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自古家贫出孝子,乱世出忠臣,太平年间,忠奸往往难以分辨,因此才有了“大奸似忠”,才有了奸臣祸国殃民,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也正因为奸臣误国,宦官弄权才导致国运急转直下,从中外臣服的泱泱大国到四分五裂的藩镇割据乱局,唐王朝的衰落似乎只在一夜之间,但其实祸根早已埋下了。

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唐王朝的发展历史会发现,唐王朝数次改变命运的大变局都与女人有关,唐高宗正是由于宠信武则天才让武则天钻了权力的空子,最终给李氏家族带来了灭顶之灾,武则天被逼退位后,又有韦氏弄权,唐玄宗即位后收拾乱局,前期恢复了盛世景象,但晚年因为一个杨贵妃又荒废了朝政,任用杨国忠为相,后来安史之乱的祸首安禄山为了麻痹唐王朝,想尽办法曲意逢迎杨贵妃,二人的关系更是传出了各种绯闻。

安禄山在杨贵妃面前各种讨好,杨贵妃就在唐玄宗身边吹枕边风,结果导致唐玄宗误认为安禄山是大唐最大的忠臣,安禄山是一个性格很好的胖子,每次拜见唐玄宗总是欢天喜地,某次唐玄宗打趣安禄山:你肚子这么大,里面装的是什么呀?安禄山谄媚的说:我肚子里只装了一颗忠于陛下的心。唐玄宗开心极了,但他并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常常给自己讲笑话的胖子最终坑了自己也坑了整个大唐江山。

公元755年,唐玄宗召见安禄山,安禄山竟然推辞不去,后来为其子赐婚,结果在观礼过程中又没有出席,从这时起很多人就看出来了安禄山已有反心,果然,这一年十一月,安禄山突然在范阳起兵反唐,唐王朝几十年不闻战鼓声,守城的士兵听到叛军的喊杀声竟然纷纷从城楼上坠落而死,唐玄宗听说安禄山反唐竟然不敢相信,再三确认消息后才仓皇招募士兵抵抗。

唐王朝临时拼凑一支毫无战斗力的队伍前去抵抗安禄山的虎狼之师,安禄山一路势如破竹,于公元756年正月称帝,建国为大燕,建立起来伪政权,在安史之乱前期,唐军是节节败退,但后来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脱颖而出,使得局面得以稍稍扭转,然而后来叛军卷土重来,竟然攻下了长安,唐玄宗带杨贵妃仓皇逃亡西蜀,长安落入敌手。

后安禄山一心想要向东南进军,企图占领江汉和江淮地区,因为这两个地区是唐王朝的财税重地,取此二地对唐王朝是一种致命打击,然而在这两个地区安禄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抵抗,当时谯郡太守杨万石投降了安禄山,其手下的大部分县令都投降了安禄山,但是当时的真源县令张巡却一战成名,痛斥叛贼,不仅不投降,反而率领几千名士兵收复了几座城池,如果不爆发安史之乱,或许张巡这个名字将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谁也不会注意到这样一名小小的县令,然而安史之乱却让这个名字在史书丹青上熠熠生辉。

当时的雍丘县令令狐潮投降安禄山后,率四万多人攻打被张巡收复的雍丘,此时的张巡手中只有三千多人,令狐潮向雍丘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攻击,在六十多天中,张巡的三千多人竟然抵挡住了令狐潮三百多次进攻,四万多人没攻下雍丘城不说,反而伤亡惨重,令狐潮看攻城无望,只好率军撤退,张巡趁机突围掩杀,叛军被消灭的所剩无几,还生擒了两千多人。

后令狐潮卷土重来,软硬兼施,张巡阵营有几位将军意志动摇,被张巡全部斩首,后守城战斗又持续了四十多天,城中的箭已经用完了,张巡便向古人取经,想出了草人借箭的方法,张巡命人扎上千个草人,全部换上士兵衣服,等到半夜时分,将这些草人用绳子慢慢从城墙上放下去,安禄山叛军以为是唐军趁夜突围,便向其射箭,结果连续几夜张巡收集了十几万支箭,后来叛军才得知是张巡的计策,后悔万分。

