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孟浩然之《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注:
流人:被流放、贬谪的人。
解读:
诗人前往洛阳探望友人袁拾遗,可到了以后才晓得朋友却被远放岭南,诗人遂写此寺表达心中不平及朋友牵挂。这首小诗虽篇幅短小,却感情丰富,怨而不怒。
诗的前两句交待了大致的背景,诗人前往洛阳去探访才子袁拾遗,可是到了洛阳才知道他已经被流放到岭南了。句中暗用了贾谊的典故,暗指友人与贾谊一样,空有满腹治国之才却无用武之地,反遭流放。短短十个字透露出大量的信息——地点、友人袁拾遗的才华和不公平的待遇、诗人与友人的友谊、以及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和对朝廷的怨怼。
后两句诗人转而谈起了岭南的梅花,因为江岭地处南方,梅花开得特别早,看似安慰友人,但是“何如北地春”,将洛阳的春天现南方的梅方相比较,言外之意南方早梅是然可爱,但总比不上北方的春天。“闻说”“休说”这两个口语化的语言,使得全诗如同与友人对话般亲切自然。
全诗在强烈的对比和推进中,展现出诗人与友人的友谊及诗人心中极度的不平,语言简单自然却含蓄生动,令人顿起共鸣。
孟浩然(689——740),排行六,襄州襄阳人(湖北襄樊)人,后世故称孟襄阳。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后又隐居其袓居园庐。玄宗开元十六年赴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还襄阳。《新唐书》及《唐才子传》均载有其在长安会见玄宗事,但据考证,不太可信。二十二年到二十四年间,韩朝宗任山南东道采访使,曾荐其面君,但孟浩然与友人饮酒未赴而未果。二十五年,张九龄罢相被贬荆州长史,署孟浩然为从事,曾随张九龄巡视各地,或祭山川,或浏览从猎,与之唱和。二十八年,王昌龄来游襄阳,相与饮酒甚欢。时浩然疾疹发背且愈,食鲜疾动,终于冶城南园。浩然终生布衣,经历单纯,除在襄阳隐居外,喜漫游,东至于海,西至巴蜀,南至吴越,漫游中大都留有诗作。浩然以隐逸闻名,然从未忘情仕进,在其作品中,反映强烈。晚年方趋淡漠。生平见新、旧《唐书》。浩然为唐代山水诗派之先行者,诗以清幽、平易见长,与王维诗风近似,历来有王孟并称。在唐时,其诗作颇受好评。《全唐诗》存诗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