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团纪事||马站炮团——记忆中的珍珠链(三)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这是本号和“西乡情韵”发出“沂蒙情·军营纪事”征文后的第一篇来稿,一气读完这18000多字、14篇散发着浓郁兵味的“炮团散文”,我似乎又回到了30多年前的马站营房,似乎又回到了营部南边的炮场,坐到了连队政治教育的课堂,听到了连队饭堂前的歌声,嗅到了连队大锅菜的饭香。感谢党培战友用心、用情、用爱写出的文章,把我们带到了那也思也恋的马站营房。
党培在团里服役时我在宣传股当股长,四个营部的文书、通讯员因经常到政治处抄送通知、传阅文件,我基本都熟悉,一看照片,倍感亲切。党培文中所说的王长海,是我调到政治处当报道员的。从党培发的简介看,退伍后他历经多个岗位,已成为一位青年作家。马站沃土育好苗,沂蒙炮团出英才,我为党培自豪、点赞!
党培的系列散文,写的都是军营中的凡人凡事,可篇篇都给人回味、思考、启迪、留恋、思念,通读全文,我的真实感实就是两句话:不忘初衷和初心,不懈奋斗和前进!
——田兆广
“沂蒙情·军营纪事”征文
第3期
沂蒙煎饼
我离开沂蒙山二十多年了。
二十多年里,我常常思念着沂蒙热土,这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一种千里相连的感情。每当我回忆起沂蒙时,仿佛又回到了那片黑沃、芬芳的田野,看到了连绵起伏的沂蒙山,清澈晶莹的沂水河,看到了炊烟袅袅的农舍,憨厚纯朴的山民,吃上了甜丝丝、松脆脆的沂蒙煎饼。
那是我当兵第一年的五月份,我们连奉命到地方搞军民共建活动。到了地方才知道,原来是帮助村里的军烈属、孤寡老人收割麦子。在一片金灿灿的麦田里,各班领到镰刀后就开始了劳动竞赛,战士们你追我赶,相互比超,犹如在训练场上争第一的那样。干热了,有的战士脱下了军装,抹一把脸上的汗水,有的战士拿起水壶“咕咚咕咚”喝上几口带来的泉水,有的战士唱起了歌曲,大家一边干着活儿,一边说说笑笑,全然不顾头顶上空火辣辣的太阳。时间一点点地在过去,我们的“劳动成果”在一点点地增多。一个上午,十多亩小麦就被我们连“一扫而光”。那天中午,村里的乡亲们自发送来了午饭。在老乡送饭的篮子里,我看到了一种圆似满月、色泽微黄的食品。我问老乡那是什么,老乡微笑着告诉我,那是沂蒙煎饼。我接过一张品尝,只觉得香甜软嫩,甘甜如饴,味道好极了。那天中午,我们吃的是煎饼夹咸菜,喝的是绿豆汤,那顿午餐吃得津津有味,那个场面至今仍还记得。
部队里的伙食是丰富多样的,周周有食谱,三餐各不同,鸡鸭鱼肉经常出现在餐桌上。然而,食谱里却没有煎饼,自然也就吃不上了。也许是那顿午餐吃的喷香,吃煎饼的情景时时在脑海中萦绕,吃煎饼的渴望在心底愈加浓烈。
当兵的第三个年头,有一次我到地方上办点事儿。办完事在路过一个农舍时,远远地就闻到了一股香喷喷的味道。我走近农舍,透过农家的栅栏门向里面看,只见在这家的院子里,生着一堆火,跳动的火焰上面是用三块石头支起的一个鏊子。一位老大爷左手端着一个小铝盆儿,右手拿着小勺正一勺一勺往鏊子上舀面糊。旁边坐着一位老大娘,她熟练地用竹竿片翻挑着煎饼。当大娘看到我好奇的样子后,便热情地招呼我进去,又是倒茶,又是让饼。
老大娘一边翻着煎饼,一边同我聊起了家常。大娘很健谈,给我讲了许多有关沂蒙煎饼的故事。从故事中得知,在解放战争年代,她整日带着一帮姑娘媳妇烙煎饼,支前线,救伤员,做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图片来自于网络
是啊,圆圆的沂蒙煎饼,当时供养了多少解放军战士,救活了多少奄奄一息的伤病员。就是凭着一张张沂蒙煎饼,华东野战军的广大指挥员度过了严寒和饥饿,打垮了国民党装备精良的王牌73师,打败了敌人十万之师的进攻。当我从老大娘家中出来的时候,觉得沂蒙煎饼不仅是一种具有地方浓郁特色的面食,而是浓缩了解放战争时期那段民拥军、军爱民的革命传统历史。