此时张巡对叛军来了个虚虚实实,派五百兵卒出城袭击敌营,叛军以为又是张巡借箭的诡计,便坐视不理,但没想到这五百多人杀入敌营,叛军乱成一团,四处逃命,五百敢死队乘胜追杀十多里地,令狐楚大败而归,张巡打败令狐楚后,带三千兵与睢阳太守许远会合,共同守卫被敌军团团包围住的睢阳,此时两人兵力合在一起总共还不到七千人,可城外的敌军却有十三万人马,许远虽然职位比张巡高,但自知军事不如张巡,便将城池全权交给张巡。

张巡并不推辞,多次打退敌军进攻,后来敌军对张巡恨得咬牙切齿,便决定坚壁清野,在睢阳城外挖下了三道沟壕,准备困死睢阳城内的百姓,城中百姓军兵坚守数日只能啃草皮甚至易子而食,张巡派人对外求助,结果未求得一兵一卒,城中内外交困,后敌军攻下睢阳城,张巡被俘虏,叛军软硬兼施让张巡投降,而张巡就一句话:誓死不投降!后被残忍杀害,虽然他仅仅是一个小小县令,然而历史终会铭记这位大唐勇士,曾以七千人坚守睢阳九个月,经400余战,灭12万余敌,此战虽败,却成就了张巡的不世功勋!

凌烟阁是唐太宗李世民所建立的一座不起眼的阁楼,里面有跟随唐太宗一起打江山的功臣的画像,因此有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说。之后的唐朝皇帝也效仿李世民,将本朝的功臣画像也存放在凌烟阁内,能在凌烟阁内被皇帝画像,也就成为了唐朝士人的毕生追求。李贺在《南园十三首》中曾说“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充分表明了唐代士人对凌烟阁功臣们的尊崇,在唐朝的近三百年的国祚中,能够入选凌烟阁的也不过100人左右。

张巡在“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他也只不过是一个县令,而当安禄山的叛军在攻城略地之时,毫无带兵经验的张巡却招募溃散的唐军据城坚守,以极少的兵力牵制住了安禄山叛军的大量有生力量,并且给予叛军沉重的打击。就是这么一个文弱书生,依靠自己的铮铮铁骨,在两场战役中给叛军沉重打击,有效地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这两场战役给唐军换来了调兵遣将的时间,从而使得唐军能够迅速地平定叛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张巡用自己的生命为唐朝续命了近百年,在唐宣宗的时候,张巡终于被绘像凌烟阁。

雍丘保卫战

张巡虽是文人出身,但他通晓兵法, 从小就志向高远,开元末年时考中了进士,但之后的仕途却不怎么顺利,一直在县令这个级别上徘徊。当时杨国忠当权,很多人劝张巡去巴结杨国忠,但张巡严词拒绝,并斥责杨国忠为国之“怪祥”。从这件事上我们就能看出张巡真的是心高气傲,而张巡的这个性格特点也就决定了他之后的人生走向。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谯郡太守杨万石投降了叛军,而此时的张巡正是杨万石的手下,在真源县做县令,杨万石强迫张巡做自己的长史,而且让张巡负责迎接叛军,张巡自然不答应,率领自己的部下哭祭玄元皇帝庙。当初唐高宗李治曾亲自到真源县祭祀老子庙,并封老子为玄远皇帝,张巡在真源县哭祭玄远皇帝庙,就是表达自己的忠君之情,告诉世人自己是以忠义为已任。之后张巡就举起了义旗,走上了他的抗战之路,由此也拉开了雍丘保卫战的序幕。

张巡在雍丘地界上遇见了另一支唐军,这就是单父县县尉贾贲所率领的部队,两支军队合起来人数也只有两千余人,这点人马不足以成大事,但是很快的机会就来了。当时雍丘县县令令狐潮投降了叛军,并抓了一百名唐军俘虏准备问斩,但这一百多俘虏趁令狐潮出城之际夺取了县城。张巡抓住时机率军进入了县城,并以此为据点抗击叛军,两千多人马在野外跟叛军交战的话,一个回合就会被叛军击溃,但是如果有了城墙的为依托,效果就不一样了。

进入县城之后张巡将令狐潮全家斩首,以展示自己誓死抗敌的决心,而得到消息的令狐潮带领4万多叛军围攻雍丘,贾贲出城迎敌结果战死,剩下的士兵便推举张巡为统帅,领导雍丘军民抗敌。因为贾贲刚刚战死,张巡料定叛军必然轻敌,便亲率一千士兵从城门各处分兵出击,打了叛军一个措手不及,第二天叛军再次大举攻城,用于攻城的攻城塔多达数百架,但唐军早有准备,在攻城塔靠近城墙时,唐军向城下投掷易燃物,并纵火烧塔。在此后的60余天里,张巡率军击退叛军数百次进攻,叛军对这个弹丸之地的雍丘城是一筹莫展,甚至令狐潮也差点被俘。

