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京剧的“饮场”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饮场之“饮”读“印”音,指唱戏演员以饮品润喉。过去伶界都是台上饮场,即明场饮场。饮品以茶为普通,另有用参汤和白酒的,灌白开水的未听说过。

台上的大段唱念很费气力,行内叫“吃重”,演员往往口干舌燥。所以就趁着有大段过门儿或片刻没他活的当口儿,示意检场的递茶壶或茶碗。他接过来,把袍袖一扬,稍作遮挡(术语叫“背躬”),啜两口热茶润润喉,接着再唱。有的戏虽唱工不重,但演员临场嗓子不痛快,内行叫“痰堵门儿”,也得频繁饮场。

像生旦净戏《大探二》,一个抱肚子,一个抱铜锤,一个抱朝笏,从头唱到尾。老谭管它叫“活人唱死戏”。这戏好歹是轮换着唱,三人都能挪动几步儿抽空儿饮场。比较难办的是《三堂会审》,旦角儿一人跪在台口儿(伶界所谓:坐死的《祭塔》,站死的《祭江》,跪死的《会审》),显鼻子显眼还不能起身挪窝儿。加上近一小时不住嘴地唱念,难免嗓子冒烟儿。可剧情紧凑,时刻都得盯着,很难有饮场机会。再说抚、藩、臬三台审着案,苏三又是被告,三位爷台尚且渴着,您时不时喝两口茶,如此目中无人藐视法庭,岂不自找加罪。关键是演员无端多些色泽儿零碎儿,很容易把戏搅合懈了。

可也不能眼瞧着角儿跪那儿哑嗓儿着急犯劲。检场的就得逮准了机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度上来递一次茶。这出戏旦角儿要茶的“肩膀儿”(伶界术语,指台上演员给同台者、场面及检场的暗示)是用手敲一下台毯。可若苏三跪累了没留神,手扶了下台毯,检场的以为“要茶”,赶紧上去,角儿却不渴,如此就白捣一回乱。因为人不比骆驼,喝水不能提前蓄着。行里讲饱吹饿唱。肚子胀饱儿不光喘气费劲,一张嘴还兴许漾出来。再赶上天儿冷,频繁内急,憋着更要命。

尤其时兴坤伶以后,她们把冬天唱《会审》视为畏途。伶界有句话叫“冻不死的青衣,热不死的花脸”,唱旦角儿的甭管多冷的天也是单衣单裤。过去戏园子四面透风,顶多生俩炉子,还尽是乏煤球儿,戏迷都裹着皮袄听戏。旦角儿只能耍单儿,慢慢就练出来“冻不死”的本领了。天儿冷就怕肚子里汪着水。坤伶苏三憋着尿唱,滋味儿堪比刑讯,趁早儿招供画押奔茅房痛快去者。

过去有位票友儿苏三,是位阔主儿,在场上乱来。她在台口一跪,即有人端上来俩炕桌往她跟前一放,一个桌摆化妆品和镜子;另一桌摆一瓷一银两把茶壶,一壶热茶,一壶参汤鸡汤之类的。苏三一会儿对着镜子补妆,一会儿端杯抿两口。这架势完全不是受审,总是谁家姨太太闲得神游卖单儿。

角儿饮场所用的茶壶由贴身跟包负责,这项工作可谓干系重大。当中有两点是必须要保证的,一是茶的热度要烫嘴,二是茶壶须绝对安全。

先说烫嘴一条。喝热茶是老北京的习俗,热度要达至烫嘴。嗓子是伶人的本钱,他们尤其在意。热喉咙就怕冷水激,温吞水也实在寡味,必须喝热的。尚小云先生是个中极端分子,他一定要喝滚开的。下场进后台,跟包的递上茶壶,他若喝着不够烫,噗一口就吐喽,大发脾气。尚先生口腔黏膜是异数,换常人准烫秃噜皮。

