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赏析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字数不多,总共28个字,但给人的冲击力却很大。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很高,编选元曲,几乎绕不开它。
前三句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没有用一个动词。中国的句子,无论是主谓句还是非主谓句,充当谓语的动词是不可少的。像“我捡钱”里的“捡”,“下雨了”里的“下”都是。有了动词,这个世界就活了起来,动作、行为、运动状态才可描述。但是也有例外,像我们在这里要说的这三句,没一个动词!
作者只是把N多事物给你堆砌在一起,仿佛一幅画的背景。别不多言,你自个体会。每句提到三种事物,三句共九种,分别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单看也许没什么,组合起来就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意境。
听我慢慢给你道来——
“枯藤”。“藤”字的右下角注意要写成类“水”的字形,千万不要写成“马”。“藤”为“枯藤”,必然是秋天之象,虽然冬天也可能见到枯藤,但藤开始枯萎,由绿转黄,还挂着干枯下垂的叶子的,则非秋天莫属。
“老树”。树为老树,则颜色必为灰黑,树形多是攲侧,树叶大多掉光,也许只留一两片叶子在坚挺着,树皮一定是粗糙龟裂的,也许还有火烧后形成的树洞。
“昏鸦”。黄昏中的乌鸦,一定不是飞的,那种行色匆匆成群结队归巢的那种,而应该是孤独的、停栖于上方所说的“老树”上的那种。乌鸦的眼神里没有悲伤,也没有恐惧,充满了饱经风霜看透世态炎凉的沉静和淡泊。
“枯藤老树昏鸦”,是作者在行路途中不经意抬头正面看到的景象,虽说是不经意,但一入眼便极大地触动了作者的内心。
“小桥”。桥是小,必然也简,也许只是一截木头,也许只是几块石头,要在随性、简朴、不事张扬。
“流水”。和“小桥”相衬,必然是如溪般缓流,如哭般呜咽,因为时在黄昏,你必然看不到流水的颜色。
“人家”。一椽草屋,一道围篱,一缕炊烟。既没有鸡鸣,也没有狗叫,更无儿童的追逐打闹。只是冷清地、肃静地掩藏在一隅山坳中。
“小桥流水人家”是作者环顾四周看到的一个侧面景象,它不代表作者的羡慕,也不表示途中的相助,它只是一个背景。
“古道”。当然表示路年久失修,更表示少有人行。少有人行而自己不得不行,更显得孤独寂寞。
“西风”。“西风”就是秋风。古人把春夏秋冬和东南西北相配,说到西风就一定是秋风。风吹到脸上身上是凉的,内心也是凉的。
“瘦马”。马都瘦了,说明人过得也不好,人过得不好还要骑马,说明要走的路很长。作者是落魄的,是长路漫漫还要孤身走下去的。
“古道西风瘦马”是作者对自己的关照,看看周遭环境,再看看自己。此时,作者一定以为自己就是那棵老树上的昏鸦,失了群,前路茫茫。惟一可依靠的就是老树枯藤,就是身边这匹瘦马。
“夕阳西下”,则预示着一种危机感,一种急迫感。前三句节奏还算舒缓,这里突然插入一个短促的音符,让一种茫茫的隐痛立即变成了椎心刺骨的巨痛!天晚了,你怎么办吧?哭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巨大的黑暗马上就要吞噬了如蝼蚁一样的作者。
“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显然是作者自称,“天涯”表示离家万里,万无所依。这是作者在内心发出的一声长啸,是对面前环境的慨叹,也是对自己人生的呐喊!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论道:“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
《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悲秋之作。秋天草木的凋零最易让人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宋玉在《九辩》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写到:“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这首小令勾勒出秋天萧索、肃杀的图景,一个天涯倦客、思乡的游子,立在夕阳的余晖中。
《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被誉为“秋思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