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震撼了!高清下的甲骨文!

2017年11月甲骨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的“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与“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文献遗产。
安阳殷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并最早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这里迄今为止发现了约13万片刻辞甲骨,记录了商王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根据研究甲骨文学者的计算,有官方数据统计全国共出土甲骨15.5万多片,其中国内收藏甲骨的有93个单位,还有海外的博物馆和国内外的收藏家手上也占了一部分。
其实,随着国内基建的发掘也会陆续会出土一些。
商代晚期甲骨文,禾牛骨刻辞,骨纵32厘米,横21厘米
严格意义来说,甲骨文不算书法,但却是中国书法的滥觞,有了甲骨文才有了中国书法,因为甲骨文已经具备了书法的三大要素之雏形——用笔、结构和章法。
虽然甲骨文存世量只是吉光片羽,然而就在这零零碎碎的骨头上能看出先民们对于文字对于书法艺术的思考。
下面,我们一起来鉴赏这些特别的文字:
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从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上发现了甲骨文。
王懿荣,1845年生于山东,时任光绪年间清廷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
就在这次生病时,他发现一味名叫“龙骨”的中药上刻着一些字一样的东西,觉得很不寻常,于是就把那家药铺所有带字的“龙骨”都买了下来。
经研究,他认为“龙骨字”是一种古文字,而且应该规模更大、体系更为完善,大行于世的时间可能在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
论断一出,中外震惊!
国际上把他发现“龙骨”刻辞的1899年作为甲骨文研究的起始年——不经意间,王懿荣就此成为甲骨文研究的奠基者。
遗憾的是,由于当时药品商认为带有刻画痕迹的“龙骨”价值不大而拒收,于是许多挖出带字“龙骨”的人就想方设法把刻画痕迹刮磨涂掉,再以每斤六文钱的价格卖给药铺。
就这样,许许多多的商代史料、记载老祖宗创造的文明就这样被他们的后代研成粉末,当药吞进肚里,即所谓的“人吞商史”。
王懿荣在认识到“龙骨文”的价值后,立即开始有计划地予以重金收购,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春,已获1508片。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消息在京城不胫而走,这一发现“当惊世界殊”,结束了流传几千年的仓颉造字的传说。
遗憾的是,未及对这种文字进行深入研究,他即在同年七月,因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而自杀殉国,时年56岁。
作家韩传栋在豫记发表的《没有甲骨文,安阳凭什么扬名四海?》的文章中以悲怆的语调写道:
圆明园的熊熊烈火烧垮了大清国的威严,王懿荣——这位甲骨文最早发现者,临危受命为“京师团练大臣”,可怜一介书生在国破家亡之时,写下“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的遗句,与妻儿一道投井而死。一代国学大儒、甲骨文之父就这样结束了他年仅56岁的生命。但华夏的文明不死,薪火依然传承。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在1900那个风雨如晦的乱世时期,别说研究甲骨文,就连自己的身家性命,王懿荣都觉得无法苟全了。
而王懿荣倾尽家财所购获的1508片甲骨文,也被大儿子拿去抵债,其中1000片左右卖给了他的好朋友刘鹗,刘鹗又委派他人和儿子去河南等地,最终收集了5000多片甲骨。
他把其中精良之品挑选出来,拓印成六册的《铁云藏龟》一书,这便是中国第一本甲骨著录。
此后,接力者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胡厚宣、王宇信等等学人大家耗尽心力,终于使甲骨文的影响扩大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
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为研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伴随着华夏历史的演进,甲骨文变为金文,继而大小篆、隶书、楷书……直至成为我们今天使用的宋体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