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存四件?第五件明代洪武“春寿”款梅瓶现世
釉里红烧造难度大,洪武存世量极小
提起釉里红,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应该是如雷贯耳。釉里红瓷器,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的彩料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罩层透明釉后入窑在1300度左右的还原气氛中烧成。因红色纹饰在釉下,故称釉里红。
釉里红创烧于元代,盛行于明代洪武朝。因为皇帝姓朱,且成业于“红巾军”,所以特别喜欢红色。但是釉里红的成品率远远比青花低。因为铜离子对温度极为敏感,在窑炉中温度不到,呈现黑红或灰红;火候稍过铜离子便挥发,出现飞红现象或干脆退色。到永乐宣德以后,几乎绝迹。直到清康熙才将这一工艺恢复。
迄今为止,能够流传下来的洪武釉里红数量极其有限,主要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博物馆,均为镇馆之宝。
明代“春寿”款的梅瓶,更是少之又少
梅瓶被古人称为天下第一器型。洪武釉里红常绘制四季花卉纹,如牡丹、菊花等。此种洪武“春寿”龙纹梅瓶,据曾任首都博物馆馆长的马希桂先生在《中国青花瓷》中考证说,目前馆藏仅有四件记录。其中两件在国外,国内仅存两件。其中,典型器有上海博物馆的青花梅瓶(如上图)肩上有篆书“春寿”二字。另两件“春寿”青花在日本大阪和英国格拉斯哥。
第五件洪武釉里红“春寿”梅瓶惊现民间
馆藏均为青花。此次有幸,我们见到了民藏的釉里红春寿梅瓶。
此洪武梅瓶高33厘米,底足直径约13厘米。整体细腰长身,形如美女。瓶为侈口卷唇,丰肩收腹,下部外撇呈凤尾形。釉色闪青,口部有青白色积釉。接胎痕迹可见。器腹主题纹饰绘釉里红五爪云龙纹,洪武时期特色的龙首(俗称猫脸龙,如下图)神态威武,三根肘毛如飘带,龙五爪如镰刀。飞扬于如意纹状的云海之间。
关于“春寿”二字
该瓷器肩部书写篆体“春寿”两字,笔路清晰,风格朴实(下图)。
“春”字,唐以来即指酒。如李白《哭宣城善酿纪叟》:“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宋苏轼:“爱有扰龙裔,为造英灵春”(《饮酒四首》之四)。该瓶上的“春寿”二字可解为“酒寿”之意,即“贺寿之酒”。故带春寿儿子应是洪武朱元璋于宫中庆祝时的酒器。
整体釉色晶莹温润。深红色的釉色统一均匀,少有灰褐或者烧飞现象。细节上红釉周围有俗称的晕散和炸料的现象,以及局部有铜绿。底足接胎后呈现为内折的、高约2厘米的倒梯形,十分罕见。应该目的为降低器物重心,所以可能更倾向于祝寿赏赐后摆设,而不是实用型酒器。
糙底无釉,圈足极浅,有旋削痕和火石红。
此藏品的拥有者,上海的叶先生认为,这件梅瓶展现了洪武的新时代的文化以及制瓷特征,也它解决了例如洪武春寿款不止四件等疑问。目前来看,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其本身也大大丰富了洪武御窑的实物资料,拓展了学术界和公众对明瓷新面貌的认知边界。
由于数量极少, 拍场上的洪武梅瓶屈指可数,1990年香港苏富比秋拍曾以319万港币成交一件三爪螭龙纹梅瓶。2010年10月8日香港苏富比以1466万港币拍出一件无盖釉里红花卉纹梅瓶。
可见,此件洪武年间的釉里红瓷器的艺术价值及学术价值实则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弥足珍贵。
[参阅]
瓷中贵族--洪武釉里红。作者:施泳峰 -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
从明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谈起。作者:王健华 - 《收藏家》 1996年
明代洪武釉里红官窑瓷器。作者:刘洋 -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09年
明洪武釉里红研究。作者:朱裕平 - 《收藏》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