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意字的世界(五):千变万化的手
手,作为人类探索世界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在汉字当中形体丰富,跟手相关的偏旁有好几个,手(扌)、又(寸、)、廾()、爪(爫)、攵(攴)、殳等。这些形体中,“手”,摹画了整只手的模样;“又”是右手三只手指的样子,以三来代表多;“廾”是双手拱合的样子;“爪”是手心向下,“覆手为爪”;“攵(pu1)”是手执某物,举手做事的意义;“殳(shu1)”是手持武器的形象。这些偏旁有的构字能力较强,“扌、攵、又”等比较常见,频繁出现在各种合体字当中。有些构字能力一般,但是也非常有趣,尤其是会意字,理解了字形,再去体会意义,感觉字形有趣,意味隽永,为造字的智慧而流连不已。以下将就“手”和与“手”相关的偏旁构成的字作分析。
“廾”,甲骨文中由左右手相对构形,是双手拱合行礼的样子。应该是“拱”的初文。历代文献中,罕见其单用的例子,作为字的构件,出现在很多汉字中,会意字的字例如,丞、戒、弃、弄、兵等。
“丞”字里面隐含有两只手,其字形像两手正在拯救一位掉在陷阱里的人,是“拯”的初文,后来为了强化表义,又加了“扌”来表示“拯救”的动作,而“丞”则表示辅佐君王的职官,丞相,丞尉等。
“戒”是双手持“戈”,表示警戒。是“以戒不虞”的,就是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倾向或者错误行为预先提出警告。所以,戒,既可以用于戒备敌人,对外来危险的防备,也可以用于戒备不良作风和行为,比如戒骄戒躁;还有很多以警告为内容的,引发人们警惕为目的的文章也称为“戒”,著名的《女戒》,柳宗元的《三戒》,后来,这个意义的字形分化为“诫”,诸葛亮的《诫子书》,告诫等。又引申出戒除的意义,佛家的清规戒律,戒杀生,戒饮酒。还有戒烟等。
“弃”的字形发展经历过一个非常繁复的过程,有的字形中:是左边是双手捧着簸箕,里面放着一个孩子,右边是绳索,像手持簸箕,将以绳捆缚的婴儿抛弃的样子。有的字形中,绳索部分简化掉了。这个字体后来演变为了“棄”;还有的字形,就是现在“弃”字,上面部分是个倒立的孩子形象。这个字形反映了古代的弃婴现象。周代著名的始祖后稷,就叫“弃”,在《诗经·大雅·生民》中记载,后稷的妈妈因为踩了天帝的脚印,感应而生下后稷,认为不吉祥,所以要抛弃这个孩子,放在林子里,有人来砍伐树林;放在简陋的巷子里,有羊过来给这个孩子哺乳;放在冰河上,有鸟儿张开翅膀给孩子取暖。终究这个孩子没有办法被抛弃,就抱回家取名“弃”,结果在五岁的时候,后稷就能够根据土地的不同性质,种植五谷,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农耕时代。
“弄”字,是双手在把玩玉器,所以有弄玉一说。古代生了男孩就是弄璋之喜,生了女孩是弄瓦之喜。璋作为美玉,瓦为纺锤。弄,是手中摆弄,这个意义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手中摆弄,弄笛、弄弦、弄琴等弹奏乐器为弄,后来,弹奏的曲子也叫“弄”,《梅花三弄》;另一个方向就是因为在手中把玩,就有轻佻不尊重的意思,所以,发展出了戏弄,嘲弄,捉弄等带有侮辱性质的意义。
“兵”字,是双手持斧斤形,是兵器的总称。作为武器的“兵”,几乎包括了所有进攻性的武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天下之兵,就是天下所有兵器。这个意义在现代汉语中,比如兵工厂、兵不血刃、短兵相接等词语的义素中还能看到。后来,兵器的意义转移到持有兵器的人,就是“兵”,指战士和军队。这个意义如兵力、兵贵神速、兵连祸结等,跟战争、战斗、战术之类较为具体的意义联系。
总之,“廾”及其变体,在构成的会意字中,由于是手部的动作,所以整个字形经过还原之后动感十足,生动而逼真,是非常有趣的识字材料。
