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旌介遗址
【两游旌介村】
第一次是2005年5月,去石家庄参加第一届全国旅游门券交流会,回来时路过家门而不入,与灵石券友去旌介村寻访。很快就找到了“旌介遗址”,因为此遗址在地面无任何遗存,故未长时间停留,只好随便看了看周围环境,但是旌介村内那保存完美的古朴村貌,却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一直念念不忘。
时隔四年整,一次偶然机又会到静升镇,突然之间就走到了旌介村村口。原来灵石县城至大运高速公路的连接线,打通了灵石县城与王家大院、资圣寺,以及旌介村的交通。要是不进去看看,怎么也说不过去吧!
【旌介村广场的介子推像】
【魁星楼】
如今的村口已经修葺一新,并且竖起了“介子推故里”的石牌坊。呵呵,这个介子推是不是旌介村的?我不知道,也不想参与讨论。只是觉得时下,风靡全国的“名人之争”实在有些可笑!不过,“旌介”这个词若从字面直接理解,好像有那么一点意思:旌表介*。但是这个“介*”到底是指什么?就不知道了。呵呵。
从旌介村的大街一直深入,就会看到一座高耸的楼阁,我没询问村民,私下里叫此阁为“文昌阁”。阁下是新修的广场,中央塑起介子推小像,技法一般,不过环境还算优雅,可惜对后面的古村落是个极大的破坏。
【旌介古民居】
记得四年前,沿街尚有不少古民居残存,如今开发旅游资源,街面上已经翻修一新,没有象第一次那样令我刻骨的古朴感觉了。那时候的旌介村养在深闺,连灵石本地的朋友都惊讶不已!现在她将要出阁了,可惜不知她会“嫁”个什么人家?
【旌介遗址“国保”标志碑】
【第一次的照片】
有了第一次的记忆,这次很轻松地来到“旌介遗址”前。周边环境没有太大变化。因为她位于村东南的坡地上,不妨碍旅游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暂时无虞!
旌介遗址,位于灵石县城东13KM处的汾河东岸。发现于1976年,1985年进行过一次小规模的抢救发掘,基本探明了她的性质:一处商代墓葬群。间或遗留着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文化地层!从出土的青铜器形制及极少量铭文分析,应该是羌人的活动范围。地表没有任何痕迹,附近也没有断崖可寻,而当时发掘时的探方也已经回填的不露痕迹。呵呵,这种情况下,象我这样“热情的外行”就无可奈何了。
【旌介村局部鸟瞰】
在“旌介遗址”作少许停留,我们就把重点放在旌介村的古老村貌上。旌介村是一个只有2000多人的中小型村庄,坐落着绵山西北麓,风光秀丽!村中保留了众多的古代民居和寺庙建筑。尽管有些破败,但是大致保存完好。
【旌介村民居】
旌介村民居大多呈“三合院”形制,而且三面房屋均呈二层楼阁状。这和晋中一带,包括祁县、太谷、平遥、清徐,即使是和近在咫尺的介休民居,也稍微有点差异。
【过街门洞上的观音庙】
【龙天庙】
【朝阳庵】
【朝阳庵戏台】
旌介村遗留的几座庙宇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山门两侧的钟鼓楼,尽皆朝外开门。从外观上看,钟鼓楼及山门(或天王殿兼做山门、或倒座戏台)并列三门。钟鼓楼朝外向辟门的形制,在晋中一带倒也不是没有,比如平遥镇国寺,但不是很普遍。比较普遍的是,钟鼓楼外向辟门以后,天王殿(或倒座戏台)就不再开门了。所以这种三门并列的形制,好像在这里表现的太突出了一点,给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