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三国演义》中最大的赢家
司马懿: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精彩桥段,即“青梅煮酒论英雄”,当时曹操同刘备二人一通地神侃,这个不行,那个不是,世间只有这喝青梅酒的你我才是当世英雄。
不能说曹操说得不对,只是他没有料到,那个当时仅17岁的司马懿才是真正的英雄,而还有一个比司马懿小两岁的英雄,正在南阳卧龙岗苦读,他叫诸葛亮。
司马懿在京剧中的脸谱形象同曹操一样,是白脸,当然是奸臣无疑,因为他的对手是诸葛亮,中国历史上一等一的大忠臣,所以,“贤愚不须问,忠奸自分明”。
自古人用好坏辩,臣以忠奸分,但这忠和奸其实真不是那么容易的区分,曹操自古都是奸臣,因为是他将大汉王朝给整没了;而司马懿篡的曹家王朝,按照因果报应说,大家应该拍手称快才是,可怎么这司马懿也给弄成了奸臣。
忠一直是同“君”紧密相连,而在封建社会,这君又代表国家,家天下嘛,也就是说,诸葛亮或关二爷,他们忠的是刘大耳朵,如果换成李大耳朵或赵大耳朵呢,一样,他们认定的是那个人,而非那个国家,更不是那个国家的人民。
曹操下荆州,进兵江南之时,投降声一片,以至于罗贯中大人还杜撰一个“舌战群儒”的画面,为何想投降之人那么多,因为,在那些人心中,他们不是投降,是归顺,或者叫回归我大汉,尽管那个时候是曹操把持朝政。
所以说,这忠和奸不是那么简单就能说得清楚的,其实,司马懿是不是忠臣或奸臣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篡位之后,是否能够给人民带来好处,如果好,那么,赵匡胤和杨坚就是忠臣;如果不好,那么统统可归于奸臣之列。
司马懿出身世家大族,从心眼里是看不起曹操的,倒不是因为曹操的出身,自古英雄不问出处,司马懿还不至于心眼小到以出身论英雄,他看不起曹操的是其处世手段。
司马懿自幼熟读圣贤书,其理想是儒家“君君臣臣”那一套理论,在治理国家和用人方面,其理念同曹操根本就尿不到一壶去,比如用人,曹操是“唯才是举”,当然,这是好听的话,如果不好听的话,那就是鸡鸣狗盗,有用就好,而司马懿肯定是不耻的,他用人的原则,从后来晋朝实行的门阀制度,就能看出端倪。
早期曹操想让他出来做官时,他装病不去,但他知道,在曹操这样心狠手辣之人面前,进退要有度,不能太过分,如祢衡那样的代价就太过沉重了,所以,他后来还是出来当官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司马懿也是生不逢时,黄巾起义,群雄并起之时,他刚卸下尿不湿没几天,错过了大好时光;待他出山之时,远没有诸葛孔明那般的好运,因为曹操手下能臣太多,他是挤不进中心层去的。
当诸葛亮在刘备那儿长袖善舞、大放光彩之时,这司马懿在曹操处辛勤地耕耘,靠着他的聪明才干,加上原有的声名,倒也引得曹操的青睐,地位在逐步上升。
曹操识人还是极准的,但史上都引用一个“狼顾”之相来举证,这个我觉得就有些天方夜谭了,也许我是孤陋寡闻,且不说历史上能有此异相的仅司马懿一人,而且这也严重违背人体的生理机能,只能属戏说之列。
很多人都评论司马懿“极忍”,仿佛他从生下来就为推翻曹氏政权而隐忍了一生,这个就太想当然了,虽然我不知道他对曹魏政权所作的贡献,是否能归于忠臣所为,但我想,他勤勤恳恳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怎么说也是一个能臣。
即使在他死后,有人讨伐司马师时写的檄文,都不似那陈琳或骆宾王,将其祖宗八代都骂个遍,也不得不承认司马懿的功绩,而写作“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这应该是当时人们的共识。
司马取代曹魏后,不仅统一了全国,结束了百余年分裂之乱象,而且在武帝时,还是采取了各项利民措施来发展生产,其中重要的比如户调式及占田制等政策的颁布,出现了数十年难得的稳定,史称“太康之治”。
如果这种局面一直能持续下去,司马懿至少功比唐高祖李渊,尽管二人都是篡权夺位起家,李渊有个好儿子李世民,开创了贞观盛世,进入了大唐荣耀;而司马懿却随着那个“何不食肉糜”的皇帝,开启了八王之乱,使一个大一统的国家,重新陷入战乱,进入了史上最黑暗的五胡乱华时代。
