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名真怪,竟然叫拔贡地!

拔贡,科举制度的一种形式。清制,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七年改为每十二年(即逢酉岁)一次,由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简称拔贡。同时,经朝考合格,入选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更下者罢归,谓之废贡。董必武先生就是1903年考取秀才,1905年考入湖北“文普通”学堂,1910年毕业,获清朝学部授予的拔贡学衔,在黄州任教员。

1987年版《赤峰市地名志》有这样一段记载:喀喇沁旗团结地村民委员会,1961年建大队,以驻地村命名为拔贡地大队,1966年驻地迁到安乐村,更名为团结地大队,1984年改建为团结地村民委员会。

那么,一种清朝的科举制度怎么会成为赤峰市的一个地名呢?这事儿还得从清末的一个小猪倌说起——

小猪倌的名字

大约在一百来年前,大清王朝已危如累卵,江河日下。但在像喀旗牛营子镇老土城子这样的偏僻小地方,人们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无论魏晋。

几株老柳,一座小院,书声琅琅。

尽管是个小地方,但还是会有一两个有见识的人的。他们凑了俩钱儿,建起了一座私塾,希望在自己的族人子弟中也能出几个读书人,光耀门楣。为此,还特意从山东请来了一位塾师,学问挺高,是个老学究,人们都很尊敬他。

有一天,这个老学究忽然发现有一颗小小的脑袋瓜在窗外一闪,就踱出门外,原来是村中的一个小猪倌儿在窗台下偷偷地听课。最初,老学究并没太当回事儿,小孩子嘛,好奇心强,三分钟的热度,过几天就不会再来了。可让这位老学究“大跌眼镜”的是,打那以后,这个小猪倌每天都会趁着那些猪们吃饱喝足之机,跑到私塾的窗根下听课,风雨无阻。更让人感到吃惊的是,这个小猪倌的记忆力非常的好,没过多久,就能认识很多字了,甚至已经超过了私塾里的一些学生,他还能利用上下学的时间跟学生们借几本书看。

于是,这位老塾师开始关注起这个小猪倌来,他还听村上人说,这个小猪倌姓郭,生于嘉庆五年(1800年),祖籍是河北省玉田县郭家桥的。乾隆年间,河北大旱,小猪倌的父亲带着老婆由原籍逃荒到塞外。定居到喀旗的老土城子十多年后,郭家的生活仍然很困难,不得不让刚满十岁的儿子去放猪。也就是在这放猪的过程中,私塾馆里面传出来的读书声强烈地吸引了这个穷人家的孩子孩子。他多想读书啊,可家里穷啊,只能每天趁着那几头猪吃饱喝足打瞌睡的空隙,偷偷地跑到私塾馆,站在窗外听听课。

“这是一棵多好的苗子呀,不上学就太可惜了!”在了解到小猪倌的家庭情况后,老塾师可就再也坐不住了,他来到郭家,劝说小猪倌的父亲送儿子上学。因为知道郭家困难,好心的老塾师连束脩(旧时送给老师的薪金)也不要了,读书不用掏一文钱。望着老塾师的诚恳表情,小猪倌的父母当然是连连点头称是了,天底下哪儿有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能够学有所成,识文断字呀。

从此,这个小猪倌就可以正经八百地坐在课堂里读书了,老塾师还给他起了一个学名叫“春早”。

郭春早上学后不久,父亲因病去世了。母亲克服了各种困难,坚持让儿子读书。

郭春早的功名

郭春早的天赋不错,再加上自身的努力和老塾师的悉心栽培,进步很快,没用几年的工夫即以能文而闻名乡里了。

当时,陈营子村的潘家窝铺有一户姓潘的富裕人家,听说郭春早是个好青年,十分的长进,很有前途,就主动托人向郭家提亲,并承诺若女儿能嫁过去,郭家的一切生活开销由潘家承担。

在如此优厚的条件下,郭春早娶了潘氏女,那一年他二十三岁。又经过两年多的寒窗苦读,老师认为郭春早的文才等各方面都具备了考取功名的条件,而他本人也有进京赶考的愿望。于是,在老丈人家的资助下,道光五年(1825年),郭春早被“拔贡”进京,至于在朝试上取得了第几等的功名,就不得而知了。现在所能知道的,是这位“郭拔贡”发家致富的故事。

郭春早被“拔贡”后,岳父家就越发地以大量金钱帮助他了。据说这位郭老爷从北京回来后,决心不再追求仕途,而是安心田园,布衣粗食,俭朴度日,耕读持家,出门入户,不坐车,不骑马,只是骑着一头小毛驴。他闲着没事儿的时候还爱看看医书,学会了一套给小孩子治疗天花的绝招,不论远近,不论贫富,只要来请,他必亲自去医治。

