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于夏气
阳中太阳
通于夏气
儒医小识
金栋按:
儒医一词
始于宋代
《辞海》:
儒生行医
《宋会要辑稿》:
伏观朝廷
兴建医学,教养士类,
使习儒术、通黄素、
明诊疗而
施于疾病
谓之儒医
此可备一说
鄙人则认为:
中医最高或核心理论体
系源于儒家之思想者
谓之“儒医”,始妥
那么,什么理论体系
是中医之最高或核心:
《内经》论中医
只能说明阴阳五行
是中医的核心理论
稍微修整也只能说
阴阳五行统帅下的
以五脏为中心的
脏腑学说是核心
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学说
即是中医之核心理论体系
脏腑学说
人体为何
五脏六腑
人体脏腑,虽然源于
古代粗浅的解剖发现
脏“五”腑“六”实源于
“天六地五”之推演
《国语·周语》:
天六地五,数之常也
经之以天,纬之以地
韦昭注:
天有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地有五行,金木水火土
汉儒认为:
五六十一,即乃
天数、天道之数
班固:
天六地五,数之常也
天有六气,降生五味
夫五六者
天地中合
民受以生
日有六甲,辰有五子
十一而天地之道毕
终而复始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
腑有六为阳
以应天数六
其气象天之运行
六腑者
传化物
而不藏
脏有五为阴
以应地数五
其气象地之藏物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
否则,不得
天地之中合
民无以受生
人之生命
无所从来
脏“五”源自,五行之“五”
腑“六”源自,六律六气之“六”
东汉官典《白虎通·性情》:
人本含六律五行之气而生
故内有五脏六腑
《灵枢·经别》:
人之合于天道
内有五脏,以应,
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
外有六腑,以应,六律
隋萧吉《五行大义》:
脏腑者,由五行六气而成
脏则有五,稟自五行;
腑则有六,因乎六气
阴阳五行说
是推演中医
“以五脏为中心”
核心理论体系
之工具
五脏附会五行
推演人体之生理与病理
且以五行作为纽带构架了
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整体观
源于汉代儒家思想
而五脏配五行
源于儒家祭礼
五脏配五行
其序和配法:
肝、心、脾、肺、肾五脏
木、火、土、金、水五行
是目前成熟定型说法
源于儒家今文经家之学
一直指导中医临床说理
为何这样相配:
《内》《难》未见有说
有人认为中医:
源于巫、
源于道(玄)、
源于易等
五脏附会五行说
是中医基础理论
体系之核心
然巫、道、易等
皆未有相关说法
可见此等渊源之说
是多么之苍白乏力
据赵洪钧《内经时代》
对儒经
《尚书》
《礼记》
等考证
五脏附会五行说
乃源于儒家祭礼
用五行说目的是
“使祭脏规范化、理论化”并说“这种学说
竟然由祭脏五行化的,儒家学说之中来”
虽感意外,却很有见地
汉代由于《尚书》
有今、古文经之分
五脏附会五行说
亦有着两套配法
一是古文经家之学
按儒家牲畜祭脏
解剖位置而来
二是今文经家之学
附会五行之体性
据《礼记·月令》
五时牲畜祭脏
即春(木)祭脾、
夏(火)祭肺、
季夏(土)祭心、
秋(金)祭肝、
冬(水)祭肾
此等直据牲之五脏所在
当春、夏、秋、冬之位
(《礼记正义》)
亦正与人体五脏解剖位置相合——
左脾右肝、上肺下肾、中间心
此乃古文经家之学
许慎《五经异义·五脏所属》:
《古尚书》:
脾,木也;
肺,火也;
心,土也;
肝,金也;
肾,水也
许慎案:《月令》
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
秋祭肝,冬祭肾’,与《古尚书》同
郑玄驳之:
《月令》祭四时之位
乃其五脏之上下次之耳
冬位在后而肾在下
夏位在前而肺在上
春位小前故祭先脾
秋位小却故祭先肝
不得同五行之义
今医病之法,以
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
肺为金,肾为水,则有瘳
若反其术
不死为剧
司马光《太玄集注·玄数》:
肺极上以覆肾,极下以潜心,
(心)居中央以象君德,
而左脾右肝承之,以位五行
《月令》
春祭先脾,
夏祭先肺,
中央祭先心,
秋祭先肝,
冬祭先肾,
此玄符也
是故
肺藏气者火也,
肾藏精者水也,
心藏神者土也,
脾藏思者木也,
肝藏血者金也
其为体(性)也
脾土、肺金、心火、
肝木、肾水
今文经家之学、《内经》医学
以五脏附会五行之体性而相配
许慎《五经异义》:
《今尚书》欧阳说:
肝,木也;
心,火也;
脾,土也;
肺,金也;
肾,水也
体性《尚书·洪范》:
水曰润下
火曰炎上
木曰曲直
金曰从革
土爰稼穑
以《内经》而言
五脏配阴阳五行
肝是木脏(木曰曲直),
为阴中之少阳,
通于春气,
方位在东,
其色青;
心是火脏(火曰炎上),
为阳中之太阳,
通于夏气,
方位在南,
其色赤;
脾是土脏(土爰稼穑),
为阴中之至阴,
通于土气,
方位在中央,
其色黄;
肺是金脏(金曰从革),
为阳中之少阴,
通于秋气,
方位在西,
其色白;
肾是水脏(水曰润下),
为阴中之太阴,
通于冬气,
方位在北,
其色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