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纪行(二):古城、思念和情人节
群里接到通知,上午的“破冰行动”继续,具体什么内容,没说。
今天有领导过来,还有媒体的记者。
早晨醒来,我在想,我能说些什么呢?
这个假期,和媒体接触的次数较多,先是新书发布会,又是助学项目,今天这样的活动,其意义自然深远,是得好好想想。
出了一会儿太阳,天又有些阴,星星点点的小雨,一会儿下,一会儿停。
新闻里说,有台风要来。
打开窗,凉风吹了进来。窗前的石榴树,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石榴,一番红红火火的景象。
院里的操场不大,塑胶场地,很干净。
大家集合在一起,像是一群小学生,叽叽喳喳的,充满了新鲜感。
活动挺简单的,不说话,凭自己的判断或是无言的沟通,按年龄顺序排队;听口令站队等。大家玩得兴致勃勃,全然忘记了年龄,合作中的愉悦,体现在每一个环节中。
活动结束,我们又去了即墨古城。
一条墨水河,穿城而过。即墨之名,因水而得。据说,春秋战国时期就是齐国名邑,秦代置县,隋朝建城,延续下来一千多年。只是现在见到的古城,是在史料的基础上新建的。
高大的城门楼,连着绵延的城墙,整齐的街道,两边是仿古建筑,各色的店铺,花样繁多的招牌,招人眼目。
游人不多,有些店铺没有开门,路边的几个小摊,围了一些人。过去看看,是各色花样的“花搕”。听介绍说,这是本地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东西,村里人家常有。过年时,蒸了饽饽,往往还会再蒸几锅“花”,也就是面里包糖,再放进“花搕”,压出不同的形状和花纹,桃啊,鱼啊,莲蓬啊,什么都有,一些吉祥的寓意融在里面,孩子们也喜欢那些新奇的样子。
街上有秧歌队,欢快的锣鼓,夸张的动作,惹得人们哈哈笑个不停。那个背媳妇的“八戒”,格外惹眼。还有县官巡游,查访民情的表演,仪仗整齐,威风凛凛。有人在高高的楼上唱“柳腔”,声音清亮,但没有听出唱的是什么。
沿街一溜的牌坊,各有来头。路边的学宫,也显示出当年的教育景象。
见过很多的古城,平遥、凤凰、大理、丽江,各有特色,旧时遗迹,民俗文化,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走在古老的街道上,看看那些磨蚀的砖墙,总会有一股历史的风在耳边吹过,那风里,满是古老的气息。
历史需要传承,文化需要传承,可有些东西,只有外壳,却没有灵魂,过度商业化了的“古”,甚至连外壳都没有。
今天天好,昨天一场大雨,气温降了好多。
下午没有出去,也没有安排其它的集体活动。游泳,泡温泉,浑身软绵绵的。
想起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那几句话,还是挺接地气的,一份平凡的工作,用心去做,才会发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今天是父亲去世三周年的日子,我在外,不能回去。
早晨给大哥打电话,问他几点回去上坟。大哥说,一会儿就走,姐姐一起回去。
前几天,在家里和母亲说起这些,母亲说,你有事就不用回去了,你大哥和姐姐回去就行。
我是想回去的,清明节时,因为疫情,没能回去。不知道大哥栽下的小树活了没有,今年雨水多,应该会长起来的。只是,坟地里的草也一定长得茂盛。每次回去,看到没过腿来的野草,心里总会多出许多的凄凉滋味。那些旧日的容颜,就在这萋萋荒草中渐渐模糊;那些曾经的情感,也在清凉的风里渐渐远去。
每次回家,总会坐在父亲曾经坐过的写字台前,看看父亲书橱里的那些书。有时候,也不拿出来,就那么看一会儿,慢慢回想着父亲在时的情景。
坐得久了,母亲会在客厅叫,在屋里做什么呢?出来喝水吧。
赶紧出来,说几句话,应付过去,好在母亲也不细问。
有时候想,生命来去匆匆,那些留在生命里的情,就是一生的温暖,然后再一辈一辈地传下去,生命因而生生不息。
我跪在床上,对着老家的方向,磕了三个头。
父亲,我想你了。
今天是七夕,是国人自己的情人节,朋友圈里许多人“晒”出了自己的幸福。有情在,哪天都是节日。
晚上,坐在院里的竹椅上,写着今天的日记,一阵阵清凉的风,很惬意。
抬头看,没有星星。有几点雨落在脸上,又让我想起了那个古老的传说,莫不是真的牛郎会织女,又开始涕泪涟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