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37章译文/原文:道力无边,清静自定。道常无为无不为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三十七章

道力无边章\清静正定章

第一段: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为,wéi)

第二段: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第三段:化而欲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第四段: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第五段: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德经第37章译文:

道是恒常不变的,

常在三昧中。

道不显示有为的相,

而显示无为的相。

似乎无所作为,

但成就一切虚空法界,

成就一切山河大地,

成就一切动物成长、发育、衰老,

成就一切植物发芽、成长、开花、结果,

因此道是无所不为的,法力无边的。

侯王若能守护它,

不妄作妄为,

法界万物将自运自化。

宇宙法界对世人的有为视为破坏,

令世人认识无为才能成就一切,

法界万物才能井然有序。

当法界万物自运自化中,

会产生欲望这种有害垃圾,

此时我将以无名之朴的法力,

镇祛、消除这些有害垃圾。

证悟者拥有无名之朴的法力,

能够镇祛一切有害欲望。

所以修行者对无名之朴的法力无比渴望,

部分修行者对法力产生贪心,

纯白之心由此受到染污。

此时应继续修行,

去除对无名之朴的法力的贪心。

当彻底去除对法力的贪着以后,

修行者的心地将回归清静,

整个大千世界也会进入大定之中。

经文很含蓄,“--”表示隐含义,补充理解。

文本分歧: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通行断句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不作断句,把如何断句留给读者。这里断句很重要,是老子宣讲“道常”的义理,强调道“独立而不该”。帛本作“道恒无名”,与第32章相同,显然是文本简化。且第48章“无为而无不为”帛甲乙本均被腐蚀,注释家高明认为帛本没有“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帛本才是原本,这是误解。第3章“为无为,则无不治”与“无为而无不为”义理一致。

“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帛本作“夫亦将不辱。不辱以静”,可以互参。“不辱”就是不被无名之朴的法力所迷,不被染污。《金刚经》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义理相同。对法力、功德的贪心是极细微的内贪着,不同于对名利、地位、财富、肉体的外贪着。老子“遣之又遣”,方得清静正定。清静正定是常定(大禅定),不是初定。无名之朴只是初定,贪欲心还没有彻底清静。不欲、不辱都是指不染污。所以二种表述义理无别,“不辱”含义更加清晰。

题解:此章极为重要,一是正式提出“无为而无不为”(48章再次提出)老子核心教法;二是深挖欲望的根源在自运自化中,欲望是自运自化中产生的垃圾,这个根源比身为大患更加深刻;三是以无名之朴镇祛贪欲自运自化中产生的有害垃圾,保护自运自化、生生不息的宇宙法界的内在生命力;四是再次遣除对法力的贪欲,遣除外在的粗大欲望和内在的细微欲望,遣之又遣,才能到达修行的究竟地--清静正定(这里的静不同于“静胜热”的初静,而是天下正定的清静),这是禅宗的常定修法;五是透露了证悟者的法力,“镇”是证悟的大宗师特有的法力,不是一般的含义。

无名之朴是指恢复人的纯朴性,这是理性。“镇”是法力,是超理性。修行是理性和超理性不二,如果只有理性,修行不会成就。如果只有超理性,修行是盲修瞎练。理性与超理性不二是人最深刻的本质。此章义理直接贯通第38章(德经第一章),德分上下,正是依据此章的判别标准。“镇之以无名之朴”而不贪着无名之朴的法力、功德的修行者是上德,“镇之以无名之朴”而贪着“无名之朴”的法力、功德的是下德。上德和下德的判别不是“镇之以无名之朴”这点上,而是是否贪着(染污)法力、功德,所以是“无以为”和“有以为”的差别相。

仁以下则是法力的差别,上仁已经没有“镇之以无名之朴”的法力,不能使世人恢复纯朴性。二章比较,一是可以更加确定第38章的义理,二是可以辨别道德经章序的关系,第37章和第38章是紧密关联的,叙述的是同一个主题,不可分割。帛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是完全不合义理的。道经和德经的划分重要性是确定“道、德”二大主题,二者本身是没有明确界限的。道德经的义理隐含在字里行间,甚至个别字中。

此章把清静正定作为修行的最高境界,相当于《心经》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是甚深三昧的“正定正受”,所以老子说“不欲以静(不辱以静),天下将自定”,又说“清静为天下正”(45章),自定、正指的就是正定正受,“天下”则是强调整个法界众生(老子教法含无量妙世界)都入正定正受。此章的“静”和“清静”(45章)含义相同,都是指甚深三昧。司马迁说老子“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正是以此章和第45章为宗旨,老子或说“常无欲”,都是最高修行境界。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不欲以静,天下自定

    ​第三十七章 不欲以静,天下自定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译文 道顺从自然,清静无为,而无所不为 ...

  • 河上公章句述成·道经·为政第三十七

    道经·为政第三十七 原成:"道"无形,则为政当以民为先."道"无名,则为政当以民为贵."道"无为,则为政当以民为上.以"道&quo ...

  • 道德经章成·道经三七章·道恒无为篇

    道经三七章·道恒无为篇 一. 王弼本: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河上本: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 ...

  • 道德经72章译文/原文:什么是“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七十二章 劝畏天威章 ...

  • 道德经第一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一章(道经) 第一段: ...

  • 道德经第二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二章 第一段:天下皆知 ...

  • 道德经第九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九章 (功成身退章) ...

  • 道德经40章译文/原文:如何证明有生于无?何为无生偈?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章 第 ...

  • 道德经42章译文/原文:道如何四化四显?朝三暮四的潜台词?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四十二章 道下化为物章 ...

  • 道德经44章译文/原文:如何破名利身三贪?知足的沉思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章 ...

  • 道德经46章译文/原文:如何知足修证到量?却走马以粪的本意?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四十六章 常足章\斥贪 ...

  • 道德经47章译文/原文:不出户,不窥牖?离物入空证道的巧诀?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四十七章 契悟天道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