血战睢阳,玉碎睢阳

此时雍丘附近的县城不是被叛军攻克就是望风而降,雍丘随时有变成孤岛的危险,张巡权衡利弊决定放弃雍丘,转战睢阳,由此拉开了可歌可泣的血战睢阳。张巡在雍丘的事迹已经传到了睢阳,睢阳太守许远听闻张巡来了,非常高兴并主动地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张巡,而张巡马上就将自己的能力展现了出来,当时叛军来攻,张巡率军出战,这一战唐军斩首数万,叛军的尸首遮蔽了汴河河面,最后叛军被迫仓皇撤退。

此时的皇帝特听闻了张巡的英名,便拜张巡为河南节度副使,然而此时却发生了耐人寻味的一幕,为了表彰将士,张巡特向自己的上级河南节度使李巨请拨一批空白告身和金银财宝,告身其实就是委任状,而空白告身便于随时将有功人士的名字填上去,是用了激励士气的。然而李巨却只给了张巡三十张低级别的空白告身,金银财宝则一分没有,为此张巡还专门写信责问李巨,但李巨不置可否。

安禄山被长子安庆绪杀死之后,叛军调整了战略部署,开始将目光转向了东南方向,安庆绪派遣大将尹子琦率军十余万围攻睢阳,意图一举攻克睢阳城。张巡听闻之后杀牛摆宴,宴请将士,并表示自己为将士们所得到的功劳与奖励不对称而惭愧,再一次表达了自己誓死守城的决心,此举极大的鼓舞了守军将士的士气。城外围攻睢阳的这支叛军的主力部队,其中有很多是胡人,尽管之后张巡多次大败叛军,但此时睢阳仍在叛军的围攻之中。

此时睢阳城内的粮食逐渐不够用了,当初睢阳城为御敌曾经存储了六万斛的粮食,足够支持一年之用,但在睢阳被围之前,河南节度使李巨曾下令将睢阳储量的一半分给濮阳和济阴,结果粮食刚到济阴,济阴就降敌了。期间张巡曾多次派人向各路唐军求援,但都没有得到回应,最终张巡只得平静地接受了这个残酷的显示,最后叛军向睢阳发动了最后的猛攻,当攻入城内时发现了只有数百名饿得皮包骨头的唐军,而张巡最后也被叛军处死。

睢阳保卫战对唐王朝的意义

河南节度使李巨及当时其他唐军之所以不重视张巡的睢阳,是因为当时的唐王朝的注意力不在东南方向,当时长安、洛阳两京被叛军占领,收复两京是唐军的重中之重,当时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都向这个方向转移。当时唐朝的西北地区正在被吐蕃蚕食,而吐蕃占领西北地区之后就能威胁到唐朝腹地的安全,但面对如此情形,唐军都无暇西顾,更不要说把精力转移到东南方的睢阳这么一座孤城了。睢阳是保卫唐王朝东南方向安全的一座关键重镇,但当时的人们却没有意识到睢阳的重要性,尤其保卫东南的安全对唐王朝意味着什么,也没有人能够意识到。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北方陷入了战火之中,是南方的粮食和税收支持着唐王朝平定了叛乱。“安史之乱”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而南方多数藩镇是臣服中央的。因为北方的那些藩镇势力要么是安史旧将,要么是在平定叛乱中成长起来的野心家。因为南方没有经历过多的战火,所以南方既没有安史旧将,又没有这些野心家,这就使得南方的生产力没有遭到破坏。张巡领导的睢阳保卫战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可以说唐王朝在经历安史之乱后,还能挺立一个半世纪,这与南方的稳定息息相关,而南方之所以能够稳定的首席功臣就是张巡。

张巡虽然是文人出身,但是他的军事素养却十分过硬,并且有着超前的思想,他将士兵分配给各个将领,任由将领们按照其自己的意志来练兵,在战场上他也是这样,只给将领们下达目标任务,具体的战术也不加干涉。因为叛军本身是形态多变的,战场上的战机更是稍纵即逝,所以只要大的战略方向是对的,基层指挥官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实现既定目标。此外张巡还十分了解士兵的心理,他知道怕死是人的本能,所以他督战的时候只是画一条线,当前线有溃退下来的士兵,他没有立即斩首,而是激励士兵,告诉士兵我就在这里,请你们回去奋勇杀敌。

