需从君子的行事之中去领悟把握“吾道”,这正是针对曾子偏于内省的为学方法的棒喝。本章是承接前章卫灵公的欲战,孔子的弃战,以及君子的固穷而展开的教导,本章是针对达成君子境界的从政者如何固穷守道,这是针对子贡以“多学而识”学圣人,而不是以行事学圣人,期望子贡能从学之行中达成行仁成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