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针辨证治疗心绞痛
年老肾虚、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症邪侵袭等都是心绞痛的病因病机。心绞痛其病位在心,与心、肝、肾、脾诸脏的盛衰相关,多属本虚标实之证,常在心气心血、心阴不足或肝、脾、肾失调的基础上,兼夹痰浊、气滞、血瘀、寒凝等病变。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心绞痛主要表现为:年老肾虚,饮食不节、过劳,七情所伤,寒暑犯心。在临床上,典型的心绞痛有以下特点:
1.疼痛发作常有诱因。常见的诱因是情绪激动(发怒、兴奋、焦虑等)、体力劳动、登山、登楼、饱餐、寒冷、跑步、逆风行走、吸烟等。
2.发作突然。很少在发作前有先兆,在发作间歇期感觉可完全正常。
3.疼痛部位典型。胸骨上、中段,胸骨后稍偏左,有时可涉及心前区,少数病例发生在胸骨下段或上腹部。疼痛常放射到左肩、左臂前内侧到无名指、小指,有时前到颈、咽、下颏、牙齿、背部、上腹部
4:疼痛呈压榨或窒息感。迫使患者停止一切活动,剧痛时伴出汗。
5.疼痛持续时间约1-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休息后可逐渐缓解,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或硝酸甘油气雾剂喷雾后常在1-2分钟内缓解。
6.其他症状。心绞痛发作时常见患者有面色苍白、出冷汗、极度疲乏、心悸、陶网头暑甚至晕厥、呼吸困难等。
部分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暂时性血压升高、窦性心动过速、心尖部出现第四心音(房性奔马律) ,在左侧卧位时容易听到;乳头肌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体征:心尖区第一心音亢进,心尖区收缩期杂音及收缩中、晚期喀喇音。这些异常体征于心绞痛缓解或休息后可变为不明显,偶可消失。
心绞痛的常见并发症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严重者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针方。
心绞痛的辨证治疗
治法:通阳行气,活血化瘀,镇静安神镇痛。
取穴:传统正经取穴
1.绞二针:内关、间使。
2.绞三针:人中、内关、膻中。
3.绞五针:人中、内关、膻中、合谷、太冲。
4.绞七针:人中、内关、膻中、合谷、太冲、神门、百会。
董氏奇穴取穴及原理
取穴:
通关、通山、通天、火硬、火主、中间、心常、肘弯、火包刺血。
原理:
通关、通山、通天均属于足阳明胃经的穴位,脏腑别通中胃于包绪通;临床常见老年人因饱餐胃气上冲,而致心肌梗塞发作的病人不在少数。由于冠心病心绞痛病人,有的上消化道症状也很突出,同时治胸痹方也可通用于治胃痛,所以称为“心胃同治”。
阳明胃与心包络通,阳明实热上冲心包,扰乱神明出现心包的症状,以承气汤泻胃家实热,随得治,厥阴自安。
火硬、火主,此二穴属于足厥阴肝经之穴,肝经属阴木,火硬、火主分别与正经太冲相近,配属五腧穴,火硬(行间)属荥火穴、火主(太冲)属俞土穴;阴木经(行与本经荥火穴火硬(行间)、俞土穴火主(太冲)为五行相生规律。心包与胆别道,胆则与肝为表里,且此组穴位还因有太冲脉行于穴位旁,针之有以脉治脉之意,再者以“火”命名,火主心,手足厥阴经有同名经相通之理,故而有强心急救之用。
中间、心常、中间穴属手阳明大肠经,透过胃于心包通,而胃与大肠又同名经相同,故可用于治疗心脏病。心常取义于使心恢复之常态,且属手厥阴心包经,则体现以心治。
肘弯、火包刺血:肘弯刺血原于《内经》云:帝曰:人有八虚,各何以候?岐伯曰:以候五脏;帝曰:候之赖何?歧伯曰: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时;肝气有邪,其气流开腋;脾气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也。火包穴属胃经之穴,因胃与包络通,所以可以治疗心绞痛。
(本文作者系张景阳医师,选自第四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