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重彩绘春秋

有文有艺聚

众家

浓墨重彩绘春秋

——读王淑惠老师《生命的颜色》

文/王剑利

出于对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喜欢,也出于对文字的喜爱,我有幸结识了一路吟唱着信天游,从绥德来到灞桥的王淑惠老师。并有幸得到她的作品集《生命的颜色》《凤凰鸟》(早些年她还出了《漏屋水滴》的诗作集)。七月底八月初,我抱着对她老人家笔耕不辍精神的崇拜,怀着向王老师虚心学习做人与作文的态度,读完了她老人家的散文集《生命的颜色》。
无论是读《生命的颜色》中的“梦回绥德”,还是“魂牵缪斯”,亦或“心系灞桥”,每一部分的每一个篇什,我的内心都能受到震撼,深感其中的一词一句都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都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或呐喊,或低吟浅唱。不止如此,从作品中还能看得出来,随着作者人生阅历的递增和历练,她的思念之情,感恩之情,赞美之情,抒发的愿望,像汩汩冒出的喷泉,久而不衰还愈发的强烈,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与共和国同龄人的多姿多彩的诗意人生。
在“梦回绥德”一辑中,作者开篇即说“我是绥德人”,三个篇章,都是用直白的口气,白描的手法为我们勾勒着自己家乡砚池洼村的地理地貌和人文历史,记述自己家族成员和自己的成长历程。“我的家乡砚池洼村坐落在距名洲城四十里的西南角上,从合龙山脚下沿着沟凹的小河直进到沟掌,上了正中的山,便是生我养我的一洼……原来我们的老祖先王士吉大人是山西人,他曾做过清涧知县,官退隐居后,来到这块荒无人烟的风水宝地……”读这样的文字,很像听一位老人讲故事,讲一段颇具吸引力的故事,讲一段一直萦绕在作者心底的故事。也正因为作者大半生有着非凡的经历和感受,难以用豆腐块般的文字尽抒情怀,又有了《凤凰鸟》这么一部自传体的小说,写家乡,写自己,写亲人,写老乡,写人生路上所遇到的对自己有影响的人,有帮助的人,无论贫富,无论贵贱,无论多久,无论大小。
作者在苦难中走过,感受着周围人的艰难困苦和纯洁善良的美好品质,所以在《生命的颜色》中不由自主地写道:“艰苦的条件使我的父老乡亲与同胞兄弟更吃苦耐劳,忠厚善良,正直淳朴。”作者最难舍难忘的是母亲,于是,她一次又一次写到了自己的母亲,《母爱如阳》《母爱大旗》《有妈真好》《悼念母亲》等,让我们了解了她母亲“38岁守寡,83岁下世,享受了五个儿女和媳妇孙子曾孙们孝敬”的坎坷和幸福、心酸又慰藉,付出与回报。母爱如水,母爱伟大,母爱无价的念头一次又一次的袭上了我的心头。
在《哥哥》中,作者没有忘记“哥哥在生活十分艰难的岁月里供养我上学,几十里山路背着送粮……”的一幕;在《弟弟》中,作者依然记得弟弟11岁时,兴高采烈拿出农民识字课本在她面前显摆地念诵“大江边高山下,有个村庄叫红花,红花村里有个红花……”的情景;在《师恩难忘》中,作者耳畔依稀回响着安钟健老师“学费的事你就不要管了,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你还想画,那就拿去”的亲切话语……过去的一幕幕,都变成了足以慰藉内心的、令人难舍的美好回忆。可惜的是,作者四岁时就没有了父亲,对父爱的渴望只有在《马背乐》中感受了。
作者的人生阅历是丰富的,她做过民办教师,做过小商贩,捡拾过废品破烂,而更多的是身为农民种过地割过麦,她深知生活不易,她安贫乐道,她的文字中多了歌颂和讴歌,多了同情和怜悯。《垃圾人》如实地记述了一个个拾荒者的艰辛、心态和言行举止,其中“没有臭就没有香,没有苦累哪有甜,钱从苦中来。”可以看作是所有为生计奔波的人共同心声。读《垃圾人》我唏嘘不已,读《讨爷》我又不得不为作者文笔老到而赞叹不已,一句“安顿不好这个防空洞,肠营长和肚营长就要打架”,就足以叫人感到作者语言的风趣和幽默了。
作者王淑惠是一位诗人,她的笔名就是“漏屋诗人”。她自幼就热爱文学,虽命运多舛,然而,她以坚韧的生命意志超越苦难,身居漏屋,而以朴素纯洁的人文情怀,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自己的诗意人生,书写着一首首发自内心的美丽诗篇。在“魂牵缪斯”一辑中,作者用多个篇目真实地记录了她诗歌创作的信念和历程。