旧时伶人都喜好小紫砂壶,可握于掌心。喝时食指伸进壶把儿,拇指摁着壶盖儿,嘴对壶嘴儿一仰脖儿,一口一口吸溜。伶界从程长庚往后就不许跟包的上台了,由检场的身穿大褂负责台上诸事。须饮场了,检场的接过跟包手里的茶壶,上台伺候角儿。

再说茶壶的安全问题。虽然检场的负责上台给角儿递茶,但在后台必须由跟包的抱着这把壶。进了台帘儿,检场的立马就得把茶壶还给跟包的。说得如此繁琐,就是想交代清楚,角儿的茶壶十分要紧。

角儿之跟包茶壶不能离手事出有因。梨园行有阴人陋习(哪行业都有),加之社会上一些恶人坏人,专坑害名头响的好角儿。虽说个别,却不可不防。相传,把出完一身大汗的白马耳屎掏出一些,往茶壶里一放,人喝完以后,嗓子片刻就出不来声儿了。到底谁试验过,却从未听说(拿自己命做实验的药学家大概不多)。反正这是一招儿。其实白马耳屎并非高明,中医里的灵丹妙药能起死回生,想必也能变生为死。有此歹毒之心者,淘换一两味此类药物,比踅摸匹大汗淋漓之白马省事得多。即便不一定当时失音,一个月以后药性发作也是一样。

笔者所知,梨园史上有案可稽遭人坑害而毁了嗓子的名角儿有两例半。一例是清末民初的花脸讷绍先,他是京剧净行一门数得着的角儿。金秀山弟子,吭儿好,比金少山红得早,名头跟郝寿臣般上下。他跑沪上码头,被业内同行下了药,嗓子出不来音儿,彻底塌了,被迫离开舞台。再一例是旦角儿魏莲芳。他14岁拜梅兰芳,18岁拜王瑶卿。嗓子、扮相、身量儿都好。可算早期梅派第一传人。后跑东北码头,亦遭人暗算,嗓子没了。后只得专事教戏。李世芳、言慧珠、李玉茹、童芷玲、吴素秋、梅葆玖等都跟魏莲芳学过。

所谓半例是高庆奎。三十年代中期高庆奎在沪上演戏,嗓子突然一声不出。有人说是因为大烟闹的,有人说被人阴了,详因不明,结论难下。权作半例。

殷鉴在前,故而内行伶人一律让最信任的人看管饮场茶壶,手眼须臾不离。这一习俗坚实如铁,以致连票友儿玩儿票也先把这条记得瓷瓷实实。一般来讲,角儿的名气越大跟包越多。跟包的一多,自然分工细致。不说背行头、勒头、扎靠、挂髯口、卸妆脱靴、打洗脸水这些事宜,单说饮场就够四至花哨。清末民初的须生名角儿刘鸿升置二人专司此事,一位捧茶壶,一位抱暖壶,随喝随续开水,保证烫嘴。老旦龚云甫,不光喝茶润喉,还得喝参汤提神。他的饮场跟包也是两位,一位捧茶壶,一位抱俩暖壶,一个暖壶贴“茶”字,一个贴“参汤”。后来有人玩笑说,下次龚老板得把“张一元”和“同仁堂”掌柜的一块儿叫来,“张一元”伺候好茶叶,“同仁堂”伺候好人参。

拿白酒饮场,文献记载较早的是汉班儿名角儿米喜子(米应先,嘉道时来京),据说程长庚跟他学过戏。米喜子唱老爷戏(关羽关老爷)不揉脸,上场前十分钟,一口闷进二两烧刀子。迨登台,正好面如重枣。同光年的旦角儿时小福,净角儿何九(何桂山),武生俞毛包(俞菊笙),老生孙春恒(后到沪上)等都曾用白酒饮场。时小福在宫里承差,慈禧老佛爷见他精神头儿不佳,吩咐说:“瞧给他累的,快给他倒杯酒提提神。”清末民初须生汪笑侬,惟酒后嗓子能出好音儿,他自称“酒嗓子”。

