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学会使用“黄连汤”了吗
编辑整理 天涯云水
你学会使用“黄连汤”了吗?
今天通过两则详细的医案,教你学会使用“黄连汤”。
医案:陶立民,男,38岁,2016年3月诊。邢台桥东人。头痛,胃痛时常发生,遇寒必发,今日又发,自服头痛散一包,不但不见好转,且呕吐、吐水,吐涎沬,更增剧头痛,头痛欲裂,以头撞墙,烦躁欲死。心下痞满而灼热,口苦胸满,腹胀、腹痛、腹泻,手足厥冷,舌面赤滑,脉沉微而迟。经西医输甘露醇及镇静剂等未获效。
本医案在安医生的中医研讨群里进行了讨论,大家对治疗的方向把握的很好,问题集中在黄连汤和半夏泻心汤区别上,在群里安医生给大家解释:其实呢,仅仅是多了一味桂枝,少了一味黄芩,方的主治就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我们曾多次介绍过黄连汤,腹痛、呕吐是其主症。加一味桂枝则止痛如神,著名的”腹痛灵”成药,就是在这基础上,配伍而成。止痛效果很好,大家可互相斟酌参考。止痛用了黄连汤,黄连汤内用了桂枝。桂枝止痛之理:温、通,降逆气。能否符仲师之意,还需考证。同时,为防效差,特用了痛泻要方,内有芍药。
因此本案用吴茱萸汤合黄连汤合痛泻要方。
我们再来回忆一下《伤寒杂病论》中有关吴茱萸汤的条文: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组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关于吴茱萸《本草求真》认为“逐肝寒气上逆”,李东垣云:浊阴不降,厥气上逆,甚而胀满,非吴茱萸不可治也。笔者认为该方可广泛运用临床诸疾,方证对应,往往效如桴鼓。
再看本案用方:黄连6克、炙甘草6克、干姜10克、桂枝15克、人参6克、半夏12克、大枣6枚。适应病症: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腹中痛,欲呕吐者。
群友结合网络释义对黄连汤进一步解释:是治疗腹痛呕吐,寒症多于热症的,一般得此病的同时有中气不足。本方主要是治疗胃虚寒为主,同时还有口苦的热象。所以对于呕吐腹痛或者上吐下泻是否适用于此方,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口苦。还有腹部是否怕按,不怕按,而且还口苦,就适合用黄连汤。黄连汤主要对胃病、肠炎、失眠、胆囊、心脏等疾病有效果。痛泻要方,中医方剂名。为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之功效。主治脾虚肝旺之泄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
看完安医生的医案,我们对黄连汤是否有了一定的认识了呢,下面我们趁热打铁,再看一例来自于网络的中医医案。
孙某,男,55岁,南高村人。脘腹疼痛,已历年余。痛时按之不减。起床睡觉,衣被稍冷便腹痛泄泻,杂治不效。查阅所服之方,皆有干姜、肉桂等温中之品。既属寒证,何以服之不效?再询之,知其干呕恶心,口苦思饮。视其舌,边尖红赤,苔黄厚腻。诊其脉,脉象弦滑。
证候分析:受冷则腹痛泄泻为肠寒之证,然口苦思饮,舌红苔黄则属胃热之象。由此观之,当系上热下寒,中脘痞塞之证,故屡投温药不效也。
拟黄连汤原方:黄连4.5g,党参15g,肉桂6g,干姜6g,半夏10g,炙甘草4.5g,红枣3枚,三剂。二诊:脘痛大减,畏寒亦轻,纳运仍差,原方加神曲10g ,连服五剂而愈。
按语:盖脾胃居中州,为阴阳升降之枢纽,脾胃虚弱,则阴阳升降失常。阳在上不能下承于阴,下寒者自寒,阴在下难以上交于阳,则上热者自热。故寒热共用,辛苦同施,阴阳和顺,而疼痛消失。
相关经典原文学习注:《伤寒论》第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下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通过两则医案的学习,你是否学会了黄连汤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