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是病死的还是服毒自杀的,与曹操有何关系,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关于荀彧的死,史书上有两种说法:
《三国志 荀彧传》: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
《后汉书 荀彧传》: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时年五十。
《三国志》上说荀彧是病死的,当时曹操率军到濡须,荀彧随军,因为生病而留在了寿春,后来抑郁而死,“以忧薨”的意思就是因为某事而抑郁而死,再加上前面那句“彧疾留寿春”,也就是说荀彧是在因为生病+抑郁共同的作用下而去世的。
曹操与荀彧
《后汉书》上也是说曹操率军到濡须,荀彧随军,然后因为生病留在了寿春,不同的是后面的情节,这里说曹操给荀彧送了一个装食物的盒子,荀彧打开后,发现是空的,于是荀彧服毒自尽,荀彧死的时候只有50岁。
这里面有几个疑问:
1、如果按三国志的说法,那么荀彧为什么会抑郁?
2、如果按后汉书的说法,为什么曹操送个空食盒给荀彧,荀彧就要服毒自尽呢?
先把这两个疑问放一放,先来看一下荀彧的一生。荀彧出身颍川荀氏,据说他的家族是战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后人,算起来是四百多年的大家族了,荀彧出身名门士族,其家族也是人才辈出,荀彧的叔伯辈有8人因为才能出众而被称为八龙,而荀彧本人则因为才能出众被称为王佐之才。
荀彧投靠曹操
东汉末年乱世开始后,荀彧做的第一件事是:把自己的族人从家乡颍川郡转移到北方冀州。因为荀彧认为自己的家乡处于天下之中,将来肯定会遭到战乱的迫害,不如早转移,于是荀彧就带着族人来到了冀州投靠袁绍,因为荀彧有个兄弟投靠了袁绍,同时袁绍本人也算是半个同乡,两人都是豫州人,一个是颍州郡,一个是汝南郡。
需要注意一点,荀彧是带着自己的家族投靠袁绍的,他不是一个人,他代表了自己的整个家族,反过来说,荀彧在乱世时中最在乎的是自己的家族。
但是,荀彧经过与袁绍的相处后,发现袁绍不是自己理想中的效忠对象,于是荀彧离开了袁绍,转而投靠了曹操,这一年是公元191年,当时的曹操仅仅是个东郡太守,依附于袁绍,荀彧不投靠袁绍,反而投靠实力更弱的曹操,这是为什么?
荀彧辅佐曹操
很简单,荀彧是个有眼光的人,他追求的是成功,荀彧认为袁绍的水平不能成功,荀彧的战略眼光是很强的,看人也是很准的,除此之外,荀彧还忠于汉朝,他之所以投靠曹操,是因为曹操做了几件事:
一、曹操在担任洛阳北部尉时,依法办事,杀了犯法的蹇图,蹇图可是汉灵帝最宠信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这说明曹操不仅秉公执法,而且不畏强权,即使是深受皇帝宠信的宦官,曹操也是依法办事,这说明曹操是一个正直的人。
二、曹操在担任议郎时,为前朝蒙冤而死的大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平反,窦武和陈蕃因为谋划诛杀宦官失败,而被宦判所杀,他俩受到士大夫集团的尊敬,由于宦官在汉桓帝与汉灵帝时期劝皇帝实行党锢之祸,禁止党人参政,所以宦官受到士大夫集团的仇视,曹操敢为窦武和陈蕃说话,说明曹操是一个正义的人。
曹操
三、曹操在参与讨伐董卓时,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联军畏缩不前,保存实力,只有曹操与孙坚率领自己的军队敢于攻打董卓,虽然曹操被董卓手下的徐荣打得全军覆没,但是曹操这种为国为民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这说明曹操是一个爱国之人。
至少在公元191年之前的曹操,就是这样一个正直、正义、爱国的人,所以荀彧投靠了曹操,一般来说,志同才能道合,这说明荀彧本人也是一个正直、正义、爱国的人,荀彧投靠曹操后,曹操直接称赞荀彧是自己的“张良”。
当然,荀彧投靠曹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曹操的能力出众,对于荀彧这样的识人高手来说,他更愿意投靠一个有着非凡能力,能够成就大事的人,曹操无疑是这样的人,袁绍显然是不行的,从此之后,荀彧就跟随曹操一起打天下,曹操的基础差、底力薄没有关系,可以靠能力来弥补。
王佐之才荀彧
曹操在公元196年听从毛玠与荀彧的建议,迎立汉献帝刘协到豫州颍川郡许昌县,这里离荀彧的家乡非常近,荀彧从此之后成为东汉末代进行的尚书令,荀彧代为处理朝廷政事,但更为重要的是为汉献帝这个傀儡皇帝与权臣曹操之间建立一个沟通的渠道。
起初,曹操虽然迎立的汉献帝,但并不是像电视上那样把自己权臣一样,反而是恰恰相反,曹操最开始是真的把自己当成皇帝的下属,对汉献帝毕恭毕敬的,不敢有丝毫逾越,但是,随着曹操一步步扩张力量,一步步消灭割据的诸侯,势力越来越大时,才开始不把汉献帝放在眼中,但是曹操也没有像董卓、李傕、郭汜那样胡作非为。
而荀彧则是曹操与汉献帝之间的桥梁,曹操一般是很少面见汉献帝,除非重大活动与重要出征事项,曹操起初不是在外征战,就是回到家乡驻守,后来打下邺城后,曹操干脆以邺城作为自己的大本营,很少到许昌去面见皇帝,曹操与汉献帝的沟通都是通过荀彧的。
汉献帝
