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是如何从牛到万物的?
汉字最大的特点便是“因形知义”,尤其是造字初始阶段,这种特点更明显。物,作为一个古老的汉字,出现在甲骨文时代,自然也更应该凸显“因形知义”的造字特点。物的甲骨文字形如下。
有学者认为字形像屠牛时刀上有血滴之形,本义为屠杀。而卜辞和大量古文献中常见“物”使用的语境为杂色牛。《诗经·小雅·无羊》中“三十维物,尔牲则具”,这是一首歌咏牛羊蕃盛的诗,这句的意思是,牛羊的毛色三十种,牺牲足够祀神灵。可见该字的“造意”和“字义”是不同的。
物作为杂色牛是如何引申到物体、物种、万物等意义的呢?
物最初指杂色牛,是通过毛色来区别牛的,之前我们曾经讨论过,牺牲,牺是纯色的牛,牲是完整的牛,只有纯色完整的牛才有资格参与祭祀。而“国之大事,在戎在祀”,古人对牛的颜色是非常看重的,在《说文解字·牛部》有黑白杂色的牛,脊背是白色的牛,有老虎斑纹的黄牛,毛色不纯的牛,毛色斑驳如星星的牛,黄白色的牛,黑嘴唇的黄牛,白牛……对各种毛色的牛作了专门的记载,还为此造了专门的字,以此来表示重视。而这些牛的颜色便决定了它们的种类和品级。纯色完整的牛用来祭祀,其他杂色的牛各自有自己的用处,这也就不难理解,后人称颂的“赤兔马”“乌骓马”等,为什么皆以颜色命名,就是因为颜色可以决定牲口的种类与品级。
牛靠颜色来区别,类推到世界万物便是“形色”,事物各自有形有色,通过朝霞晚霞可以判定是否有雨,有了“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是风雨的征兆;“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是通过斗转星移来与四季照应。靠形色来观察和区别万物,就有了“物色”之义,物色一词,有牲畜的颜色,物体的颜色,形状样貌,物性等名词类的意思,也有寻找、挑选、端详、辨认等动词类的意思。动词类的意思也是为了通过颜色、形状等“形色”来辨别与判定物性的过程。
人们根据“形色”把世界之物分为三种,《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解释为:“凡物分三大类,有生有死而能自动者曰动物,人与禽兽是;有生有死而不能自动者曰植物,草木类是;无生无死并不能自动者曰矿物,金石类是。”
用物构成的词语非常丰富,跟语文学习密切相关的如“比物连类”,就是指“连缀相类的事物,进行排比归纳”,比物连类作为一种重要的写作方法,古人每有论述,宋代皇帝赵佶说,“每下笔,乃如文人才士就题,赋咏词源滚滚出于毫端,比物连类,激昂顿挫,无所不有。”清人龚自珍说“精义入神,以致用也;比物连类,贵错综也”。其实,比物连类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