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讲座:从起承转合说起  (四)

​        1、律诗的“起 承 转 合”,即:“发生、扩展、转变、总结”。

“起 承 转 合”属于格律中的“格”部分。起承转合萌芽于《诗经》,而它的完善在西汉时期。自西汉以来诗(包括宋朝定型的律诗),都遵守这四个字。其特点在于:循序渐进或由小到大或由内而外。但发展到唐朝就有了由大到小,由外而内这样反方向的写作手法。

下面着重交流下“起 合”。起,作为领句,起引领全篇的作用。合,作为总结,起总结全篇的作用。

下面我们看诗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们来改动一下起句与合句的位置,然后再感受下起 合的作用。

轻舟欲过万重山,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犹思白帝彩云间。

我们改变一下起句与合句中的个别字,但是诗的内容一样完整。举这样的诗例不是要大家去修改诗,而是要大家理解起句与合句在作品中的相同之处,起句引领全篇,是给作品做个概述。合句概述后做总结。这就是它们的不同点。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创作中,一定要多加注意。特别注意起句。在动笔之前,也就是写起句的时候,要对作品全篇考虑。起句要起到引领全篇的作用,它是用来领导整体的,起句绝对不是单纯地描写个景。

无论什么景,这个景必须要符合整体思想。如果起句不能引领全篇其脱离整体,那么后面也就无从下手,就会出现无法处理的局面。当然作品也就不能成功。

起句与合句在思想上要完全并完整统一。承、转、合都是紧依起句而来。都是依起句而扩展、转变、总结。

那么合句,也就是在起句的基础上,结合承、转来对全篇做个总结。这个四个方面绝对不能断裂。而是要循序渐进,要有序的发展。

不管是唐诗还是其他朝代的诗,为什么读起来感觉那么美?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们有“起 承 转 合”这个基础。在蒙学的时期这四个字,就是学生所要必须掌握的内容。也因此,在其后的过程中,他们就能非常容易地写出作品来。他们的创作都是依照这个四个字来完成的。

2、“发生、扩展、转变、总结”是有序的渐进。按照这个规律创作出的作品不仅有连贯性,还能够增强可读性和记忆性。同时它就是一首成功的作品。也只有通过这四个字才能使作品抑扬顿挫。
        其实大家都了解“诗”以前是用来唱的,是属于音乐的一部分。律诗呢,就更讲究节奏。

要想让律诗有节奏,第一步就是通过起承转合来完成的。起 承 转 合,就是对整体节奏的一个规定。这个规定就是要求作品必须要循序渐进。起 承 转 合,对每句的要求不一样,它强迫我们于作品必须要循序渐进。禁止原地踏步,禁止跳跃前进,禁止东拉西扯。因此,这四个字的重要性,不容置疑。

起:引领的作用
承:扩展的作用
转:转变的作用
合:总结的作用

引领,是引领主题
        扩展,是扩展主题
        转变,是紧扣主题,相对于起、承的转变
        总结,是在引领的基础上,结合扩展、转变,对全篇做一个总结。

因此我们很容易地看到,起句与承句,关系非常密切,起句与合句关系同样密切,承句上与起句、下与转句关系密切。合句与起句关系密切、与转句关系同样密切。

只有弄清楚了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笔下的作品才会有连贯性、完整性,才不会出现断裂情况。才不会出现不成功的作品。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创作中一定要仔细检查自己笔下的东西,每一句之间是不是连贯。关系是不是密切,是不是还有距离?大家一定要做到:每句之间关系密切,同时避免有距离。

3、“转”,就是转变。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平铺直叙,那样作品会显得没有生机。尽管平铺直叙也可以完整的表达,但是影响作品的美。既然是有节奏,那就必须要求其连贯性。断裂的作品,是绝对不可能有节奏的。

起 承 转 合这四个方面分开来看是散的,各有各的作用。但是这四者结合起来,就能使作品显得整齐。具备整体的美感。这四个方面交替中的相映,避免了平铺的单调性。

其实写诗真得很简单,但是重要的一点必须真正的理解起承转合。相信通过这几次重复的交流,大家已经非常掌握。从大家的作品中也不难看出。

我的恩师黄伟先生曾经说过“写诗就是凑字。只要你把该掌握的内容都掌握清楚了,一个个字的凑出,肯定就是非常成功的作品。

4、围绕起、承、转、合.第一个问题:律诗的

(1)八句的首字论不论?是怎么论的?
答:论。平仄比不能过3:5。

说明一下,咱们讲的律诗是近体律诗。律诗的首字也是要论的。这个论主要是讲平仄比例方面。八个首字的平仄最好是4/4或是5/3、3/5。6/2及2/6有时是不得已而为之,不到万不得一时最好不要这样安排首字的平仄。1/7、7/1或是0/8、8/0都是要不得的。

(2)排下《平起入韵式、七律》。

答: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起和承的作用”?

