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文萃 | 吴春来:作文,没有立竿见影的事
作文,没有立竿见影的事
吴春来
山东一老师听完我的《学会纵向议论》课堂录音后,高兴地跟我说:选文真好,报纸上的、个人的皆如此;个人写作思路紧扣读者与教学重点,尽显教师的才华,极好;但学生练得少了一点,如果学生的习作片断在掌声中结束就完美了。
不难看出,这位老师是以学生的学来评价老师的教的;令人欣喜的是她还指出如果课堂上再留点时间给学生写,最后展示就更好了。我不得不佩服她敏锐的评课眼光和直言不讳的评课态度。
我跟她交流说,这是一节议论文写作课,教的是思维方法,方法不是灵丹妙药,哪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老师一教,学生就会写,有点想当然。
观照目前教学现状,常听老师们说,中学阶段最难教的是作文,不知教什么;不知教什么,就无法确定教学内容;无法确定教学内容,作文课往往就随意教点什么。听过一些作文课,老师教的只是技巧,而技巧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遑论震撼学生的心灵。
从教学实践层面看,学生作文关键是没有话说,也不知话从何说起,解决了有话说、会说话的问题,就解决了作文教学的首要难题;此外,学生写不好议论文,因为没有从眼前(现实生活)入手,也缺乏读者意识(写作对象),文章通常就变了样。
《学会纵向议论》一课教学意图大致如下:
从“我,为什么这样写”的角度学习纵向议论。教学分三个环节:学习时文《当“围观”成为一种常态》《地坛能否给史铁生立个像》,一则给学生提供纵向议论的“样子”,二则促发学生思考作者如何展开议论的;对陪读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总结归纳纵向议论的方法,如,从小到大,从点到面,从现象到本质;老师朗诵下水作文《谈生命》,谈写作意图——我,为何这样写?
从课堂教学效果上讲,学生收获不少,因为我教给了他们教材上没有涉及的内容——我,为何这样写?并且在整个教学中,学生表达、思考、阅读,沉浸在兴奋的氛围中。
然而这位老师为何要对学生的学提出质疑呢?其实这是作文教学中“教”与“学”认识不足的一种表现。我以为,学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外部活动,比方读、写、交流;更体现在内部的思考,比如写作欲望的唤醒、阅读兴趣的提升。观察学生的学,不宜停留在一节课上,因为这节课老师展现得多也许是为了下节课学生更好地展示。尤其是作文,当堂训练固然不错,等学生体悟范文的“样子”后,下节课再动笔未尝不可。学生的学有课堂上及时的学,也有受老师感染、点拨、启发后课外自主的学。
常识告诉我们,老师的教不是万能的,学生的学也不是速成的;老师的教只有被学生内化后,才能转化为学。作文离不开生活的积淀,也少不了阅读的积累;老师课堂的教,主要催发学生去写作,或给他们心灵的震撼,或给他们情感的共鸣,或给他们思维的启迪,请不要寄予太多立马就能写的希望。
想起一件往事。在某教学展评现场,广西一老师教学生写新诗,当老师介绍一些诗歌创作方法后,立刻让学生当堂创作。结果呢?他们之中很多人写得有模有样,令台下老师一片叫好。不过,有位清醒的评委对之质疑道:是老师教得好,还是学生课前就有这样的素养呢?抑或还有其他原因呢?
吴春来简介
吴春来,正高级教师,湖南省第二批教师培训师,中华语文网2010年度人物,《语文教学通讯》A刊封面人物,“春来咏语”教研团队主持人。致力于“五多课堂”研究与青年教师培养,先后任重点中学教师和市教研员,兼任高校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师,农村支教期间担任乡村学校“第一校长”。著有《发现语文》(入选2018年度“影响教师100本书”)《语文教学技能九讲》,主编《教师喜爱的36堂名师语文课》。教育教学事迹先后得到《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未来教育家》等媒体宣传报道。
吴春来近年习作教研成果一览表
1.《小周记,大作文:我的作文教学实践》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5年第5期
2.《水的联想》教学实录及点评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20年第5期
3.《在情景中描写人物细节》课堂节录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2016年第5期
4.作文,没有立竿见影的事《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7年第4期
5.专著《发现语文》语文出版社 2018年1月
6.专著《语文教学技能九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