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王维之《辋川集•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
柴:同“寨”,栅栏。
返景:落日的回光。
解读:
这是《辋川集》中的第五首诗。鹿柴本是辋川中的一处极其幽静的景致。
开篇即冠以“空”字,给全诗定了一派空寂、清幽的基调。因为空山,所以环顾四周,杳无人影。一个人迹罕至、与世隔绝的山林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但闻人语响”不着痕迹地将上句的视觉转为听觉层面上来,这绝非画家笔下所能达到的境界。首两句想到映衬,衬托出山林之茂密,更是以局部、暂时的声响来反衬长久的空寂。因山之空寂,方可闻山谷传来之“人语”,也正因为山谷传来之“人语”,足见山谷之空寂,这是一种以声衬寂、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山林之中,不管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啾啾鸟鸣,夏虫呢喃,然而在诗人看来,它们都杳无声息,可见空山之空,然面在这极虚静的环境里,置身于其中的人们往往变得极得敏锐,人们能察觉平日难以察觉之事,因而“但闻人语响”,这种艺术语的处理,收到特有的艺术效果,使整个山谷丛中空寂、清幽境界顿显,充满禅趣。
人语过后,空山复寂,映入我们眼帘的一缕斜阳,穿过密林,重新照到了鹿柴的青苔之上。鲜有人来的深林,也许只有当晨光初起和夕阳余晖才能落入深林之中,这也是返景之真面目。但无论是一缕夕阳,还是一片青苔,都被诗人捕捉到了,足见诗人内心之空灵及深林之冷寂。“深林中苔翠阴阴,日光所不能及,惟夕阳自林间斜射而入,照此苔痕,深碧浅红,相映成彩。此景无人道及,惟妙心得之,诗笔复能写出”。此外,夕阳、青苔、空山这些意象暗藏着不可言说的生命哲学。夕阳代表着迟暮、青苔代表着活力、空山则代表着虚无,它们的有机组合,显示出造化的和谐。诗人是想告诉读者,人生在世,心不要太过执拗,生亦何欢,死亦何苦,若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世间万物的生生灭灭、分分合合,最终都能达到与自然的高度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