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亚地区的军事统帅们来说,孙子堪称典范...
对东亚地区的军事统帅们来说,孙子堪称典范。他对领袖毛泽东的军事著作的影响尤为明显。据说,拿破仑也曾研究过法国耶稣会士翻译的《孙子兵法》。虽然其英译本直到二十世纪早期才出现,但一经问世便受到人们的重视,被视为军事智慧的源泉,甚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上升为商业制胜法宝。此书的兵法最擅长应对各种复杂斗争,在这些斗争中,对垒态势往往晦暗不明,各方结盟和敌对关系又总是变化不定。
《孙子兵法》没有提供唯一的制胜之道,它承认虽然避免作战是最佳选项,但有时作战也是逼不得已。孙子在书中描述的不过是些相对简单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大胆无畏的行动就会让敌人不知所措、陷入混乱。而一个潜在的弱点,比如在下达作战任务时不说明其中意图(“犯之以事,勿告以言”),同样可以成为力量之源。任何类似的解释在今天看来都晦涩难解,而且在军事理论发生巨变的情况下似乎已显过时;然而,如果孙子当年给出具体战术策略上的建议,那么这本书现在恐怕不会有人瞧得上。相反,孙子教给学生们的“只是一些关于考虑问题的特定提示,至于解决问题的办法或途径,则必须自己去寻找”。
孙子的用兵方法被单方运用时效果最好:如果对阵双方将领都在研读孙子兵法,其中的诡诈之术可能不会取得什么效果,双方也可能会懵懵懂懂地爆发一场意外冲突。人们对于诈计往往会有多重理解,就像避免交战可以被理解为示敌以虚。在面对一支力量强大、阵容严整的敌军时,智力游戏也只能做到这一步。如果对阵双方都想尽力避免正面冲突,那么胜利将属于能够避免持久战,并且最终将敌人逼入绝境、负隅顽抗或缴械投降的一方。总而言之,如果不想把部下搞得晕头转向,一个统帅在智谋上能够运用的诡秘和机巧,和他的对手一样有限。归根结底,孙子的价值并不在于他找到了一个适用于所有场合的取胜秘诀,而在于他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特定战略思维模式,其凭借的是智取对手,而非暴力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