睢阳保卫战中张巡兵力最多的时候也不过万人,但是他牵制了数十万叛军,并杀伤十几万敌军,最重要的是敌军在这个战场上丧失最宝贵的时间。就在睢阳城被攻克后不久,洛阳城被唐军光复,安庆绪逃跑,从此之后叛军再也没有能力对江淮地区用兵,虽然睢阳城最后没能守住,但是张巡以空间换取了唐军最需要的时间,从这一点上来说睢阳保卫战是成功的。张巡的美名也是在民间流传着,人们也为他设置了私祭,而在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巡的画像进入了凌烟阁,获得了与他功勋相匹配的历史评价。

在这两场战役中,张巡将虚与实、攻于防完美地结合起来,每次出击都是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给我们留下了像“草人借箭”等诸多充满智慧色彩的故事,他的这一系列城市保卫战,也是我国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

公元756年,大唐的日子不太好过。喜气洋洋的正月初一,之前以“奉旨讨逆”之名起兵的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以特别的方式为大唐新年献礼。

七天后,河北重镇常山陷落。一代名臣颜杲[gǎo]卿被俘。在洛阳面见安禄山时,颜杲卿大骂不止,以致被安禄山钩断舌头,肢解而死。

六月,哥舒翰于灵宝大败。几日后潼关失守,玄宗奔蜀,于马嵬驿遭遇兵变,眼见爱妃“宛转蛾眉马前死”。长安也随即落入叛军之手。

一年后的春天,被叛军俘虏的爱国大诗人杜甫见到长安城的萧条景象,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名句,可以说把大唐的惨状描绘得很到位了。而安禄山那边,则随着潼关易手,造反大业再一次步入正轨。

早在称帝之时,安禄山便派出两路大军,西攻潼关,东取睢[suī]阳。潼关一路直取大唐中枢,而睢阳一路则把控漕运,窥伺江淮。

如今,潼关、长安一路已实现目标,玄宗、太子皆远遁;若东边再把江淮收入囊中,掐断大唐的财源,安胖子一统江山就指日可待。

当时的江淮久未生战,将卒不堪一击,眼下叛军又所向披靡。看起来,打下睢阳对安禄山来说应该不费吹灰之力。然而就在叛军高奏凯歌,宋、曹郡县望风而降的时候,一个书生横空出世。

安禄山称帝后计划:西攻潼关,东攻睢阳(红圈处)。

当时战乱四起,苍天变了颜色,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感慨世事变迁,为了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愤而……写诗!这个人,虽然也学富五车,还是个“有文凭”的进士,却扔了笔,拿起了刀。

张巡,出生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史载张巡其人“读书不过三复,终身不忘。为文章不立稿”,又“气志高迈,略细节,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简单说,张巡这人有能力,志气高,不拘小节,喜欢跟长者相交,不愿与庸俗之人为伍。33岁时,张巡中进士,后以太子通事舍人之职出任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县令。

治理清河时,史载张巡“有能名,重义尚气节,人以危窘告者,必倾财以恤之”。不仅为政有口碑,看重道义和气节,对困难群众也非常慷慨,倾财相助,毫不悭吝。

张巡为人正直。当时杨国忠专权朝政,炙手可热。有人劝张巡去拜见他,说不定能飞黄腾达。张巡却说:“是方为国怪祥,朝宦不可为也。”为求仕途顺畅去拜见权臣?在张巡看来这是国家的怪事,是不可为的。

张巡(708-757)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48岁的张巡正在谯郡真源(今河南省鹿邑县)县令任上。次年伊始,安禄山在洛阳称帝,不久后,东侵的叛军就攻陷宋、曹等州,兵锋直逼谯郡。

谯郡太守表示投降,并逼张巡为长史,让他去迎接叛军。张巡却趁此机会“率吏哭玄元皇帝祠,遂起兵讨贼”:拉着千把人的队伍,冲着数倍于己的叛军“平叛”去了。

当队伍西进走到雍丘(今河南省杞县)时,张巡遇到另一支义军贾贲部。二人于是合兵,加起来两千人。然而此时的雍丘县令令[líng]狐潮已然“举县附贼”。

于是张巡、贾贲二人夺雍丘,杀尽令狐潮的妻子儿女。令狐潮怒,引叛军万余人来攻雍丘。贾贲出战身死,众人于是推张巡为首,领军继续与令狐潮作战。两千多人对一万多人,结果张巡却打赢了!这么夸张的兵力比都能打赢?别急,这只是个开始。败走的令狐潮自然不会甘心。