岁月如梭,星转斗移,许多年过去了,我虽然早已离开了沂蒙山区,但始终记着那香甜可口的沂蒙煎饼,以及憨厚、纯朴的沂蒙人民。
教诲难忘
四年的军营生活,有三年是在营部度过的。每当我回忆起那段在营部工作的时光时,就会想起那时我的两任教导员,以及他们的言谈举止、领导艺术和人格魅力。
我的第一任教导员叫葛振,他中等身材,全身透露着一种儒将气质,说话有条有理,办事沉稳老练。我记得入伍第一年三月初,全营召开军人大会,安排部署军事训练工作。那天碰巧营长到团里开会,那时我们营没有配备副营长,于是动员讲话就落到了葛教导员的身上。现在,我已经记不清那天动员讲话的内容了,但我却记得他的讲话很有条理,很有特点,什么“学习一、二、三营,赶超三、二、一营”“树立三种思想,发扬三种作风”等等,他那独特的文风和清晰的思路,至今仍深深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入伍第一年,由于工作需要,我被抽调到营部工作。刚到营部时,我心里胆怯怯的,平时见了班长都怕三分,何况在营领导身边工作?慢慢地,我觉得自己的这个担心是多余的。营领导们对我们工作虽然要求严格,但对待战士们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特别是葛教导员,他看上去总是面带微笑,显得宽厚、慈祥。有时,他利用空闲时间,把营部战士们召集起来,亲自给我们上政治教育课。讲人生、讲信念、讲理想,还不时地引用团、营标兵的事迹,激励我们。
有一个时期,我们营和我一起入伍的战士陆续都入了党,同年兵里没有几个人了。当时,我觉得自己也干的不错,心里很委屈。于是,我就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了葛教导员。葛教导员听我说完之后,沉默了一会儿说:“如果把入党看作当务之急,那是错误的,那是思想不端正。不要以为自己干出点儿成绩,就向党组织伸手,这样做同那些到现在还没有入党的老兵相比,不觉得惭愧吗?”听着教导员的话,我的脸红了,低下了头。然后,葛教导员给我讲了许多端正入党思想的话语。他的谆谆教诲,使我端正了入党动机。从此以后,我按照葛教导员的话去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后来终于入了党,实现了心中的梦想。
葛教导员在生活上十分关心我们。他经常向营部战士们问寒问暖,问伙食怎么样,问晚上睡觉怎么样。春节,作为远离家乡的我们,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时,葛教导员就把营部几个战士叫到他家,让大嫂做上可口的饭菜,和我们共度春节。从葛教导员身上,我懂得了什么是温暖、关爱,学会了对别人怎样去关心、体贴。
我入伍的第三年初,葛教导员调到团政治处,同时我们营又调来了一位教导员。他叫刘峰,他身材魁梧,大沿帽下一双犀利的眼睛透出几分精干和果断。
刘教导员曾在团宣传股、组织股干过,因此他讲话口若悬河,文采出众。他的讲话能深深打动人,使你不得不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我记得在一次营政治教育课上,当讲到部队里一部分战士思想不稳急于探家时,他讲了自己的当兵历史。在他的讲述中,我们得知,他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入伍,一九八二年年底他奶奶病重,他硬是没有探家;后来考上军校,因为学习紧张,没有探家;一九八四年部队赴云南参战,没有探家;直到部队凯旋归来,才第一次探家。就是凭着这种干劲,才从宣传干事、组织干事、组织股长,到了现在的岗位上。在那堂课上,刘教导员声情并茂,显得很激动,场下寂静无声,全营官兵们被他的演讲感染了。“我不能说是成功了,但我现在觉得自己无愧于人生,无愧于青春年华。”最后,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至今,我还记得他当时慷慨激昂演讲的情景。