在岳父的大力支持下,再加上治家有方,郭春早四十多岁的时候,家里的土地就达到了四十多顷。五十多岁的时候,他又在当时的四十家子哈气沟门置买了一大片的土地,许多穷苦百姓都到那里去耪青扛活,人家越聚越多,形成了一个自然营子,就叫“拔贡地”。

老拔贡的财富

岁月是无情的,再多的财富也换不回青春时光了。转眼间,那个风华正茂的郭春早就变成了老态龙钟的“老拔贡”了。此时的郭家除了拥有一百多顷土地而外,还在土城子、老哈达街等处开了当铺、烧锅、粮行、店铺等八九家买卖商号。

虽然成了富翁,但老拔贡的生活依然朴素,与老百姓的关系也很密切。老拔贡六十多岁的时候,有一次到水泉沟门去看地,刚巧碰到一个老太婆到他的地里偷了两捆谷子。可这个老太婆毕竟年岁大了,无论怎么想辙就是扛不走。见此情境,老拔贡差点儿笑出声来,他走到她跟前,帮她把那两捆谷子扛到肩上,并说:“你快走吧,这是老拔贡的地,以后可别再来了,让老拔贡看见可不让你拿走了。”这样的一桩趣事至今还在当地流传着。

郭拔贡育有一儿一女,儿子按叔伯兄弟排行是老四,因此人们管他叫老四先生,时间久了,叫习惯了,真实的名字就不知道了。女儿嫁给了过去的土城子大队西双庙一户张姓人家。

光绪九年,锡伯河发大水,郭拔贡那处位于老土城子的宅院被冲坏了,就又在水泉沟门修了一处新宅院。新的宅院修好后,老拔贡就从老土城子搬到了这个新的住址,这块地方也就被叫成了新土城子。

据说,郭拔贡发财后,还做过一些善事,同治、光绪年间,有过两次歉年,他就搭起粥棚,舍过两次粥饭。

老拔贡是八十六岁那年去世的,在当时也算是罕见的高寿了。

拔贡地的子孙

郭拔贡的独子老四先生,为人也很忠厚,他这一辈子过得十分的安逸,像现在的很多“富二代”一样。

老四先生有七个儿子,没有女儿,当时的人们还是把这哥们七个都叫做先生,比如大儿子就叫大先生,二儿子就叫二先生,顺序类推。

在郭拔贡的七个孙子当中,最杰出的就是三先生郭锡九和五先生郭虎臣了。郭锡久性格豪爽,行为磊落,很受人敬重。他四十多岁的时候,有一个叫王殿臣的人被土匪绑架,三先生曾亲自带领自家的护院乡勇五十多人,全副武装地来到老河川,把土匪的老窝给端掉了,救回了王殿臣。这件事在当时的轰动很大,三先生由此更是得到了众人的称赞。五先生虎臣是个很有外面儿的人,与社会上的各色人等交往密切,他是喀喇沁王府的座上客,和老喀喇沁王的关系相当密切,还能跟北京的一些皇亲贵戚挂上勾儿,打打交道。另外,老哈达街上的杨子彬、支栋等名人也和郭家的这哥俩有来有往。

由于三、五先生很杰出,因此,郭家的光景又在老拔贡的基础上有了大大的发展,光绪二十五年至民国十年这一阶段更是达到了顶峰。郭家此时的土地达到三百多顷,仅在陈营子、炒米房等处,就设立了四个大伙房,每年打粮达一千二百多石。除此之外,郭家还在老哈达街、锦山、土城子、大碾子、乌丹等地开过六个大烧锅和几处杂货铺。凭借着丰厚的财力,财大而气粗的郭家后人还对新土城子的宅院进行了扩建。据了解,此次扩建工程是从北京请来的设计师,按左、右、中修了三个主院,各院都盖了高大的厅房;在这三个主院的前后左右又盖了三百多间瓦房,占地八十亩。就连烧锅门市的甬路两旁也栽上杨柳树,形成绿荫路。柜房门前的花墙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花草,屋檐下挂着成排的鸟笼,顾客一进门,真是鸟语花香。护院的乡勇队更不必说,遇事出动,威风得很,像县衙一样。

可惜的是,“富不过三”这句老话似乎又在郭家应验了。到了民国十二三年以后,拔贡的七个孙子相继离世,特别是郭锡九和郭虎臣去世以后,郭家的掌家大权落到了二先生的大儿子郭明三的手里。郭明三好享受,抽大烟,讲阔气,他花巨款从北京买回了赤峰的第一辆小汽车,出门办事,近道坐小车子,远处坐汽车。

(0)

相关推荐

  • 张广祥 | 绍兴游(中)

    [往期回读] 麻姑爸 棋人棋事 扬州的"喊魂" 阴阳损 无法替换的经典记忆 绍兴游(中) 江苏省丁沟中学  张广祥 接<绍兴游(上)> 次日(8月16日)早晨,吃罢饭, ...