这也使得司马懿成为罪魁祸首,声名一落千丈,加上他当时的对手是诸葛亮,所以,这奸臣之名一顶便是两千年。
当然,这其中罗贯中是最大的推手,他的一部《三国演义》,将司马懿的形象深入人心,随着“空城计”和“死孔明吓走活仲达”等戏剧桥段的上演,司马懿脸上的那一片白,就永远揭不下来了。
在我的心目中,司马懿从来就不是一个奸臣,而是能臣,他洞察一切的能力怕在那个时代无人能及,当他在曹操手下时,多次荐言,结果是,曹听从而实施的,全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反之,不听的,都留下了遗憾,悔之莫及。
在听从并实施的计策中,最有名的当属关羽的败亡,当时关二爷水淹七军,关内震动,司马懿力阻曹操迁都之议,献计结东吴袭荆州,结果,关二爷被那“吴下阿蒙”给整了个身首异处。
而不听的计策里,最可惜的就是当刘备刚将刘璋的益州拿下之时,司马懿立即建议,乘其人心不定,立足未稳,陈兵施压,继而一举入蜀,至少可将刘备赶走,巴蜀之地尽入囊中。
而曹操不听,反而用了刘秀的一句“得陇望蜀”,怼得司马懿很是难堪,结果,三国之势立成,曹操悔得肠子都青了。
其他事例当是多多,从各方面来看,于内政,他是政治家,于征战,他是战略家,是能文能武的全才,后世几人能比之哉。
《三国演义》中对司马懿阻击诸葛亮的北伐着墨很是不少,虽然处处都彰显诸葛亮用兵如神,但六出祁山的结果都是无功而返,这是罗贯中站在蜀汉正统的立场上,对诸葛亮进行的美化。
战争是不看过程的,对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就不作评价了,结果在那儿摆着的,我认为,司马懿的战略目标十分明确,就是不管用什么手段把你赶走,这就是最高目标。
就如同清朝的曾国藩一样,他并不追求眼花缭乱的神奇战术,就是行那“结硬寨,打呆仗”,如同一条蟒蛇般,最终是将太平天国给活活缠死。
为达到这一目标,司马懿吃准了诸葛亮长途补给困难的死穴,就是不出战,即使受到诸葛亮他的人身攻击,给他送来女人衣服,他也笑呵呵的穿上,无所谓嘛,笑到最后的才是大爷。
司马懿活得够久,一直活了73岁,历武帝、文帝、明帝和齐王曹芳四朝,侍前两位是他兢兢业业时期,大概是如萧何般的对内工作;侍后两位则是其作为权臣,行的是韩信之事,东敌孙权,北拒孔明。
在掌控朝政之际,他谨小慎微,绝无张狂之态,这被后世认定为“隐忍”,其实是没有多少道理的,因为,这是他一贯的处世风格。
将一个分裂百余年之久的中华大地,在他的努力下,一家独大,最后虽然是由孙子司马炎一统天下,但的确是因为是司马懿在“高平陵事变”之后,才完全控制朝廷,为晋朝的开国打下的基础,所以,他被尊为高祖宣皇帝。
观司马懿的一生,作为一个士大夫,他其实看重的是名节,他在曹操时是被防范之人,靠着曹丕的庇护方得自保,他对曹魏政权至少说个“忠心耿耿”,当不为过的,功绩对曹魏来说,不在孔明于蜀汉之下。
司马懿的一生实在是低调,作为谋臣,他没有荀彧的高风亮节;没有孔明的鞠躬尽瘁;没有周瑜的风流潇洒;没有贾诩的算无遗策。
他是个显得很神秘的人物,在那样的乱世中,披荆斩棘,砥砺前行,一步一个脚印,生生地走向了权力的最高峰。
看一个人是忠臣还是奸臣,看的是他所行之事是否对当朝有好处,对百姓有利,即领导夸奖,人民受益;而司马懿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于领导,曹植说他是“魁杰雄特、秉心平直。威严足惮、风行草靡。”即使他的政敌,如丁谧也称赞他“司马懿有大志而甚得民心。”将这样一个人列入奸臣,实在是有些不妥吧。
后世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司马懿是“隐忍大师”,几十年如一日,最后,一剑直击对方死穴,终于将曹魏王朝架空,由他的后人取而代之。
这种观点的意思就是,司马懿就是个野心家和阴谋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篡权夺位的。
司马懿最大的优势就是活得够长,自诸葛亮死后,环顾海内,已无人是其对手,又经过15年时间后,他在另一权臣曹爽忘乎所以,专横跋扈,大失人心的情况下,突然发动高平陵政变,一举掌控朝政。
“大将军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又私取先帝才人以为伎乐,总万机,典禁兵。”与这样的垃圾共事,不将其除去更待何时?