三十年代初,梅兰芳等名角儿觉得明场饮场有碍戏剧艺术,倡导杜绝,带头不饮场。奚啸伯给梅先生挎刀是1935年,正赶上。他怕梅先生不高兴,有时嗓子叫渴也忍着,坚持不饮场。梅先生这一倡议或许与北京戏园多在台口儿安装了麦克风有关,电声扩音大大减轻了演员肉嗓子的压力,从而使杜绝饮场变得可行。往后台上饮场逐日减少,直至从京剧舞台上彻底消失。

(0)

相关推荐

  • 千 古 毛 公

    千 古 毛 公 邓惜华 1986年,我任吉林省戏曲学校校长时,64岁的毛公因患脑血栓已偏瘫六.七年了.每次到家中探望,都会从他那老骥伏枥和壮心不已的胸怀中,得到立志振兴京剧事业的激励. 邓惜华左.毛世 ...

  • 童祥苓曾经被剧院要求节目让给名气大的角儿,这个京剧演员又是谁

    童祥苓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工老生,其艺兼余.马.麒三派,师承著名的京剧大师马连良.周信芳. 童祥苓文武兼备.他唱作全面,在学习余(叔岩)派的基础上,融入了麒派.马派的表演方法,演唱富有韵味,做功细致 ...

  • 舞台不止属于演员

    名角儿登场,掌声响起来,好戏开场了. 人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看到舞台上光鲜亮丽的演员,总是被闪光灯照耀,却不知道人家背后付出的心血.舞台通常与观众保持距离,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是因为舞台太 ...

  • 什么是京剧的“六场通透”?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长按二维码,赶快购买吧! 六场--伶界行内把伴奏的乐队称作"场面",由于旧时场面以六件乐器为主,故又有"六场& ...

  • 厉害了!青年京剧演员返场,一人分饰两角,完美切换

    厉害了!青年京剧演员返场,一人分饰两角,完美切换

  • 齐如山:谈饮场

    演员在台上喝茶.便名曰饮场,这本是没什么道理的事情.不过,因为写实剧是幕制,有布景,演员想喝茶时,可以由旁边布景内,随便饮之,虽然有时也是离开现场,但不过几秒钟的工夫,观众绝不会理会.就是理会,也没有 ...

  • 郭宝昌:京剧,一场“了不起的游戏”

    刚走出面包房的大门,眼前的这位北京"老头儿",突然一回身,说:"忘了一件大事儿,还没结账呢.我来,我有卡--" "没听提过,我们采访您还带让您结账的. ...

  • 第九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首场演出现代京剧《风华正茂》

    第九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于九月22日晚在梅兰芳大剧院举办首场演出,由国家京剧院演出现代京剧<风华正茂>.该剧首次尝试以现代京剧的形式描写伟大领袖毛泽东青年时代以国之情怀.家之情怀的思想追求真理 ...

  • 说说京剧的“把场”

    戏曲舞台上经验不足的演员登台表演,由于不熟悉舞台,经常需要师长在旁照料提示,俗称为"把场",其性质近似于后来的"舞台监督".戏校的不少老师都充当过这种角色. 戏 ...

  • 追根溯源说“饮场”

    饮场之"饮"读"印"音,指唱戏演员以饮品润喉.过去伶界都是台上饮场,即明场饮场.饮品以茶为普通,另有用参汤和白酒的,灌白开水的未听说过. 台上的大段唱念很费气力 ...

  • 五一送京剧票友们一场奢华的京剧视听盛宴!

    五一送京剧票友们一场奢华的京剧视听盛宴!

  • 邀您共赏这一场奢华的京剧视听盛宴!

    [珍藏版]京剧名家名段大集锦,绝对让您大饱耳福!① [珍藏版]京剧名家名段大集锦,绝对让您大饱耳福!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