一方面曹操因为功劳越来越大,野心也开始膨胀,另一方面汉献帝作为皇帝,也想自己亲政,不管衣事诏事件是否真实存在,汉献帝面对曹操越来越强大的实力时,肯定是忌惮,而夹在中间的荀彧更是不好做人,也不好处理。
如果荀彧在处理政事向着曹操的话,汉献帝会有意见,而且这也违背了荀彧的理想,如果荀彧在处理政事时向着汉献帝的话,曹操又会意见,毕竟荀彧最初是跟随了曹操,也为曹操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荀彧与曹操第一次政见不合是在公元204年,这一年,曹操攻下了邺城,有人劝曹操效仿古制,恢复古代九州的行政建制,东汉是十三州的行政区域,当时曹操的官职是司空兼冀州牧,如果改为古制,曹操的冀州牧官职能够管理的土地范围就更大了,但是荀彧反对这事,荀彧对曹操说:
荀彧与曹操
如果效仿古制,就会引发人心动荡,如果发生变乱,天下事就不好办了,你应该先平定河北,恢复东汉的都城,再进兵南方,指责他们不向进行纳贡,等平定了天下,才能说到古制问题,这才符合国家的长久利益。
从心理上说,曹操当时正处于事业和野心的上升期,虽然最终曹操听从了荀彧的意见,但并不代表曹操就愿意这么做,曹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知道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态度,公元204年曹操也只是打败袁绍及他的儿子,拿下了邺城而已,还没有平定整个河北,曹操这个时候还不想过早暴露野心,所以就听从了荀彧的意见。
这个时候曹操对荀彧应该还是尽力拉拢,三年后,曹操以加封爵位和晋升三公的赏赐来拉拢荀彧,荀彧不肯接受,根据史书的记载,荀彧与曹操来回推辞了十几次才作罢,一个非要加封,一个拼命推辞,曹操与荀彧之间产生了裂痕。
赤壁之战后曹操加紧篡位
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后,开始加紧了在政治上的篡位进程,赤壁之战,曹操已经称丞相了,赤壁之战后,曹操开始有特权了,先是“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待遇,如同刘邦时代的萧何一样,后来曹操又不断有人劝曹操称公。
结果不出所料,荀彧再一次反对曹操称公,荀彧反对的理由是:
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的言外之意是说:曹公(曹操)您本来起的是正义的兵,为的是匡正扶助汉朝,虽然功勋卓著,但是还应该秉承忠贞的节气,君子爱人靠的是德行,不应该这样做(称魏公)。
但是这个时候的曹操,早就已经不是191年之前的曹操了,这个时候的曹操,野心也无法止住了,称公是篡位的开始,公是一种爵位,包括后来曹操称魏王也是一种爵位,只要称了魏公,就能独立建国,只要能独立建国,就能改朝换代,这是篡位过程中的关键一步,并且魏公、魏王的爵位可以世袭,自己死了,子孙后代可以继承,权力地位也能继承下去。
荀彧反对曹操称公
从荀彧阻止曹操的话来看,荀彧与曹操的政见是完全不同的,荀彧的话说得很委婉,实际上荀彧是希望维持现状,或者继续保持汉朝,这是荀彧的政治理想,但是荀彧又不能过于激烈地反对,因为荀彧的背后有一个庞大的家族,如果把曹操惹毛了,他的家族就会受到迫害。
所以这个时候的荀彧是处于一个两难的境界,荀彧跟他的侄子荀攸不同,荀攸是支持曹操称公的,但荀彧不支持,荀彧是三国少有的有政治理想的政治家,不是每个政治家都有政治理想的,大多数政治家只是为了利益,比如司马懿,为了政治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但荀彧不是的,整个三国除了三国政权的创始人之外,只有两个人有政治理想,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就是荀彧。
荀彧能否阻止曹操称公,当然不能,他没有这个能力,如果不能阻止曹操称公,他愿意看着曹操称公,然后再称王,最后再篡位吗?当然也不能,所以个人的意见是:荀彧因为此事而产生的心病,再加上曹操对他的猜忌之心,荀彧自杀的可能性更大。
荀彧与曹操政见不同
荀彧本来是尚书令,在许都处理政事,但是曹操借口南征孙权,把荀彧从朝廷调了出来随军,结果因为荀彧生病而留在了寿春,这明显是曹操对荀彧开始产生实质性的动作了,准备把荀彧调离中枢,现在再回到此文开头的那两个问题:
荀彧为什么会抑郁?
因为与曹操政见不同,又无法改变现状,更不可能改变曹操的野心,再加上荀彧自己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自己的家族安全,又不敢表现过于激烈地反对,在国家、家族、理想之间左右徘徊的荀彧,感到非常抑郁,在有病和抑郁的情况下,荀彧就这样去世了。
荀彧自杀
为什么曹操送个空食盒给荀彧,荀彧就要服毒自尽呢?
因为曹操与荀彧政见不同,并且曹操开始猜忌荀彧,自古以来,被主公猜忌的大臣的结局都不会太好,再加上曹操送了个空盒子给荀彧,空盒子有很多种解释,可以理解为“食无䘵”,也就是说曹操的意思是没有俸禄给荀彧了,或者理解为荀彧已经没用了,荀彧是很聪明的人,空盒子只是个借口,真正的意思是曹操劝荀彧自杀,这是保全所有人最好的结果,所以荀彧就自杀了,采用的方式是服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