  • 私塾 • 季万全【附江都老人与俄罗斯女友感人的情爱故事】

    [往期回读] 定格青春,致敬成长--2018届高三毕业照 神逻辑,教师买房买车被投诉 丁中秘史:短暂的"非农户口" 带母亲治病 私塾 · 季万全 --读陈梦生先生<我的启蒙先 ...

  • 诗歌类:《盛世吟词》12 一斛珠·悼塾师徐聘三先生

    盛世吟词 (原创作品) 朱升 诗歌类:<盛世吟词>12       12.一斛珠·悼塾师徐聘三先生 徐聘三先生乃本县名儒,我有幸受教于师门,对我的一生影响极大,特填<一斛珠>- ...

  • 诗歌类:《田园诗草》33 忆塾师朱和源先生

     田园诗草 (原创作品)        朱升 诗歌类:<田园诗草>33 34.忆塾师朱和源先生 往事如烟逝, 儿时记忆清. 越墙不肖举, 伴我忆先生. 注:1.先生家里有一大橘园,儿时结伴 ...

  • 【明月尚乡】第九章 铡刀下躲过一劫

    当日的婚礼,如果不考虑这一件突然出现的灵异事件,其他都很顺利.在村民们短暂的惊呆之后,余下的环节照常进行.尽管还是拥挤着,吵闹着,嬉笑着,但是大家心中都隐隐约约的对新来的媳妇敬畏好几分. 拜完天地,就 ...

  • 光绪《宣城县志》的编纂者——晚清拔贡章绶

    章达鼎 纂修清光绪<宣城县志>的章绶(1827-1896),宗名显扬,字淮州,号蓬樵,清咸丰辛酉科拔贡,候选直隶州州判,同治七年(1868)朝考三等就职,钦加盐课司提举衔加二级,是晚清宣城 ...

  • ​赤峰记忆——郭拔贡

    赤峰记忆--郭拔贡                      羁文 郭春藻(1821年~1909年),人称郭拔贡.原籍山东省,其父于清朝嘉庆年间从山东逃荒来到喀喇沁旗牛营子(原叫大新乡).最初以租种蒙 ...

  • 奇岩,真怪!

    ........ .................................................... ...................................... ...

  • 明清时期拔贡、恩贡、廪生、庠生、举人、秀才、进士、状元、榜眼有什么区别和相似之处呢?

    明清时期,国家每六年或十二年从优秀的生员(秀才)中选拔一批人才,到国子监深造,称拔贡生,毕业后,分配至全国各地任知县.州判等,到了清代中后期,因捐官候补的多如牛毛,几乎取消了拔贡. 恩贡,顾命思义,就 ...

  • 白语地名真好玩

    大理地区有许多白语地名,承载了白族先民的文化历史.用汉字注音后,我们逐渐失去了地名原来的意涵.文化因此出现断层.如果你知道身边地名的白语含义,或者你了解白语地名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请联系我们公众号,和我 ...

  • 深圳楼市,真怪!

    最近,深圳楼市很"怪". 一边担心失业,一边热切讨论房价上涨: 刚需犹豫不决,外地客买买买: 喝茶费重现江湖,房子不够卖: 房价涨不涨,看看教育局的通知 ...... 深圳楼市上演 ...

  • 【芦溪怀古】永存我心的“谭拔贡”化字阁

    齐心抗[疫] △长阳芦溪村风光(远眺马鞍山)(何宏江摄) 芦溪,湖北长阳磨市镇的一个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的地形呈丘陵状,西以群山靠雄伟壮观的马鞍山,东以水库接宜都长阳县界.空中俯瞰,芦溪形似一个 ...

  • 五台县湿地公园,真怪好看了,看看吧,你肯定没见过~

    在海拔3061米的华北屋脊五台山下.素称寒旱山区的五台县,上世纪70年代修建了一座水库,水库下游自然形成了一大片湿地景观,芦苇,鸭子,树木.鸟儿和谐共存的美景.随着近几年五台创卫加快社区建设,湿地公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