作者在《漏屋诗人》一文末尾有这么一首小诗,“幸居漏屋临野田,四季风光醉望眼。心似风筝窜云霄,情似紫燕舞翩跹。”正因为作者身居漏屋,心却坦然;正因为作者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所以,她才给自己取上了“漏屋诗人”的雅名,并为这个头衔,为这个目标不懈地奋斗着,最终出版了诗作集《漏屋水滴》,为她的人生添绘上了浓浓的一笔色彩。
《寒冷》中同样表现出了作者的乐观,其中有句“莫不是上帝在塑造新时期的一个王子美?王子美,你要经受住考验,否则你就不是王子美了。哎,王子美,看把咱美得,美得心酸。”其中的无奈,在《炎热》等篇目中也有所透露,但是,更多的则是乐观。如《逸心室》《如诗的心》《着魔》《天生娇女》等,都能看出作者没有抱怨,没有诉苦,没有自卑,这是多么难得的一种人生态度呀!
作者虽生活贫苦,但是,她以书为乐。读书和写文成了她赖以安度晚年,充实自己精神世界的最大兴趣爱好,有什么不好呢?《感悟读书—天堂的梯子》《认真读书  终身读书》等都是触及读者心扉的佳作。在电子化、网络化充溢各个领域,读书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今天,能静下心来捧着书,多么难得呀!王淑惠老师是我们的榜样。
正是因为作者有生活的积淀,又爱读书,爱动笔,才有了《身矮住陋屋》《手大抓沙蓬》《天上掉柴》《雪前雨前》等很接地气又颇具灵动的文字。我在读《天上掉柴》时,旁注到:“生活中的琐事,给人以一个平民生活的全景记录。”读了《我的书包》后我写到:“心语,心里的话,自己给自己的话。作者这部集子完全可以看作是一部生活随笔,信手拈来,不写吧,心里有话,不吐不快,于是就写,就画,不事雕饰,有了最为真实的原汁原味的豆腐块。”
有奋斗,就有收获,作者《别了漏屋》,有了《梦》,《为缪斯活着》《欢呼幸福》。再后来的日子里,她“心系灞桥”,写那里的春雨,写那里的油菜花,写那里的麦田,写那里的野菊花,写那里的老年大学,写那里的李先生……在作者《生命的颜色》一文中,我们看到了“小桃树不因为生存环境的狭小和险恶,年年春绿秋黄,一年一年长大,在人们的鄙弃冷落和摧残中开花了。那红红的花苞苞是那么可爱,它要以自己生命的颜色告知世界,她的执着与坚强。小桃树只要一粒种子发芽了,它不在乎墙根屋后,一腔情意伸向蓝空,努力付诸生命。当生命的色彩挂上枝头,每个叶片都会滴下晶莹的泪珠,每个叶脉里都会热血涌流。与红霞接吻吧,与月亮比美吧,让那点点生命的红色与星星一起闪烁。”
别看作者是一株桃树,一株小小的桃树,一株被鄙弃冷落的桃树,她也要放声表白《啊,灞桥,我是你的蝴蝶》《感谢灞桥,感恩灞桥》。新近一段时间里,作者在《灞水两岸文学》等平台陆续推出了“灞桥放歌”系列之一、之二、之三……之七、之八、之九……无不彰显着一个从陕北到关中,视灞桥为自己第二故乡人的情怀。
总之,读王淑惠老师《生命的颜色》,就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就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更是一种人生的激励!
在此,感谢王老师的一片惠心,顺祝她老人家晚年幸福,再出佳作!

二零二零年八月二十八日

王淑惠:又名王惠,笔名漏屋诗人。西安市群艺馆特聘艺术家,灞桥区作家协会会员。1984年开始写作,已出版诗集《漏屋水滴》,散文集《生命的颜色》和自传体小说《凤凰鸟》。其作品和个人创作事迹先后被省内外20余家媒体报道,《人民日报》2013年9月9日在“一百个人的中国梦”栏目中以《以诗为业  以美传德》为题报道了她的事迹,其超越苦难用诗歌点亮生命的努力感召了众多的人。

作家档案

王剑利:六〇后,小学语文教师。喜欢读书,乐交朋友,现为长安作协会员,西安市长安区政协文史员。

文艺众家

注意事项:稿件要自行编辑校对好以word文件形式投入各栏目信箱,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附在稿件后即可,莫要单独发,作者照片直接发邮箱。投稿后请务必加主编微信:13910420361。

(0)

相关推荐