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唐诗解读——李白之《拟古十二首》(其八)
月色不可扫,客愁不可道。
玉露生秋衣,流萤飞百草。
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槁。
蟪蛄啼青松,安见此树老。
金丹宁误俗,昧者难精讨。
尔非千岁翁,多恨去世早。
饮酒入玉壶,藏身以为宝。
注:
玉露:秋露。
流萤:飞行不定的萤火虫。
枯槁:枯萎。
蟪蛄:昆虫名,较小的婵。
解读:
一说此诗作于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诗人离开朝堂之后所作,从全诗内容来看为诗人自述其求仙之不可得,而饮酒以遣愁怀。
诗人一生流落他乡,心中忧愁无可言表,这种忧愁更多来自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而深感伤心。时光流逝,季节变换,世间万物,生死有期,连太阳也包括在内,诗人得出“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槁”的结论,人们之所以看不到或者说不懂这一点,是因为人们总感觉自己就是松树上唱歌的蟪蛄,寿命太短,前后只有十来天,看不到松树其实也会有衰老死亡的那一天。许多人误炼金丹以求长生,结果死得更早。
从诗意来看,李白不愧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可惜他不太彻底,这当然有时代的原因,他认清所谓神仙求道的虚妄之后,却没有再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而是选择了回避现实的态度,将自己的大好才华寄托在酩酊大醉之中,殊为可惜。所谓“饮酒入玉壶,藏身以为宝”,据《正统道藏》《后汉书》记载,神仙费长房原是协助管理市场的小官,见一卖药翁悬一壶于店前,罢市时跳入壶中,外人不可见,费在楼上看得明白,询问究竟,第二天老翁带费长房共入壶中,见里面“玉堂敞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于是两人饮毕而出。这是后人为躲避社会现实想入非非编造出来的故事,李白深感自己无力改变社会,又不愿与其同流合污,只好空举金樽,借酒浇愁,追求片刻的欢娱罢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