756年三月,令狐潮引叛军四万余人重返雍州城下,城内人心惶惶。张巡对诸将说道:“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今出不意,可惊而溃也,乘之,势必折。”我们就这点儿人,敌方知道我们的虚实,轻视我们。如果出其不意偷袭,必能折其锐气。

于是张巡率军出击。叛军本以为城里的人会龟缩防守,遇到突袭,果然阵脚大乱,不得不后撤。

第二天,叛军围城发起进攻。张巡在城头立木栅栏,又用蒿草束灌上油脂点燃,叛军不敢登城。

就这样打了一个半月,张巡一边防守,一边伺机出击。史载“大小数百战,士带甲食,裹疮斗,潮遂败走,追之,几获”。不仅打赢了,还差点抓住令狐潮。

不久,“潮怒,复率众来”。这次令狐潮长了记性,知道张巡虽然兵少,但却不是好啃的骨头。于是改变策略,以围为主,以攻为辅。

张巡困围日久,城中物资渐渐不支怎么办?史载张巡“器械、甲仗皆取之于敌,未尝自修”。城里粮食不够了,就出奇兵去抢令狐潮的粮船。能带走的带走,带不走的烧掉。箭不够了,就扎了千余稻草人,套上黑衣服,晚上的时候用绳子吊在城头。“潮兵争射之”,射了老半天才知道那是稻草人。张巡把稻草人拉上来,“得箭数十万”。数百年后的小说家,把这个故事改编进了《三国演义》,成了诸葛亮的神作。草船借箭。故事的原型是张巡草人借箭+孙权乘船遇箭。

光是草人借箭还不够。张巡又一次把人用绳子吊着放出城。只不过这次放出去的是真人,而叛军却“笑,不设备”。于是偷袭成功,“追奔十余里”。

城里柴火用光了,张巡心里一合计,嗯,这事儿还得拜托令狐潮。于是就给令狐潮捎信说,我想领军弃城,请你们往后退个几十里,好让我的人撤走。

令狐潮心想反正也攻不下,你不守了那就放你一马,双方各得所需。于是令狐潮撤围后撤了三十里。张巡见令狐潮上当,便令军士四出“撤屋发木而为备”,趁机拆了城外的房子,补充“薪水”。令狐潮一看被耍了,回军复围雍丘。张巡却又心生一计,不紧不慢地对令狐潮说:“君须此城,归马三十匹,我得马且出奔,请君取城以藉口。”送我三十匹马,我跑了,城归你。傻憨憨的令狐潮便送了三十匹马进城。张巡得马,悉数分配给骁将,并约:“贼至,人取一将。”

次日,令狐潮见又被骗了,于城下向张巡问罪。张巡答道:“吾欲去,将士不从,奈何?”令狐潮炸了,想干仗,结果没等阵列好,城中“三十骑突出,禽将十四,斩百余级,收器械牛马”。

此后大半年的时间,令狐潮等叛军将领又数次领兵来攻,但均被张巡打败了,所谓“围凡四月,贼常数万,而巡众才千余,每战辄克”。就这样,雍丘之战从正月一直打到腊月,张巡以区区数千兵马,守了雍丘一年。

虽然张巡在雍丘守得不亦乐乎,但其周边唐军的战况却不容乐观。随着战局的变化,张巡决定放弃雍丘,退入睢阳,与睢阳太守许远合兵,共拒叛军。雍丘一战,让张巡成了名,而睢阳一战,却让他成了神。

757年正月初五,刚当了一年皇帝的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派人刺杀。由于安庆绪在军内的威望远不及安禄山,于是当他杀父上位后,便也急于在战场上取胜树立威名,正如如唐肃宗执意收复两京以巩固自己的合法性一样。

柿子自然是挑软的捏。军力疲弱的江淮成了安庆绪的目标。而客观上,打下睢阳,进图江淮、江东,巩固根基,也是当时安庆绪必须采取的战略。“庆绪遣其下尹子琦将同罗、突厥、奚劲兵与朝宗合,凡十余万,攻睢阳。”而张巡、许远手下,加起来不过六千兵。睢阳大战就此拉开帷幕。

