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篇文章才真正明白什么是笔势

我们上学的时候学习写汉字,语文老师就会教导我们,写字的时候要注意书写的笔顺,一般来说是有一定的规范的。
例如: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内后外、先横后竖、先撇后捺等等,这就是书写的笔顺。
那么笔势是什么呢?笔势和笔顺是有很大的内在联系的。
我们知道,汉字是由不同的点画构成的,但是每一个点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按照笔顺书写的时候,不自然的点画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联系,就像一根看不见的线,将所有的点画串联起来,这就是笔势。
笔势是写字时毛笔的走向、趋势及书法作品的点画、结构、章法等表现出来的动态形势。
这么说还有点让人摸不清楚,我们在简单地说一下,笔势就是我们在写书法的时候,每一个笔画都有来有去,就是说我们在写这一笔的时候,要考虑它从哪来、到哪去,把这点分析透了,笔势就搞明白了,顺带着所谓的笔法也会清晰了然了。
新品:仿绢布蝉翼毛边
纸细腻,不洇墨
点图下▼

交易担保 墨相文坊 仿绢布蝉翼毛边,给你古人写字的感觉 小程序

唐代的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他的《书断》中说:
“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成书。”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书法就是让点画根据笔势按照一定的法度组合到一起。
我们在欣赏书法作品的时候,首先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是作品的气韵,气韵是否生动,是否有一气呵成之势,还是说一幅作品看起来好像是断断续续的,这就是笔势决定的。
再举个例子,本人喜欢看足球,有人说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是看不到裁判的,我认为这句话很有道理。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整场比赛非常流畅,从头到尾都是在高速流畅的运转。
但是,一场糟糕的比赛,则会是这样的,裁判一会一响哨,比赛老是被打断,给人的感觉整场比赛是磕磕绊绊的。就像新人学开车,开一段路就熄火,断断续续的,让人不舒服。
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也是这样的,首先给人的感觉就要笔势的流畅。笔势流畅的同时,运笔时的趋向、动势就决定了作品中点画的方圆、藏露、疾涩、枯润、偏侧、大小、粗细等变化。
而这些元素以不同的动态、形势在空间里组合,又是决定了书法作品的险峻、平稳、雄浑、秀丽、古拙、清雅、刚健、婀娜等艺术风格的关键。
这些不同元素的各种组合,书家的各种取舍,就决定了书法家的风格特点。
笔势的内容包括很广,点画自身的方圆曲直、轻重虚实、点画间的呼应顾盼、穿插映带;
偏旁部首间的开合向背;字与字之间的启承揖让、参差错落,都与笔势相关。处理的得当的话,就会给人以天然合理的感觉,这就是得势。
周汝昌先生说过:“势就是关系。”
这句话可谓是大道至简,我们写字的时候讲究整体,一气呵成,运笔要连贯,有时是在纸上运行,有时又是在空中带过,每一笔都有来有去、有入迹、有出痕,古人曰:“纤微向背,毫发死生”,说的就是这个理。
下面我们再用实际的案例来说说笔势的问题,上图中是找出来赵孟頫的《妙严寺记》中的“扬”和“城”字,图中红线是运笔在纸面上留下的痕迹,虚线是笔在空中运行的轨迹。
通过这些痕迹,我们可以感受到赵孟頫在创作的时候,一气呵成的动势,中间笔势是不停顿的,每一笔之始是上一笔之末,而每一笔之末,又是下一笔之始。
了解了楷书的笔势之后,我们再看行书的笔势就容易了,上图是王羲之《兰亭序》中的“茂”字,用笔更是流畅痛快,笔势不停。
笔势的表现或为有形之势:牵丝萦带,或为无形之势:笔断意连、呼应顾盼。
所以,我们在欣赏《兰亭序》的时候,才会觉得妙不可言、欲罢不能。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好笔势呢?
个人认为首先就是多临帖,向历代名家法书取经,看看这些大书法家是如何驾驭笔势的。另外就是书写的时候,有的人写一笔蘸一次墨水,这样势必会影响点画间的联系,影响笔势的连贯。取势不是说就必须要笔笔连绵萦绕,有些名家的用笔是笔断意连,笔断势不断,注意笔画之间的空中接力。
但是我们在临写一些碑帖的时候,因为是刻帖,所以,笔画之间细微的笔势呼应,有的时候不是很明显,甚至于根本就看不到了。那么,我们临帖的时候,特别是有些功夫之后,就要像启功先生说的那样“透过刀锋看笔锋”,通过刀刻的痕迹,找出内在的笔势的联系。
不论是毛笔书法还是硬笔书法,笔势都是我们需要重视的一个书法元素。要掌握笔势,只有用笔熟才行,通过坚持临帖达到熟练的地步,启功先生还曾经说过:
“每笔起止,轨道准确,如走熟路虽举步如飞,不忧蹉跌。路不熟而急奔,能面磕撞者幸亦,此义可通书法。”
试想如果结体不熟,用笔如履薄冰,何来笔势只有。卖油翁的那句老话很有道理:惟手熟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