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苑珍兽皇帝的动物园,傻狍子和环尾狐猴…
清帝在自己的离宫别苑饲养了许多现实中的鹿,这些游憩在皇家园林中的鹿主要是为了观赏,自然也有在现实生活中对神仙世界的模拟。
清人绘 雍正朗吟阁图轴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雍正皇帝登基前后长居北京,很少有机会塞外狩猎或巡幸江南,因此他经常寄情于京城的皇家园林之中,在他现存的许多行乐图中都有鹿的身影。
其中最著名的是《雍正朗吟阁图》,朗吟阁是位于圆明园「天然图画」景观中的一处建筑,雍正未登基之前就在此生活读书,画面中他正在侍从的簇拥下端坐阁内,透过漏窗凝视着窗外的美景,在窗外梧桐树下正栖息着一对梅花鹿,园中饲养少数几只梅花鹿可以增加园林中的生机和野趣,也衬托出雍正寄情于山水的园林之趣。
清人绘 胤祯行乐图(八开选一 局部)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在另一幅《雍正行乐图》中,两只鹿出现在山村样貌的屋舍旁边,突显出主人怡然自乐的田园生活。
清人绘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十二轴选一)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不过在《雍正十二月行乐图》的第十一月故事画面中则出现了一个大规模的鹿群圈养场,这其中还有许多象征祥瑞的白鹿,画家将这么大规模的鹿场添置在画面中显得生动活泼,但这似乎并不适合现实中的园林景观。过大的鹿群必然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清人绘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局部(十二轴选一)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从两幅《雍正行乐图》可以看出园林中一般只是小规模饲养鹿作为点缀,这种大规模的圈养似乎更偏向于畜牧生产。据档案记载清代在南苑设有鹿圈,由鹿户为祭祀活动而专门饲养鹿只,每圈额定养鹿十五对,如果圈内缺鹿,可以在苑内捕捉散养的鹿作为补充。(《钦定大清会典·嘉庆朝》卷七十九「内务府南苑事务」)这就说明规模化的养鹿主要是祭祀所用的牺牲,这种圈养场景并不适合用于园林观赏,画家有可能是观察了南苑鹿圈的情景而后将其纳入画中。
清 金廷标 乾隆宫中行乐图轴(局部)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在各地进贡的珍禽异兽中,经常会有一些珍稀的鹿科动物,这些动物的身影很多都被记录在清宫的绘画之中,比如乾隆时期金廷标等人创作的《乾隆行乐图》中出现了一对鹿,学者推断这两只鹿应为(或就是)西洋画家郎世宁所绘,西洋画家擅于写实,郎世宁更是清代宫廷西洋画家的代表人物,由此来看对这两只鹿的描绘应是真实而准确的,再从雄鹿白色的唇部、背部黑色明显的脊线、淡黄色的鹿角以及雌鹿白色的腹部等一系列特征,可以推测这是一对白唇鹿(Przewalskium albirostris)。这种动物主要分布在中国青藏高原东部,它能出现在乾隆皇帝的御苑中,很有可能是该鹿产地的地方官员或宗教领袖进贡给皇帝的礼物。
清人绘 东海驯鹿图轴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十年(一七四五年),乾隆曾作《驯鹿歌》一首,在诗的序文中写到:
「宁古塔将军巴灵阿奏进东海使鹿部所产驯鹿。胜负载似牛,堪乘骑似马,依媚于人乃又过之,其饮食性则仍麌麌之群也,造物神异,无所不有,命绘以图而系之诗。」(董诰等辑《皇清文颖续编》,卷二十)
这首诗所提到的画正是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东海驯鹿图》,图中以西洋技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只白色的雄驯鹿。
清 贺清泰 贲鹿图轴 纸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乾隆巡幸塞外时,蒙古台吉必力滚达赖向他献上了一头很少见的白色狍子。当时乾隆生母崇庆皇太后即将过六十岁生日,乾隆认为这只白狍是应时而至的天赐祥瑞,他特意让郎世宁依照此狍形象绘制《瑞狍图》作为庆贺太后生日的礼物。
清 郎世宁 瑞狍图轴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此图可以看出这只狍子实际上是一只白化的雄性西伯利亚狍(Capreolus pygargus),西伯利亚狍是一种广布于中国北方和西南地区的鹿科动物,广泛的分布使得它们成为人们狩猎的重要对象,乾隆皇帝在第二年(一七五二年)塞外巴颜河围猎时又捕获一只白化狍,他认为这是祥符叠呈,特作《围中获白狍诗以纪之》。
国内的傻狍子都是黄色的,傻傻萌萌 n(*≧▽≦*)n
白化动物因为在动物种群中出现概率较小,所以一经发现就被人们当作奇珍异兽,这头蒙古台吉进献的白化西伯利亚狍在乾隆看来是可以堪比凤仪于庭的祥瑞征兆。作为孝子的乾隆首先将这种祥瑞的祝福献给母亲。事实上乾隆经常会为母亲大寿创作一些预示祥瑞的祝寿画作,如上文提及的《多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