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断桥”
说起丹东许多人一定会想到鸭绿江,提及鸭绿江又绕不开鸭绿江上的断桥,而讲“断桥”必引出邻国朝鲜。中朝之间经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洗礼,早已结下了战友加兄弟的关系。今天的零零后兴许不大了解那场战争,上了一些年纪的人说到那场战争时,每个人都会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记忆里我以为对那段历史是清晰的,想象中的中朝边界在脑子里固化成型,然而“想象”和“自以为”败给了“眼见为实”,近期的丹东之行,纠正了以往的认知。
一直以为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奔向朝鲜所跨过鸭绿江的大桥和运输战争物资的桥,只是文艺作品里讲的那座鸭绿江大桥。志愿军战士冒着美军飞机轰炸奋勇向前和大桥在炮火连天中的画面深深印在脑子里,刻骨铭心般记在心中,从未想过那场战争在鸭绿江上还有其他的桥梁也在履行着保家卫国的“职责”,其中之一便是“河口断桥”。河口断桥——原名清城桥,它是鸭绿江上连接中朝两岸最早的一座钢筋水泥公路桥。1941年日本侵略者出于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的需要,指令伪满洲国和当时已沦为日本殖民地的朝鲜当局建造了此桥。1950年10月19日,赴朝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带一名参谋、两名警卫员和一部电台,乘坐一辆吉普车驶过这座桥奔赴朝鲜战场。1951年3月29日,美军出动了6批次、30余架飞机轮番轰炸,将清城桥炸断。如今,人们为了缅怀当年抗美援朝时期的英烈,在断桥桥头树立了彭德怀、毛岸英(抗美援朝时毛岸英烈士当年也是从河口断桥上过去的)、邱少云、黄继光等众多英模塑像,以励志后人,保卫祖国。至此,我才知晓鸭绿江上有两处断桥,一处是丹东宽甸县的河口断桥,一处是丹东市振兴区江岸路的“鸭绿江断桥”(此桥为抗美援朝文学作品里提及的鸭绿江大桥。该桥由日本驻朝鲜总督府铁道局于1911年建成,是当时鸭绿江上的第一座铁桥,1950年被美军飞机炸断,如今被命名为“鸭绿江断桥”)。站在断桥上我心潮澎湃,热血涌向心头,眼望断桥,它们像历史老人残缺的屹立在鸭绿江中,见证着那段历史,凭吊着英烈,让人们不能忘记曾经的苦难。
我国丹东市与朝鲜的新义州隔鸭绿江相望,两岸各筑一道铁丝网,警示路人这里是两国边界了。看着我方设置的铁丝网,就是平日里常见的那种用来围栏球场的极其普通的绿色铁丝网,这样的画面无论如何都难以和边界联系起来,“实景”在我没做好心里准备时就撞进我的眼睛里,“信息”却输不进大脑,心里更是无法接受且难以置信。望着鸭绿江上相距最窄的“一步之岸”,只能慢慢接受现实(平生第一次见到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是如此平平,难免露怯哦)。
从“鸭绿江断桥”到“河口断桥”,一路上我的眼睛把鸭绿江一帧帧滤过,“透过围栏”把目光投到对岸带着蓝边沿的军营上,白围墙的村子里,还有闪着电弧光的工厂中。到达“河口断桥”登上观光游船后,更是把对岸的景观细致入眼。游船不紧不慢地驶在鸭绿江上,一江碧水绿得发沉,江流溅在船舷上,飞起雪白的浪花,爽人心骨。近距离观看对岸满山绿意,一条山路顺着江岸起浮在叠翠的绿树里,有人步行在路上,还人骑着自行车,汽车相对少见。两山之间架有一平桥,有载着人的摩托车行驶在桥上,江中有人在小船上打鱼,岸边有人在洗东西……新义州掩映在一片稀疏的绿荫之中,一副平静闲适的乡村景象(我不清楚新义州在朝鲜是怎样一个行政区域,忘加评论有失水准,还是看山看景为上)。
因地理因素,鸭绿江把中国丹东和朝鲜新义州自然地分在了两国,又因遭遇战争,鸭绿江上的断桥书写了两国的一段共同历史。断桥难断水,撼山难撼军!愿世间远离战争,永无硝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