将高平陵事件认定为蓄谋已久的阴谋未尝不可,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种为自保而促成的一次反击;而在这之前,他没有任何的篡权迹象,反倒是忠诚满满,忍辱负重的朝廷倚仗重臣。
虽是一家独大的权臣,但司马懿做得并不是太过分,至少他不像曹操那样,“加九锡,剑履上殿”的弄了一堆,对皇帝也没有曹操那般的不敬。
至于后来发生的一切,实乃水到渠成,也可以说是顺其自然,这其中自有阴谋,自有血腥,司马懿也有不讲信任,自食其言而屠曹爽一家的不耻之行,但如果换位思考,这些当是可以理解的。
这无所谓忠和奸,他要确保的是家族利益的最大化,他从来就没有效忠过任何对象,他心目中要效忠的对象只有一个,这就是他的家族和他所属的集团。
乱世之中,有能者居之!何来奸臣之说!不危害百姓的,就不算奸臣!杨坚篡位,李渊窃国,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变周为宋,史上无人说他们是奸臣,怎么到了司马懿就将这词铁铁的安到他头上了呢?不懂。
如果说没有他就不会有“八王之祸”,就不会有“五胡乱华”,没有他,我大汉民族就不会遭到几近灭族之难,这个就没有多少道理了。
如何不反过来想,没有他,不知国家要分裂到什么时候,没有他就没有“衣冠南渡”,江南不知何时才能得到开发,当然,没有他,我们也不会看到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你说是吧。
在个人品行上,他不崇尚奢侈,比起那曹爽不知好了多少位,他没有背信弃义,如刘备那样窃得益州为发展之基地;他没有逼帝杀后,如曹操那样的残忍无情,更没有如曹丕那样的渔色成性,将老爸后宫的女人都占为已有。
他因为后代的所作所为而背了太多的黑锅,也因为被诸葛亮的忠而显为奸,但谁都不能不承认,他是三国时代最终的大赢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奸臣会这样成功的。
司马懿,他就如同一头孤独的草原狼,游走在一个个狮群的领地之间,以自己坚韧的性格,刚毅的果敢,在图存的争斗中,将一个个对手击败,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狼群,将所有的强敌一口吞没。
狼是残忍的,也是自私的,为了自己族群的最高利益也是奋不顾身的,所以说,没必要去争论司马懿是忠臣还是奸臣,他对谁都不忠,他的最高利益是他的家族;他对谁也不奸,因为,他只是如狼一般,为自己的族群服务。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
遭遇际会,毕力遐方。
将扫群秽,还过故乡。
肃清万里,总齐八荒。
告成归老,待罪武阳。
这是司马懿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首诗,名为《征辽东歌》,当时是辽东公孙渊作妖,司马懿率军征伐,路过家乡时,亲友相送,慨作此歌,此歌大气磅礴,不输刘邦之《大风歌》,看来,这司马懿偶尔还是会张扬一把的。
三国,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现代人都是基于影视小说来看待和评价这些人物,然而,站在皇权的角度看是一个样,站在民众的角度又是另一个样;融入当时看是这一种感觉,隔数千年看,又会有不同的诠释,山隐水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