在我入伍第四年,由于某种因素,使我与军校无缘。当我得知这个消息后,痛苦地闭上了双眼,平生又一次感到现实生活的冷落无情。在以后几天里,我吃不香,睡不好,工作没劲。那是一个细雨朦胧的下午,刘教导员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他安慰、鼓励我。最后,他说:“一名真正的军营男子汉,不仅要正确面对成功,而且还要正确面对挫折。你的情况我都知道,你能在部队干好,回到地方同样也能干好,是块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刘教导员的话语给予了信心,帮我重新扬起了人生之帆。
在我的相册里,珍藏着一张葛教导员和营部战士们的合影,遗憾的是没有刘教导员的照片。不论怎样,两位营领导的言传身教永远留在我记忆里,使我铭记在心中。
英雄部队
“星星之火在冀中大地燎原,我们是一只无敌的铁拳,在长城脚下痛击关东军,把日寇驱逐到国土东边……”
每当我轻轻地哼唱着师歌《无敌的铁拳》时,这首充满激情的歌曲就会把我的思绪带回难忘的军营,使我回想起那支光荣、英雄的部队。
我们师从诞生、发展到壮大,经历了多次改编,走过了曲折、艰苦的岁月。我们师前身是一九四五年十一月组建的冀中纵队1旅,一九四七年八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22师。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45军,22师改称第133师,吴烈担任师长,谢明担任政委。一九五二年七月,调入第46军建制,番号不变,一九六九年十二月番号改为138师。一九八五年十月,在大裁军中调入***建制,直至现在。从诞生之日起,这支威武的部队转战东北、华东、华北、华南战场,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广西剿匪、抗美援朝战争、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等重大战役或行动,为新中国的诞生和我国的和平时期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在长期的革命中,涌现出了“杨村战斗英雄排”“攻坚模范连”“团结巩固营”“硬骨头六连式连队”“攻坚英雄连”“坚守英雄连”“基层建设先进团”“卫国英雄连”等许多英模单位和计海棠、杜永春、周登国、陈绍光、于庆阳、童培友、宗建良、盛其顺、王刚、袁华荣等战斗英雄、英模人物。
在新兵集训期间的政治教育课上,听着光荣的师史,新兵们万分激动,为能加入这支部队感到自豪,都暗暗下定决心干好工作,用优异的成绩为部队增光添彩。
我没有料到的是,“人民子弟兵的好妈妈”赵趁妮的拥军事迹就涌现在我们师。那是在一次政治教育课上,当新兵教导员讲到“人民子弟兵的好妈妈”赵趁妮的拥军事迹时,我内心一热,赵妈妈不就是禹州市人吗?那可是我家乡的骄傲啊。课后,我跑到团图书馆,查找有关赵妈妈事迹的书籍,找到后反复阅读,深深为她情系国防的拥军事迹所感动。当晚,我在日记中写道:“'人民子弟兵的好妈妈’赵趁妮的事迹太感动人了,作为禹州老乡,我一定要安心服役,爱军习武,干出成绩,做一名政治合格、军事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合格军人,为家乡争光。”记得在一九九四年四月份时,我出差曾到赵妈妈的儿子刘同宾所在的部队,去了之后经打听,才知道刘同宾已经转到许昌市某部,当时我为未能见到他感到非常遗憾。
我当兵的那几年,在铁拳精神的激励下,我师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有用盲文翻译出《邓小平文选》的“学雷锋标兵”王刚,勇救落水少年的“学雷锋标兵”王松,只身勇斗八名歹徒的“见义勇为标兵”孙书记等。
我已经退伍回到地方多年了,但师队的光荣历史依然清晰记得,师队的铁拳精神依然激励着我。
(未完待续)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