答:起句是第一联开篇立意,承句为颔联,承接首联的意境。

起:引领的作用。
        承:扩展的作用。

引领就是引领主题。
        扩展就是扩展主题。

(4)“转与合的作用”?

答:转:转变的作用。合:总结的作用。

转变,是紧扣主题,相对于起、承的转变。这个转变,只是在同一个主题下,所表达的方式上的转变,是由景到情的转变,这个转变是为了丰富主题的转变。而不是主题的转变。
        总结是在引领的基础上,结合扩展、转变,对全篇旨意做的一个总结。合全篇之意。

(5)、对于入声字的安排不怎么熟悉?不大明白。

平上去入
       抑扬顿挫

这样对照一下。关于入声字的按排,现在先略微的涉及一下,以后会细讲。
以前我们说过,在七律中,第五字必须论,第三字有时也得论。

那么,五律中的第三字要不要论呢?答案是肯定的,也要论。
        大家请看,七律中的第五字与五律中的第三字都是倒数第几字呢?都是倒数第三字。当然我们这里指的是韵字句中的第五字和第三字,也就是倒数第三字。

大家平时读诗时可以注意到,这些韵句中的倒数第三字绝大多数都是仄音。有极个别的平音是特例,是有特别的需要。
       在所有的七律中,2、4、6、8句也就是压韵句中只有两种平仄,这两种平仄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和仄仄平平仄仄平。
        在五律中的压韵句中同样的也只有两种平仄,平平仄仄平和仄仄仄平平。

我们可以看到,倒数第三字都是仄音字。请看以下几首诗: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大家把压韵句中的倒 数第三字写出来,标上平上去入。

一,入
万,去
挂,去
落,去
下,去
天,平

大家有什么发现?去声的占多数。
在压韵句子中,倒数第三字,去声居多。这样的安排,并非是作者无意中这样做的,而是有意为之,因为这样吟颂起来,更为上口,诗味更足。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交流一下。大家看这两句。这两句应该是一联。碧字处,按格律应当是平音,这里用的却是仄音,这就是传说中的拗句。所以下联天字应当是仄音这里用了平音来救。

我们并不提倡这样补救的。我们平时练习最好是完全按正格要求写。我们再看两首诗: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大家看倒数压韵句中的倒数第三字,标一下平上去入。

泪:去
报:去
尚:去
向:去
月:入
曲:入

我们再来看五律: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叶故人情.
挥手自慈去,啸啸班马鸣.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标一下压韵句中倒数第三字的平上去入。

绕,去声
万,去声
故,去声
下,去声
共,去声
自,去声
梦,去声
斑,平声
晚,上声
起,上声
觉,入声
石,入声

大家可以看到,还是去声字占多数。我们再进一步注意颌联和颈联的下联的倒数三字。是不是还是去声字占绝大多数?这些都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我们再看一首词:

苏轼: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们看苏轼此词压韵句子的倒数第三字。

问:声,是:去声;
不:入声;
在:去声;
照:去声;
别:入声;
古:上声;
共:去声;
        还是以去声为主力。
        我们知道,这些诗词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压韵句中的倒数第三字以去声为主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不是巧合,正是诗作者的有意安排。

谁把毛主席的沁园春贴来。我们再看看是不是这样。

《泌园春 雪》 毛主席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找出压韵句的倒数第三字,并标出平上去入。

里,上声;
失,入声;
试,去声;
外,去声;
此,上声;
竞,去声;
逊,去声;
射,去声;
看,去声。

是不是还是去声字居多?这正是作者的高明。大家再看一首词:

辛弃疾 身世酒杯中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还请大家找出压韵句中倒数第三字,并标上平上去入。

酒:上声;
事:去声;
个:去声;
殿:去声;
少:去声;
舞:上声;
误:去声;
地:去声;

我们看,压韵句倒数第三字还是以去声为主;

从对联到律诗(五律七律)、再到词,大家看到的这些例子,压韵句中倒数第三字,不仅是仄,并且,去声占了绝大多数,那么,大家觉得,这个字,该不该论呢?答案当然是该!