“爪”,作为字的构件,会意字的字例如:采、舀、印、受。“采”是以手采集树上的果实来会采摘之意。《诗经》当中写采摘植物的叶、花、果等的句子特别丰富。“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葑采菲,无以下体”;“终朝采绿,不盈一匊”;采桑、采茶、采菊东篱下等。古代因为菜是采集来的,所以称为“菜”;最早的染料来自植物,所以各种色彩叫“彩”;而采石、采矿是采集草本植物的推衍;采风、采诗、博采众长、采纳则是在事情上的推衍和应用。采的意义分化,写作不同的字,采集写作“採”,五彩写作“彩”,“采”字本身便表现人的风神气韵,比如,风采依旧、神采飞扬等。
“舀”的字形象一只手在侧面带耳的器皿中取东西。原来是把舂好的米从臼中取出,后来引申出用瓢、勺等取液体的意义。这个字现在经常在口语中单用,也出现在很多合体汉字中,作为形声字的表音构件,如滔、稻、蹈等。需要跟“臽”字做个区别,用“臽”构成的字如陷、馅、焰、阎等,其中的“臽”字,字形为“”,是人掉入井坑的样子,是“陷”的早期写法。可见,“舀”与“臽”的区别还是挺大的,前者上部是“爫”,后者上部是“人”,下部在现代汉字中字形虽然相同了,但从历时发展看,前者是舂米的臼,后者是陷阱。并且各自构成的系列字看,从“舀”的字,声母都是“ao”;从“臽”的字声母都是“an”。把汉字放在系统中观照的时候,区别就比较明显了。
“印”的字形到隶书的时候固定下来。从甲骨文看,是一只手压着一个人令其跪着服从的样子。是“抑”的早期写法。后来表示“印章”的意思,使用印章的过程本身蕴含有向下用力的意味,并且印章本身除了是凭信之外,还有权力的意味。比如苏秦“佩六国相印”,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还是很明显的。
“受”字中有两种“手”的样子,分别是“爫”和“又”,一个手心向下给出,一个手心向上接受。“受”的过程是个授予和接受的过程。后来字形分化,授予的意义由“授”来表示,接受的意义有“受”本身承担。这就是古代汉语中经常讲到的“施受同词”,就是施与和接受的意义由同一个字形来完成,因为本身一个动作就包含双向的特征,主动给出的一方和被动接受的一方。
从“爫”的常用字还有“觅、争(爭)、妥”等,也都是会意字。从字形看,“爫”在“印”字中变形比较严重。从意义而言,“爫”的动作有采摘、取放、按压、施受、寻找等,都可以看出“手”的灵巧与灵活,可以知道“爪”在构字的时候,更倾向于手指的灵活性。而同时在古代汉语中,“爪”还有表示指甲这种角化物的意思,读作“zhao3”,比如爪牙之利,张牙舞爪,鹰爪等常用意义。而读作“zhua3”的时候,一般都是口语词,爪尖儿、爪子、鼠爪儿等。从两个读音下构成的词语可以看出,“zhao3”是古音,构成的词都是书面语。
“又”,作为字的构件还有取、及、祭等几个有趣的字形。
“取”表示割取耳朵,以会古代战争中,战胜者割取敌人左耳以记功之意。这个字因为造字之初就跟武力取得有关,所以后来的用法无论怎样引申,通过力量(包含智慧的力量)角逐以取得的涵义一直存在于各个义项中,如在获取、夺取、争取、进取、求取、提取均可看到“力量”在起作用。
“及”字当中也有“又”,这个字用一个被追赶的人和一只右手会意表达追上并获得的意思。所以,及有赶上、抓住的意思,望尘莫及,来得及,追及等;引申为到达,力所能及,涉及,以及,及格等;又引申为到那个时候,及时、及早等;连累、关涉,涉及,殃及鱼池……总之,字形简单,但是字义丰富。同时,及也是“急”这个形声字的声符,也就是说“急”上部的“刍”是“及”的变形,在小篆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晰,就可以解释“急”为什么读作ji,却从“刍(chu)”了。
“祭”字是手持肉祭祀,金文中有了祭祀的台子,“祭”的右上角部分是“又”字变形。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讲述改字的故事,并对应字形,帮助学生记忆这个字。
“盥”字表示在器皿中洗手的状态,到了金文中,现代汉字的所有部件都发展完备,成为一个对称形的汉字。
“寇”字画面很生动,表示有人手执器械进屋袭击。所以,称侵华日军为“日寇”,就是指这种跑到我们的领土上来打我们的行为。
总之,从“手”以及与“手”相关部首的会意字,表义丰富,且画面感强,动态十足,用不同的手的状态描绘了人类在劳作、军事、礼制等方面做出的探索,再现了古老生活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