《血战睢阳》

史载两军接战,“巡励士固守,日中二十战,气不衰”。张巡就凭着这么点儿家底连战数日,叛军始终无法攻下睢阳。

而且,与镇守雍丘时一样,虽然兵不多,但张巡不仅能守,更是趁着叛军不备,搞搞突袭,赚赚外快。

擒贼先擒王。张巡想在阵前射杀敌首尹子琦,但却不知城下哪一个才是尹子琦。于是张巡心生一计:他削了一根竹箭用弓射下去。捡到箭的人大喜过望,以为城中箭矢已尽,于是前去报告尹子琦。张巡在城上看见了也大喜,当即便令将挽弓射之,一箭射中尹子琦左眼,叛军暂退。

不久后,757年七月,尹子琦为报损目之仇,再次骤兵前来围攻睢阳。由于夏麦被叛军抢收,存粮又在战前被上级调走了一半,以致睢阳城的粮食供应出了问题。城中士兵每天只能吃一勺米。吃不饱就只能拿木皮、纸张煮了吃。

叛军得知城内缺粮、士卒大饥后,架云梯,以钩车、木马攻城。但就是这样,也还是攻不下。尹子琦没办法,史载“贼服其机,不复攻,穿壕立栅以守”。打不过你,那就困死你吧。围城的日子一天天过去。张巡的士兵有的渐渐饿死,而活着的人“皆痍伤气乏”。有人提出突围东奔。但张巡、许远商议认为睢阳是江、淮保障,如果放弃了睢阳,叛军乘胜进军,则“江淮必亡”。而且现在“帅饥众行,必不达”,就算突围,也不见得有活路。

不得已,张巡做出了一个惊天的举动。史载张巡将自己的爱妾带出来,对将士们说:“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杀了自己妾,来充军粮!“将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强令食之。”许远也杀死自己的童仆供士卒充饥。

整个睢阳城,为了应对叛军的围困,“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但即使这样,“人知将死,而莫有畔(叛)者”,“人心终不离变”。

十月,叛军再次攻城。此时的睢阳城内已无兵可战,外也无兵来援。城遂破,史载“遗民止四百而已”。

古代战争,打下城池后屠城的并不少见,但像睢阳之战这样,为了守城以城内居民为食的,也鲜有能及。战况之惨,可见一斑。

城陷,张巡、许远等人皆被俘虏。尹子琦见到张巡,说道:“闻公督战,大呼辄眦裂血面,嚼齿皆碎,何至是?”张巡回答说:“吾欲气吞逆贼,顾力屈耳。”尹子琦听了大怒,以刀撬开张巡的嘴,发现里面牙齿果真仅存三四。

此时的张巡依然对尹子琦骂不绝口。尹子琦心里也是佩服,想放了张巡。而左右人却纷纷劝道:“彼守义者,乌肯为我用?且得众心,不可留。”

于是尹子琦再次逼张巡投降,张巡不屈,终于被杀。与他一同赴死的,还有许远等三十六人,他们都不屈而死。

安史叛军终于攻下睢阳了。

然而从756年正月,安禄山洛阳称帝,雍丘战事爆发算起,到757年十月,睢阳城陷,近两年的时间过去了。此时攻下睢阳,对叛军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

张巡死后第三天,唐军援兵赶到,十日后,尹子琦军败撤还。叛军十个月间的辛劳瞬间付诸东流。而洛阳也在当月被唐军攻下,至此两京收复。

张巡的苦守,不仅保全了江淮,使“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又牵制了叛军大量的兵力。

相反,若雍丘、睢阳弃守或者过早地丢失,则“贼因江淮之资,兵弥广,财弥绩,根结磐据,西向以拒王师,虽终于歼夷,而旷日持久”,大唐的麻烦可就更大了。

因此,虽然睢阳之战唐军终遭败北,但于全局却为大唐争取了时间。此后若非唐肃宗送大礼,史思明复叛,安史之乱就该改名“安禄山之乱”,早就结束了。

而对张巡,即使有以人为粮之举,但后世对他也不吝溢美之词。唐人如韩愈、李翰等人多论:“巡蔽遮江、淮,沮贼势,天下不亡,其功也。”

五百年后,文天祥在《正气歌》里写了这样的一句:“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将张巡视为榜样,激励自己不屈抗敌。

明清以降,在官府的推动下,张巡、许远双双封神,世称“双忠公”,受到后人的祭祀和崇拜。双忠公信仰,起自中原,现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一场惨烈围城战,一位壮烈的神将,就这样改变了历史,而被历史所铭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