不仅仅是律诗,就是填词的时候,这个压韵句中的倒数第三字也是特别要论的。并不是说可平可仄的时候,大家就随便可以用。
        不仅这样,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除非是特别需要,否则,使用去声为佳。

我们先讲律诗后讲词的原因是因为律诗在这个音上没有词那么复杂。填词首先就必须审音,更注重细节一些。刚才说的倒第三字,只是需要注意的情况之一。

对联的下联,倒数第三字都是仄,不知道平时大家玩联时有没有注意到。无论怎么排,平韵收尾的句子的倒数第三字肯定是仄,对联也是这样的。

因此,在以后的练习中。请大家尽量使用去声字,其次选择入声字,上声字少用。也就是去声字为佳,入声字次之,上声字最次。

来源网络

(0)

相关推荐

  • 如何判断一首诗是不是律诗?

    在很多学校的考研题中有一种题目: 判断所给的诗歌是古体诗还是律诗, 如果是律诗请标清平仄? 如果说是古体诗,要说明为什么? 这个题目占分不多5到10分,但所需要的知识量挺大的, 并且这种题目考察的不是 ...

  • 律诗讲座:从起承转合说起(二)

    ​        1."炼字"是以切境.切情.切题为前提,对词语进行反复的推敲.修炼.修改,从而达到声音优美.语言精炼.形象鲜明.情趣浓郁等目的.        "炼字& ...

  • 律诗讲座:从起承转合说起(3)

    幽兰飘香 1.律诗押韵句的倒数第三字论不论?怎么论? 答:论,以去声为主. 对,是要论的.当然这个规则不是死的,有时还应以诗中的实际情感和内容而定.有时适当的用入声或是上声则会效果更佳.大家看苏轼的这 ...

  • 律诗讲座:从起承转合说起(2)

    一 1."合句"的方法有几种,比如:合题,也叫做题结.这就是以前我们一直要求的方式,给全诗作一个总结.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稍微离题一点,从"意"上去写合.给前面未 ...

  • 律诗讲座:从起承转合说起

    一. 1.律诗中起承转合是对应首颌颈尾. "起"也就是首联:一般以景或情起句. "承"也就是颔联:承接首联进一步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转" ...

  • 这场讲座,决定你的四六级过不过

    看不看这场讲座 可能决定你的四六级过不过 因为这场讲座系统回答了现阶段 四六级考生的各种疑问 如果你能按照讲座中推荐的步骤 和刷真题的方法 充分地利用好最后的这26天 四级最起码多考100分 六级多考 ...

  • 印章技法讲座 | 印章章法分类(四)

    从虚实分之虚角法 在以方形为主的印章中,虚角法形式的印章非常多见.在秦汉古玺.封泥瓦当中屡见不鲜,明清各派,尤其是近代印人齐白石.吴昌硕.邓散木.丁敬等,也采用虚角法刻就了大量印作.所谓虚角,就是说印 ...

  • 浅谈律诗中的起承转合 || 马帮诗歌

    顾问:潜东篱 廊桥水落痕 威力 潮 辰龙 下雨不愁 乡心梦 风尘儒侠 宣传:徐学文 心灯 林丽蓉 题刊:黄孟炜 浅谈律诗中的起承转合 作者:潮 我们通常在写诗时,或点评诗,或欣赏诗时,总会谈到诗的起承 ...

  • 2021年第十三个律诗三十首(七绝四首)

    ​2021年第十三个律诗三十首(七绝四首) 五律·云 开花千万朵,夕映满身红. 郁落晶莹泪,怡游岫上空. 来遮弦月色,去蔽日光穹. 性懒迷遥目,飘行乃驭风. 2021.7.23.12:00 五律·不睬 ...

  • 【律诗】淮安郡(外四首)/桃子

    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点击上方"山水文苑"订阅我,每晚陪你赏析! 点击上方绿标收听,山水文苑陪你赏析 文 | 桃子 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情一相思,一世一相见.用文字行走,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