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印象皇陵丨北京,明十三陵长陵

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之下,为明成祖朱棣及徐皇后的陵地。建于明永乐7年(1409年),明宣德二年(1427年)竣工,系明十三陵中的祖陵。陵区四面环山,中间水流交错。

※ Tips:朱棣(1360-1424),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4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1370年受封燕王,1380年就藩北平。面对建文帝削藩的严峻形势,哪怕背负篡位之骂名,于1399年,发动了“靖难之役”,最后凭借势不可挡的力量夺取了皇权。在这场浩劫中,建文皇帝下落不明。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即位称帝。年号“永乐”。当上皇帝后,朱棣没有贪图享乐,而是体恤民情,宽严并济,知人善任,机智神勇,一心想把国家建设好。曾五次亲征、编修《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引万国来朝、开疆拓土、励精勤政、威德远播,堪称明朝一代明君。

※ Tips:朱元璋当国时,分封诸子为藩王,并且在其成法中有一条是关于“靖难”的。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后来朱棣即以此为理由,指责建文帝身边的大臣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故而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

长陵整个陵园用围墙环绕,分为三个院落,规模宏大。在陵的中轴线上有主体建筑陵门、祾恩门、祾恩殿、内红门、棂星门、明楼等。

陵门,是陵园的正门。

第一进院落内,东侧有一座碑亭,嘉靖年间修建。

碑亭内有一座雕刻精致的圣绩碑,建造时并没有刻上文字,因为嘉靖之前,明代皇帝建陵墓时都无碑,而嘉靖想为自己的永陵立一座神功圣德碑,又怕别人说三道四,所以他干脆为祖宗们都补立了一块碑,但碑文并没有想好写什么,所以那时都是无字碑,还有一种说法说嘉靖认为天命已定,“功德”无须直言,于是陵前的碑文便空了下来。现在看到的文字是清世祖顺治用汉、满两种文字刻上了他的谒陵感受。碑的背面是乾隆1785年谒陵后写的《谒明陵八韵》,所以无字碑变成了有字碑。

陵门正对着的建筑是祾恩门,这是第二进。祾恩门前的院落内,设有恭纪盛典之碑。

※ Tips:恭纪盛典,大清入主中原后,顺治皇帝为了安抚百姓和明代留用的官员,曾于顺治十六年十一月十四日巡视昌平,并于十七日公祭明陵。为了纪念这次盛典,当年勒碑两统,名曰:公祭盛典之碑。这两座石碑分别位于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和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朱由俭(年号崇祯)的陵寝前。这座石碑上刻有明代十一位皇帝的名字,承认他们都是一代主。不过由于崇祯皇帝单独有公祭碑(足以看出顺治皇帝对崇祯偏爱有加),所以“恭纪盛典之碑”里,唯独缺少了明神宗,即万历皇帝。

顺治帝谒陵时唯独没有提及万历帝,原因有二:一是顺治帝祖父努尔哈赤的父亲是万历帝在位时被明军所杀;二是万历帝后期的万事不理、荒淫无度,顺治不认为他是一代明主。

从祾恩门回望陵门。长陵祾恩殿和祾恩门是明代陵寝中仅存的殿门建筑,规制宏阔,用料考究,堪称古建中的瑰宝。

过了祾恩门,便是祾恩殿,像极了故宫里的太和殿,甚至比太和殿还要考究。祾恩殿是谒陵时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这座宫殿通体采用楠木建筑而成,面阔9间,进深5间,象征皇帝“九五”之位。相信谁都会被这辉煌的建筑所震撼。很多游客在此驻足,拍照留念。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祾恩殿由60根金丝楠木圆柱支撑,最粗的楠木直径1.17米,二人合抱不能交手。一根根古色古香的楠木错落有致,给大殿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在寸楠寸金的今天,这些楠木显得弥足珍贵。

殿内大厅里天花板上的扣板是一块一块扣上去的,当时是没有钉子可用的,然而,经过岁月的侵蚀,居然完好无损,这就是古代工匠的智慧吧!

殿中有一座朱棣的铜像,重达5吨,是根据著名文物专家单士元建议,按照《中国历代帝后像》中朱棣的画像设计的,于1998年铸造落成。朱棣仪表堂堂,端坐于龙椅之上,目视前方,充满了自信和果毅的神情。

在这里为永乐皇帝塑像,目的在于观其姿容,缅其功业,以弘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鼓舞人民更好地去创造新时代美好的未来。

目前祾恩殿用作长陵博物馆,既展览本身,也展出不少定陵出土的国宝,展品虽然不多,但件件令人啧啧赞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